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怡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省咸寧市 437000)
我國歷來對勞動教育十分重視,強調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在提升學生勞動技能的同時也蘊含了豐富的教育價值,將勞動教育融入到學生日常教育之中,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性,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勞動的內涵、價值、精神等內容發表系統論述,進一步強調加強學生勞動教育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以及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中發揮的基礎性、全局性作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了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新要求和總體目標。為新時代高職院校實施勞動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課題組成員根據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實際情況,設計勞動教育問卷,借助“問卷星”生成鏈接,組織2019、2020級學生在線完成問卷,共回收問卷398份,覆蓋工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外語學院、建筑學院、生物工程學院等8個學院。其實男生176人,占比約44.2%,女生222人,占比約為55.8%,同時課題組還通過訪談等方式,對學校長期從事學生工作的教師就勞動教育的實施和存在問題進行了采訪。
對勞動教育認知存在誤區:1.對勞動教育存在認識誤區。我國經過長期發展與積淀,由物質匱乏階段轉向物質充裕,成長在衣食無憂時代下的青年逐漸開始淡化勞動意識,出現不珍視勞動成果,漠視勞動教育的現象。26.9%的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參加勞動,56.3%的學生平時偶爾參與勞動,16.8%的學生表示基本不參與勞動,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歷史唯物主義中,馬克思系統的闡述了勞動的重要性,勞動在整個人類社會進程中起了關鍵推動作用,歷史唯物主義將勞動的重要性主要歸納為三點,即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歷史、勞動創造人本身。通過勞動人類由自在的自然世界向自為的人類世界轉變。在馬克思認為,勞動被看作“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因此勞動無論在個人還是社會發展中都是十分重要的途徑。2.對勞動教育方式理解片面。在問卷調查中,67.8%的同學認為勞動教育更偏向于體力勞動,27.4%的同學認為勞動教育應偏向腦力勞動,勞動包含體力和腦力勞動,新時代對勞動教育要求側重學生在日常腦力學習之外,投身于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之中,通過勞動實踐讓學生認識勞動者平等,培養基本勞動能力,樹立尊重勞動者意識,養成奮斗的良好習慣。目前部分學校對勞動教育方式理解較為片面,使勞動教育常常泛娛樂化或更傾向腦力勞動,與新時代勞動教育要求背道而馳。
對勞動教育系統化推進不足:通過訪談,我們發現:1.對勞動教育重視不足。目前學校對于勞動教育的落實還僅僅停留在對文件的解讀方面,對于勞動教育在學校的整體性規劃、推動、落實還有待進一步統籌。2.勞動教育實施中存在形式主義。學校雖將勞動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中,但在實際落實中,存在以文件落實文件,勞動教育融入不足,且方式方法不適應新時代勞動教育要求,出現學校與社會脫節等現象。且部分勞動教育活動存在泛娛樂化現象,為增加學生參與度,將教育形式娛樂化,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收效甚微。3.缺乏學校、家庭、社會的系統化推進。勞動教育貫穿個人成長成才的的全過程,《意見》中明確了學生在各個發展階段對勞動教育的不同需求,針對性的系統化推進。同時需要發揮家庭的基礎性作用,學校的主導性作用,社會的支持性作用,才能全方位保障勞動教育的可持續。
樹立正確勞動教育理念,轉變對勞動教育的認識誤區。1.轉變教育者的認識誤區,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兼具教育價值和勞動價值,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的重要途徑,擔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防止將勞動教育和理論教育“兩張皮”的狀態,自覺樹立勞動教育是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有效途徑,根據不同專業背景,探索有針對性的勞動教育模式,引導受教育者愿意勞動,熱愛勞動,善于勞動。2.轉變受教育對勞動教育的誤區。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崇尚腦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高職院校著重培養高技能型人才,實習實訓基地往往集中于工廠、車間,環境與學生想象大相徑庭,由于長期缺乏勞動實踐,部分學生輕視勞動和體力勞動者,對生產勞動型工作滿意度不高。目前的就業形勢日趨復雜,市場需求下降,新增崗位大幅減少,高職院校學生要順利就業,急需增強求職能力。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利用知識和技能,更好的在為社會服務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價值。3.轉變家庭對勞動教育的認識誤區。