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無恙 崔聰穎 張娜 龐海龍
(1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2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河南 鄭州 450000;
3鄭州市惠濟區弓寨小學,河南 鄭州 450000;4南陽職業學院,河南 南陽 474500)
激勵理論是行為科學中個體行為理論的核心內容,即針對人的行為規律而采取的某種能夠幾人奮進,調動人從事工作、學習,或在生活中的積極性的理論。就目前我國高校的田徑運動訓練情況而言,多數教師、專家對激勵理論十分重視,提倡在大學生田徑訓練中運用激勵理論來鼓舞志氣,進而對訓練目標進行科學的規劃,采取更有效的方式來進行日常訓練,進而充分發揮高校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訓練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就目前高校學生的田徑訓練問題展開分析,探討激勵理論在高校田徑訓練中的應用策略。
激勵理論在高校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以積極性運動規律為依據,對學生施加一定影響,進而促使學生產生內發性的動力,并向好發展。對高校學生的激勵作用,不僅局限于管理職能,也包含鼓勵、激發的含義,即借助某種外部因素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創造性,進而逐漸演變成內在的動力,向預期目標邁進。此外,激勵也是行為的按鈕,運動行為的鑰匙,在高校學生的激勵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促進學生挖掘內在潛力,發揮應有的力量。
依據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可以得知,意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能夠指導實踐,就激勵理論的內容可以得知,人的實踐行為是在動機的驅使下進行的。所以,在高校教學中,應把握這一事物發展的規律,充分利用多種可操作性因素來激勵學生,使其能夠進入高動機狀態,進而在激勵作用下積極行動,在田徑運動中,利用激勵理論更能夠使學生保持良好的狀態和精神面貌,為實現最終目標而努力奮進。
田徑運動是高校開展體育運動活動,增強學生體質,發揚體育精神的常見措施。但是,就現階段高校的田徑運動訓練情況而言,仍然存在較多學校不具備充足的師資力量的情況,未能夠組間成完善的教練團隊,并且,具有較多年輕教師擔任田徑訓練的教練,缺乏一定的經驗,致使多數學生在日常訓練中不能掌握相應的訓練技巧,對突發事件的處理也缺乏一定的應變能力。并且,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不全面,在需要進行系統訓練時需要較長時間,不利于學生的迅速成長。
田徑運動考驗學生的耐力和體力,訓練相對枯燥,在日常訓練中需要花費的時間較長,并且經常出現訓練計劃中斷、改變等情況,經常使學生感覺的積極性高。此外,目前多數高校在田徑訓練方面的資金投入不多,也嚴重阻礙了訓練效果的提升,不利于學生在田徑運動方面的發展。
目前,高校中對田徑運動員的招收情況持不同標準,盡管部分學生在步入高校之前,就在田徑方面取得較好成績,但是具有超高水平的運動員仍然十分匱乏。同時,存在多數大學生在高校學習階段不愿意接受系統化的田徑訓練,或高校的田徑項目設置不合理等。這主要表現在跳躍、短跨等項目中,對高校田徑運動的發展造成一定限制。對于上述情況,高校應積極就現狀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并給出有效的激勵對策。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講,角色指的是某個人依據他人的期望或自身希望,與社會環境扮演的在現實社會中的某種情境的一種行為模式。在高校田徑運動員的立場上來講,大學生運動員具有雙重性的角色特點,因為大學生在學校進行的田徑訓練需要在學校的相關規定,或培養目標的模式下進行系統化的訓練,同時,還對自身的訓練水平提升具有一定要求。按照激勵理論的內容,在高校大學生田徑訓練中進行激勵理論的應用,能夠經訓練在某種層面上促使大學生保持對田徑訓練的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應保證激勵理論的應用目標是促進高校學生刻苦訓練。
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采取樹立團隊目標的方式來激勵大學生,這樣一來,學生的訓練目標和努力方向就不局限于個人的得失,而是更關乎集體的榮譽。通過集體目標的設立,能夠激勵榮譽感強、團隊意識強烈的大學生為了征得集體的榮譽或不給集體抹黑而重視日常訓練,能夠充分激發大學生的內在動力,進而使其在堅持不懈的訓練中有所成長,并在最終的競賽中取得喜人的成績。
在大學生日常田徑訓練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緒或訓練狀態進行及時的調整,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足夠的積極性。有需求才有動力,當學生對某種事物有所需求,就會產生心理落差感,進而通過自身行動去追求這種平衡。所以,教師在田徑訓練中,應把握好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需求,并能夠盡量滿足其合理范圍內的需求,進而促進其主動進行訓練,培養大學生的主動訓練意識。當田徑訓練取得一定的進展和效果,再對大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使學生擁有更高層次的動機,進而使田徑訓練保持一個良好的循環。
此外,在田徑訓練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樹立具有針對性的、科學化的行為目標,使學生明確訓練的具體內容、方向和難度。但是,應把握好目標的難易程度,一旦目標過于簡單,就會使學生攜帶,限制自身潛能的發揮,起不到激勵的作用。若目標過大,則會使學生產生自我懷疑心理,不利于構建大學生的自信心,也是激勵理論無的放矢。所以,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合情合理的目標,對于較難實現的大目標,可以將其細化成幾個階段性的小目標,一步一步的實現,這樣不但能夠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也更容易在不斷的進步中增強自信心,獲得更多的成就感,使激勵理論收獲最大的成效。
激勵理論在高校大學生田徑訓練中的應用需要科學化的訓練方法作為載體,激勵不僅是一種訓練的方式,更是一種精神引導行為。在日常田徑運動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結合大學生的身心特點,依據學生的心理需求等來進行訓練方式的調整與優化。
比如,部分學生進行訓練的目的是為了成績達標,能夠進入國家田徑隊。對于這類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延長其訓練時間或增加其訓練的強度、難度。讓學生用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進而為自己的目標而刻苦訓練。也存在部分學生進行田徑訓練的目的是單純的強身健體,對此,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相對豐富的訓練內容,比如形體訓練,游戲化訓練等。
此外,在高校學生的田徑運動訓練中,教師應有意識的為學生營造相對輕松、和諧的訓練氛圍,在訓練活動中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保證教育的公平性。針對學生的訓練水平進行階段性的測試,以便于教師和學生自身掌握階段性的訓練情況,設立近期和遠期目標。并且在測試的成績中體現出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 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總之,激勵理論是激人奮進,催人向上的理論內容,對于提高高校學生在田徑訓練方面的積極性具有明顯作用。在日常訓練中,教師應把握好激勵理論的核心內涵,結合學生的客觀實際進行科學化的引導,做到因材施教,把握正確的方式方法,優化訓練內容,設置科學化的激勵目標等,竭力激發大學生的內在動力,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田徑訓練之中,為實現自我目標而努力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