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發敏
(中共秭歸縣委黨校,湖北 宜昌 443600)
面對新時代發展的形勢和基層黨建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要求,我們要對基層組織建設和治理的模式進行創新和發展,對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進行不斷地提升,增加戰斗力和凝聚力,縮短和人們群眾的距離,構建黨建引領下的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模式。
當今時代,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黨建引領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高度重視。基層是黨工作的力量支撐和保障,基層中存在社會經濟發展和民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因此要對基層社會治理模式進行創新,是我國發展的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模式,創新是時代變化、國家治理能力和機制的要求,滿足基層社會治理的需求[1]。黨建的質量水平對基層社會治理的成效有直接的影響,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核心力量,充分發揮黨建對基層社會治理的引領,并能夠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和完善,提高治理的質量和水平。
黨建對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主要進行方向性的引導。黨組織充分發揮自身的核心作用,把握好方向,進行正確的方向指引,選擇科學合理的治理道路,提高治理的成效。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模式要在黨建的引領下,發揮黨建的載體功能,保證基層社會治理的方向和道路,進行整體的規劃和協調,引導社會各主體積極地參與治理,提升我國社會治理的專業能力。
我國黨員隊伍建設還有待提高,目前基層黨員隊伍主要是社區內的黨員為主,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黨員隊伍的成員面臨年齡的問題,需要退休呈現出嚴重的老齡化趨勢。根據調查發現,城市基層黨員隊伍中社區退休黨員占總數的一半左右,對志愿活動參與的黨員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黨員居多,黨員隊伍的建設力度不足,需要加強基層黨員隊伍建設的力度,不斷的充實和壯大黨員隊伍。另外,社區中黨支部書記等領導干部面對即將退休或者存在超期服役的現象,社區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干部存在斷檔的問題,沒有優秀的年輕黨員干部儲備人才。比如上海、北京等基層社區黨支部的數據顯示,街道和社區的黨組織體系對黨建工作的參與度較多,但是機關等在職黨員參與度較低[2]。
目前,基層社會治理的黨建工作制度不完善,需要根據黨建工作的實際發展情況結合新時代國家的要求,對相關的黨建工作進行改進和完善。目前街道黨工委和社區黨委沒有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的整治功能和核心領導地位,在實際的黨建工作中存在流于形式,過于表面的現象。部分制度規范沒有得到貫徹落實,在實施上和相關制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沒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制度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國基層社會治理制度在黨建工作的引領下進行不斷的改革和完善,落實到每一個工作環節,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的實際成效。
黨的領導在基層社會治理中起到方向性引領作用,能夠幫助基層社會治理規劃正確的方向和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協調各方的關系進行各項政策的落實執行。因此,基層社會治理的模式要堅持黨的一切工作領導。但是,目前街道黨工委和黨委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需要進一步地理順。區域化黨建的模式嘗試將各個領域的基層黨組織進行全面性的覆蓋,駐區單位之間不存在隸屬的關系就造成了區域化黨建的形式化,沒有真正的發揮區域化黨建模式的實效價值。另外,社區層面對黨建工作有一定的忽視,比如物業是社區治理的主體之一,但是沒有真正的重視黨建工作,同時群團組織同樣缺乏對黨建工作的正確認知和較高的重視程度。
目前,基層黨員隊伍力量薄弱,需要我們加大基層黨員隊伍建設的力度。高素質、高能力的黨員干部隊伍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組織路線和相關制度政策的關鍵。首先,基層黨員隊伍建設的過程中要做好人才培育計劃、優秀黨員干部選拔的嚴格規范制度、基層黨員隊伍的管理制度以及相關的使用工作[3]。
然后,基層社會治理中要堅持黨的一切領導政策,對社區居委會黨組織加強建設的力度,不斷地充實黨組織隊伍,加大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制定完善的社區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實際建設發展的科學合理規劃,指明發展的正確方向和道路;對基層黨組織領導干部的配置進行優化,積極選拔優秀的黨員干部,充分的發揮社區黨組織的核心作用。
其次,黨建基層黨員隊伍的建設要制定接班人的培養計劃,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有較高的要求,鼓勵優秀的年輕干部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斷的積累自身的工作經驗,通過不同的方式充實和完善自我的能力。
最后,制定社區黨組織在職人員的工作制度,比如落實報到制度,進行雙向的考核評價,提高在職黨員社區的認可度,鼓勵在職黨員積極地參與到社區的治理,提高基層組織活動項目的實際效果,對相關的社區治理規劃進行全面地落實,提升社區的環境,為基層黨組織的活動增加新的動力。
第一,我們要加強對基層領導體制的建設,提高組織力,完善基層制度的建設有助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重要作用。區域化黨建工作要加強對區域特征的凸顯,以街道黨工委為工作的軸心,給予一定的職能權利,對群團組織進行有效的管理,幫助街道黨工委對群團組織和黨員的領導,形成制度性組織和工作機制相結合的區域化大黨建新形態,促進基層黨組織的升級。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對新機制的各項工作進行統籌規劃和協調,堅持以“自治、法治、德治、共治”的新思路,推動機關黨員領導干部和支部對社區進行相關的行動,對黨的建設和社區居民的生活問題進行解決[4]。比如:北京市對街道體制的創新和完善,進行“街道吹哨、部門報道”,充分發揮了街道的主導作用,對各項資源和力量進行有效的整合,構建治理的新局面。對黨建引領下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進行創新和探索。
第二,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服務體制,提高在職黨員的服務意識。基層黨組織要對人們群眾的真實生活問題進行分析,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和組織力,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切實地為人民群眾服務,解決他們的現實利益問題,樹立黨組織的形象和威信。比如,社區的物業是社區治理的主要力量之一,黨組織加大對社區物業公司的建設,促進物業黨員為人們服務的思想意識,推進物業黨員政治引領服務群眾真實地走進社區居民群眾之中,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黨組織建設要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以基層社區居委會黨委、村兩委作為基礎,社區內居民黨群為網絡聯系構建區域化黨建新格局。黨組織要建立健全基層黨建組織架構,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推進街道黨工委隊伍向社區居民黨小組、黨員骨干包樓門和自治單位進行深入延伸,能夠將黨建工作落實到最基層,促進基層黨組織體系和社區自治組織體系進行高度配合,形成社區治理的精細化管理。建立完善的基層黨建組織架構,充分發揮精細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利用黨建資源推進街道管轄范圍內的工商、稅務和社會組織業務機構在黨建的引領下進行健康的發展。
結束語:基層社會治理是我國治理體系中的基礎部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水平直接反映了國家治理的效率和水平。本文闡述了基層社會治理黨建的作用、分析了基層社會治理中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通過加強基層黨員隊伍建設、完善基層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基層黨建組織架構的策略探討了構建黨建引領下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