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培 趙明
(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在課程思政建設視閾下,學生黨建工作需要不斷進行創新發展。一方面是建設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另一方面是應該在結合學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設計更加科學的黨建內容。
當前階段,我國大部分高校所建立的思政課程體系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很多教師過于關注思政教育中的“點”和“線”,忽視了課程體系的整體性與結構性,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建構起完整的知識框架,長此以往不僅無法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也不利于學生們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活動。其中學生黨建工作是大學生思政建設與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在課程思政建設的視角下,通過對學生黨建工作內容進行課程化建設,能夠充分發揮出課程教學的系統化與穩定性。此外,這種通過上課的形式開展學生黨建工作的模式,也能夠對學生起到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和思想引導效果。
對于大學生來說,在入學之后就應該自覺接受學校開展的各項思政政治教育和黨建工作,并通過參與這些教育活動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和思政道德素質。對于廣大高校來說,也要積極占領學生群體的思想意識陣地,一方面應該培養出大量的具有共產主義理想的愛國主義精英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幫助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過程中能夠對相關的黨建知識和思政知識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與此同時,思政教學與學生黨建工作作為當前大部分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應該互相融合起來,通過資源共享與模式共創等方式,實現二者之間的合作式教學。尤其是在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下,如何最大化地發揮出課堂教學的價值與優勢是學生黨建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針對于這種情況,相關高校教師應該從思政教育的課程化建設中吸取經驗。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學生黨建工作的具體內容,通過與相關的思政教育內容相結合,幫助學生建立更加完善的政治與道德觀;另一方面則是不斷創新學生黨建工作的開展方式,通過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以一種更容易被年輕學生群體接受的活動方式來組織學生黨建工作,在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同時,實現大學生黨建工作開展與思政教育之間的統一。
通常情況下,課程體系的搭建一般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中分別是基礎性內容和拓展性內容,在傳統的思政課程中,大多都是以各種基礎性內容為主,并且都是各種理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針對于這種情況,應該進行更加科學合理地設計,在確保教學內容的專業性的同時,提升課程教學體系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嘗試從多個維度開展學生黨建工作。
比如,在課程思政建設的視角下,相關高校在開展學生黨建工作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將相關的黨建內容與思政課程相結合,在豐富思政教學內容的同時,也能夠豐富學生黨建工作的知識體系。以“建黨100周年”這一歷史節點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百年黨史思政課程”來引導高校開展相關的學生黨建工作。在整個過程中,相關思政教師需要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以及“黨史學習”和“思政課程”之間的關系, 按照我們黨發展的時間順序,科學設計相關的思政教學內容。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系統性地學習與理解相關的黨史知識和黨史理論,另一方面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愛黨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通過在思政課程中融入黨建內容,能夠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無論是對于思政教學還是黨建工作的開展都意義重大。
相較于中小學生,高校大學生已經具備了相對獨立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依然沿用中小學生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模式的話,對大學生們也進行灌輸式的理論講解,不僅僅很難起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甚至還會引起學生群體的反叛心理,無論是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還是綜合發展來說都是不利的。在思政課程建設的視角下,學生黨建工作一方面要朝著系統話的課程建設方向發展,早日搭建起更加健全與完善的黨建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則是應該從當代大學生的角度出發,嘗試采用更加豐富輕松的課程形式或者黨建形式,在為學生們帶來更加新鮮有趣的黨建學習體驗的同時,幫助其發現思政學習與黨建工作的樂趣,從而切實實現更加理想的學生黨建工作效果。
比如,為了有效打破傳統思政課程的單一理論教學模式,相關高校教師可以聯合學生黨建工作的需求,在課程思政建設的視閾下,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綜合實踐活動來豐富相關思政課程的教學形式。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以經典的“國慶節”為契機,在該期間引導學生開展“紅色地標打卡”的黨建與思政活動。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們被分成6——8人的學習小組,分別前往學校所在地區內的相關紅色地標進行參觀、游覽以及學習。為了能夠實現更加理想的學習效果和黨建效果,教師需要在學生出行之間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選擇的紅色地標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其中不僅僅包括相關紅色地標的具體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紀念意義,還包括相關打卡活動的具體開展形式。其中有的小組選擇以拍照并制作PPT的形式來進行成果展示;有的小組則選擇以手繪地標建筑物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參觀感悟。通過這種不同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一方面能夠有效提升黨建工作與思政課程的趣味性,有助于提升學生參與相關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則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很多學科領域的教學過程中都融入了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術,不僅僅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也能夠起到豐富學生視野和思維的作用。對于高校學生來說,無論是思政學習還是黨建工作都應該是滲透在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相關課程與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無法及時參與到相關的課程與活動之中,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通過統籌規劃線上與線下的教學資源,并借助各種豐富的現代化技術為學生們搭建更加便利的學習平臺,能夠在提升黨建工作效果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比如,為了能夠幫助高校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可以以一種更加靈活的方式學習相關的黨建知識,相關高校可以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通過為廣大學生群體搭建“黨建在線學習平臺”的方式來為其提供更加廣闊和便利的學習空間。在整個過程中,學校需要從實際的教學現狀出發,通過結合本校學生的黨建工作開展實況以及相關的黨建工作目標,在相關的“黨建在線學習平臺”上設置不同的學習板塊,其中最關鍵的一個版塊就是“課程在線”版塊,在該板塊內幾乎涵蓋了全國各大高校所開展的“學生黨建與思政課程”,來自不同學校的專家學者所開展的在線課程都能夠通過登錄該板塊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結合自己的學習需求更加靈活與系統地進行相關知識內容的學習。此外,還可以設置一個“在線交流版塊”,在該版塊內,學生們可以就自己的所學習的課程主題,加入到與之相對應的“論壇小組”中,與小組內的其他對相似課程專題感興趣的學生進行線上交流,在極大地促進學生互相學習與互相進步的同時,也能夠很好地拓展學生的思維與視野。
總結:在思政課程建設視角下,相關高校需要從課程內容的科學設計入手,通過采取更加豐富的活動形式以及搭建更加便利的學習平臺,為廣大學生帶來更加新鮮的黨建體驗的同時,實現更加理想的黨建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