侯慨俠
(漢口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與推廣,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數量在迅速增加,但是局相關調查數據表明,高校大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也在快速增加。良好的心理狀態會對個人的行為產生正向的引導作用,而不良的心理狀態會嚴重影響個人的生活學習,作為社會建設的預備人才,高校大學生更應具備健全的人格,在生活工作中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與熱情,為社會建設做出重要貢獻。因此,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據相關研究分析,高校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來源于高校學習生活中,對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及管理層人員應承擔起相應的職責,認真研究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影響因素,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給予及時疏導,保障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成長發展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人們生活工作中發揮的影響作用越來越強,也改變了高校大學生的生活方式與狀態,他們習慣于使用微信、微博、抖音、QQ 等社交平臺軟件,實現與人的溝通交流,以及娛樂活動等,相較于現實生活,他們對于網絡生活的傾向性更強,也更容易融入到網絡生活中。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應順應時代發展及學生生活方式的轉變,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階段,高校大學生培養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徑就是學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于這項課程不是專業課,考核較為簡單,因此較多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也提不起興趣,而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覺意識較差,依靠學生本身無法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因此,需要采取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互聯網是學生日常接觸較多,興趣度較高的內容,因此借助互聯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按參與到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加強理解與掌握,從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無論是高校心理輔導老師還是授課教師,他們所面對的學生群體都比較龐大,因此很難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發展變化,也無法針對學生個人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疏導和解決。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利用其隱蔽性和便捷性,通過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收集學生的心理狀況信息,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從而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仍然沿用傳統的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教授,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進行情緒上的調節和心理疏導,顯然通過單純的理論知識傳授很難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受到外界環境因素影響而不斷發生變化的,在大學生活的每一個階段,學生都會產生不同類型的問題,例如在大一可能存在無法適應新環境和新身份的心理問題,而大二可能面臨著學業的壓力,出現學習心理上的問題,在大三會面臨著人生目標的選擇問題,而大四則主要是就業與深造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高校并沒有設置與學生各個階段問題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無法解決學生在各個階段面臨的心理問題,做到對癥下藥,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個比較顯著的問題,即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不完善,在建設工作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出現諸多問題。例如,部分高校沒有建立專門的學生心理檔案,也沒有針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跟蹤記錄,授課教師與高校心理輔導老師缺乏溝通交流,沒有就學生的心理問題做好銜接工作,還有部分高校對心理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心理輔導老師的專業度不足等,這些問題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不完善的體現,嚴重降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與質量。
相關教育部門對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即應按1:4000 的比例安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很少有高校能滿足這一要求。高校在心理輔導教師的人員配備上投入嚴重不足,也正因為如此,高校一般選派心理輔導中心的老師負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授,同時為了避免學生由于心理健康問題引發事故,高校會任命輔導員負責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這樣不僅不能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目標,而且會增加輔導員的工作負擔。除此之外,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以及相關從業者需要具備專業的心理教育知識體系,在這一點上,西方國家就是很好的范例,他們不僅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從業者不僅需要從心理教育相關專業畢業,而且需要具有博士學位,當前我國對心理健康從業者的準入標準較低,法律上也沒有關于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的相關要求,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存在專業性不強,綜合素質不高的情況,無法勝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應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而教師則主要作為引導者,因此高校應以學生為中心,結合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實際需求,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與方法。積極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構建專業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網絡平臺,發揮大學生的自主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質量。首先,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應構建一支專業素質強,專業知識技能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員隊伍,加強對心理教師的培訓工作,不斷提升其專業素養及知識技能,能夠應用網絡資源與信息技術分析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在實際教學中引入互聯網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實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精準度。其次,應充分應用網絡信息技術,構建一個較為完善的專業化的心理健康網絡服務平臺,以學生為服務的主體,而教師則作為主要的引導者,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服務機制,另一方面,應在高校內構建并完善專門的學生心理輔導中心,在院系等內部設立學生心理輔導室,在班級內設置心理健康輔導小組等,從而全方位的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監督把控,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加以解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互聯網平臺具有開放性,信息共享性等特征,而且囊括了豐富的社會信息資源,在網絡平臺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僅能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人際交往與開放性的交流環境,而且能夠引導學生學習各種先進思想和社會動態等。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另一個突出優勢是能夠為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的同學提供良好的交流平臺,他們可以避免面對面溝通的壓力,在虛擬網絡環境下暢所欲言,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展現自己的真實面貌,很好的解決了心理輔導教師與學生溝通補償或效果不佳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平臺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學生可以以用戶的身份加入網絡交流平臺,而教師可以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對話,實現平等的交流,學生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動向,及時發現學生心理上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緩解以及鼓勵,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轉變教學地位,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此外,教師可在社交平臺上添加學生,通過日常的對話交流給予學生指導和鼓勵,推動其積極參與交際活動,改變學生閉塞的心理狀態,教師還可以關注學生的社交平臺動態,了解學生當前的想法和感受,并及時發現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疏導。
思想對于行為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應促進學生加強對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充分利用各種網絡信息資源,對學生的思想形成正向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互聯網平臺中包括大量的數據信息資源,教師可積極收集整合其中的心理教育資源,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不斷豐富心理教育內容,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心理發展需求,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制作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視頻,組織學生進行觀看,并及時給予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通過這種線上教學與線下教育相互結合的方式,可以彌補單一課堂教學的不足,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識,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綜上所述,移動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心理健康問題也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針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高校應給予高度重視,結合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展開詳細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優化和改善,具體而言,高校應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打造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網絡平臺,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明確學生心理動向,提高心理輔導的針對性,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幫助構建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