在應試教育推行的背景下,目前大部分家長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將智力教育當成家庭教育的重心,認為物質生活條件提高后,勞動教育可有可無,并且很多家長存在輕蔑勞動教育的現象,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了基礎性作用,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具有極大的影響,因此轉變家庭對勞動教育的誤區,可以有效的推動勞動教育的進程,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健全勞動教育實施體系。1.推動大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系統性構建。不同階段的勞動教育雖內容不同,但卻存在緊密聯系,《意見》明確指出了不同學齡階段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勞動教育,高職院??梢越⑾嚓P中小學勞動教育合作,建立大中小學交流一體化平臺,高職院可派出高級技能教師赴中小學進行示范教學,中小學可以定期讓勞動教育教師到高職院進行學習和培訓,從而推動勞動教育課程的系統性構建。2.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職業院校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總體要求,高職院校著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教育過程中強化職業素養養成,將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工匠精神有機融入,對新時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制定明晰的勞動教育實施方案,除規定的頂崗實習外,增設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勞動教育通識課程,并設定相應的勞動學時,保障勞動教育順利推進。3.健全勞動教育評價體。我國教育雖一直強調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可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卻存在評價機制不健全,甚至評價體系缺失的現象。因此,健全評價體系主體首先應是政府為牽頭單位進行實施,不同教育階段應針對性配合,使評價過程可評可控。政府應該將當地學校推動勞動教育實施情況,勞動教育實施效果,作為考核政府工作成效的指標之一,從而推保障勞動教育的進行。其次,職業院校建立健全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將勞動教育參與過程納入到學生學分體系,涵蓋在校表現,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社會服務等全過程,對勞動教育學分較低的學生及時預警,將勞動教育作為學生評優評先,專升本錄取的重要指標,同時增設勞動技能大賽,及時檢驗學生勞動教育成效。最后,在校外營造勞動光榮的良好氛圍。社會中存在的不尊重體力勞動,對體力勞動生產勞動負面評價的現象,極大的挫傷了學生的投身于勞動的積極性。因此,在社會中營造勞動偉大,勞動光榮的評價,旗幟鮮明的反對一切好逸惡勞,貪圖享樂的做法,對勞動教育的推進大有裨益。
完善職業院校勞動教育實踐方式,加強勞動場所的針對性。《意見》突出強調,將勞動教育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三類勞動教育。因此職業院校在選定勞動教育場所時也應進行系統分類。1.加強生活勞動,提升學生生活技能,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因此可以將主要場所設定在校園內,加強學生對宿舍環境,衛生的保持,對于食堂,教室等公共場所也應安排學生定期清潔,培養學生愛護公共衛生,理解校園勞動者工作的艱辛。2.加強服務性勞動,助力學生成長成才。高職院校著重強調培養高技能人才,鄉村的發展離不開高技能人才的融入,因此,學生在校期間應將自己所學成果融入服務于祖國亟待建設的地區,如護理專業可以與鄉村醫療點建立服務對接,讓在校學生服務于鄉村衛生事業,通過有針對性的社會服務,培養學生社會責任。3.加強生產勞動,使學生順利融入社會。首先,生產勞動實踐場所應不拘泥于一隅,學校應加強于政府部門,企業公司,小區社區,田野鄉村的聯系,共建生產勞動基地,豐富勞動形式。其次,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可以加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是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通過勞動和學習相結合,“企業訂單班”的設置,使學生提前深入了解市場需求,提升自身能力。因此,高職院校根據不同學科就業需求,與企業共同搭建校外實習實訓平臺。
加強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習總書記強調,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教師,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推進離不開培養一批素質強,技能硬的專業性人才。1.“引進來,走出去”多措并舉,打造專業隊伍。首先,高職院校應挖掘當地及周邊勞動模范,勞動技能人才與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定期到學校指導學生進行勞動教育,舉行講座,弘揚勞模精神。其次,在校內選拔一批具有高尚情操的和過硬技能的教師,進行針對性培養,為選拔出來的教師提供專業的勞動教育校外培訓,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共同發力,迅速補充勞動教育師資空白。2.培養一批復合型人才隊伍。除專業性隊伍外,學校還需構建復合型隊伍進行補充,對全校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光靠專職勞動教育教師力量完全不足,因此將勞動教育與課程思政相結合,與各類專業課相結合,培養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教授過程中融入勞動教育,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