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媛
(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中心小學,廣東 梅州 514000)
眾所周知,(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將“課外閱讀”提至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在課程設計思路的闡釋中,首先提出的便是:“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在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通過近幾年的研究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這三步著手,推進整本書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面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不妨采取多種激趣方式“吊一吊”學生“胃口”,讓他們在不知不覺間覺得閱讀有趣,愿意花時間在此,進而養成閱讀之習慣。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早讀、午讀或下課前的三五分鐘,煞有其事地分享、講述某部小說比較特別的、有趣的或驚險的片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昨天老師認識了一只小豬,因為他吃東西的時候老是發出‘唏哩呼嚕、唏哩呼嚕’的聲音,所以大家就叫他‘唏哩呼嚕’。這只小豬天真可愛、無憂無慮地和爸爸媽媽生活著。可有一天,他竟然遭遇了——大狼!多可怕的家伙呀!他們之間會發生哪些故事?后來他和大狼之間到底是怎么一個結局?我現在先不能告訴你答案,但我可告訴你哪里可以找到答案——請到咱學校圖書室去借閱孫幼軍爺爺寫的《小豬唏哩呼嚕》一書,開啟歡笑和驚險并存的閱讀之旅吧!”這是筆者任教三年級時作的嘗試。一招“欲擒故縱”讓學生在課外主動搜索到“夢寐以求”的書籍,而后他們自會進入閱讀快車道,并一發不可收。
二是閱讀前教師就圖書的封面和題目,讓學生對故事進行猜測,可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如欣賞《阿莫的生病日》一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題目及封面進行觀察和猜測:“阿莫”到底是誰?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忍不住嘰嘰喳喳:“我覺得可能是那個小企鵝。”“我覺得是那個胖胖的大象,因為它太胖了,所以生病了。”“我認為阿莫應該是那個老爺爺,因為他穿著睡衣,說明他是生病了待在家。”......學生們的思維活躍起來了、探秘的心鼓動起來了。“噢?到底誰的推測才是正確的呢?我們現在就一起來讀讀這個故事吧!”學生馬上屏息凝視、熱切期待。這是筆者任教一年級時作的嘗試。那節閱讀課上孩子們特別安靜專注、交流時孩子們也總是滔滔不絕、興致高昂。
我們深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于拿到了開啟知識之門的鑰匙。如果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我們能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結合讀物內容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閱讀方法,無異于事半功倍。
1.朗讀。朗讀,通過有聲藝術語言手段來反映現實,傳情達意,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閱讀形式,也是最基礎的、最常采用的閱讀形式。而我們祖國的漢字一字一音,每個音又分為四個調,用這種語言寫成的詩歌、文章,特別具有鏗鏘悅耳、抑揚頓挫的美感。此方法特別適合低年級剛起步閱讀的孩子。當學生將書中所表現的最好的語言,加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聲音表現出來時,那種快樂、喜悅和美感就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學生誦讀它,不但可以培養語感、提高閱讀興趣,更可以修養身心,可以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
2.圈劃批注。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過程中若能將自己的閱讀見解、感受、疑問等進行及時記錄,學生的閱讀收獲必能更加豐厚。在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教學中,詞語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詞語是文本構建的基本單位,是字、句、段、篇教學的紐帶。因此,我們可以示范、帶動學生用不同符號或不同顏色的筆圈劃動詞、形容詞等詞語。待學生有了積累詞語的習慣后再引導圈劃短句等。中年級學生,我們可在圈劃詞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摘錄、積累,又或者鼓勵他們在一些詞句或文段旁,簡要地寫一寫自己的理解、感受。高年級學生,則要注重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可引導他們通過寫讀后感表達自己的見解,或鼓勵他們大膽地對作品進行改寫、續寫、擴寫等再創作。
我們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旨在幫助學生構筑厚實的語文基礎、提高語文素養,形成健全人格。而讀后的交流,正是通過平臺的搭建,讓他們將閱讀喜悅、思考、困惑等進行交流、碰撞,進而有所提升。而要讓學生感到閱讀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那我們就要給他們創設輕松自由的氛圍。
像“知識比拼”“才藝展示”“問題工廠”等“步步為營、環環相扣”過度推敲的讀后交流,學生要么冷眼旁觀,要么心生恐懼,這違背了我們讓學生閱讀的初衷。所以班級讀書交流問題不用提得太多,不要提得太碎。圍繞一兩個問題,展開一兩次討論即可。
筆者曾做過一個有關“你為什么喜歡看兒童小說"的調查,孩子們的回答特別樸素。有的說書中的一個個人物要么可愛有趣要么善良純真;有的說書中發生的故事太驚險刺激、不可思議;有的說書中描寫的景色太讓人向往......這些就是班級讀書會中,孩子們最想分享的,而不是歸納、總結、提煉什么思想認識。正如蔣軍晶老師說的“兒童文學,意義是其次的,意味與形象才是最主要的。”
班級讀書會就是“聊”書,就像和知心朋友一起聊天一樣,我們要盡量放下架子,發自內心地深入學生中間,讓學生感覺到自然、愜意。還要注意不能講得太多、點撥太多,或專注于追求自己心中的答案或所謂的標準。如此,就本末倒置了。
中國教育學會理事長顧之川先生說:“閱讀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學生的自我領悟體會,閱讀教學必須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化閱讀思維能力,必須從發展學生的個性入手,還要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這,將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