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第六小學,吉林 松原 131400)
在美術新課程中,體驗學習的內容占了很大的比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寬泛的體驗學習空間。那么,怎樣在美術教學中實施體驗教學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美術課程則是固定的、靜止的,具有被動性,為學生主體學習增加了障礙和困難。開展體驗教學,就要使固定的、被動的教材內容活起來,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與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內涵,注入體驗學習的機制和方式方法,注重主客體的交融性,使教學內容成為開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滿活力的各種學習活動,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主動性。
如在課前我就經常結合有關美術的基本知識做一些新奇有趣的活動(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應變能力的,說出與圓形有關的物體,接龍游戲,培養協調能力的盲人畫眼……),如在“小鳥找家”……教學中,我通過Flasht 和Authware 制作課件創設小鳥在黑夜迷路的情境,激發學習熱情并引導學生體驗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中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動手繪畫小鳥的朋友怎樣幫助它的情境,使學生獲得了活動參與、成功地愉悅體驗和應關愛他人、互助友愛的情感體驗。
實踐是認知的基礎,其中技術性活動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而美術課程向學生提供了技術性活動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勇于實踐和善于實踐的心理品質,發展美術實踐能力。我們應創設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從而獲得感知認識,完成對客體的認知。如在“童年的手印”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在揉、搓、捏、摔、拍、印的過程中通過觸覺和視覺體驗,體驗到泥土的可塑性;通過鼻子對泥土的嗅覺體驗,聞到了泥土的清香氣味;通過玩泥游戲——拍壓泥板——發現印痕——壓印手印——即興表達體驗泥板的變化、美感和趣味。開展體驗性學習活動,就是在感知覺體驗美術的基礎上,進一步調動思維和情感體驗,逐步獲得對美術的感悟和認知。再通過實踐體驗,檢驗感知覺的認識,校正和提升認知思維,再進一步獲得創造與成功愉悅的體驗。
由于新課程教學內容專業要求降低,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主,內容選擇組織方面,關注學生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和成長需要,描述視覺審美的豐富含義,注重學習過程中對美術活動的多角度的體驗和嘗試,注重學習內容的知識綜合,具有非常強的靈活性。因此在體驗教學中應注重教學方式的靈活性。
在教學中開展體驗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按認知客體內容可分為對物體媒材性能、特征的體驗,對雙基知識認知過程的體驗,對作品塑造的體驗。按學習的類型可分為觸摸感覺體驗,視聽情景體驗,活動參與體驗,實踐創造體驗,情感審美體驗,成功挫折體驗,評價交流體驗等等。因此教師應遵循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和切入點,主動做出靈活的變通、調整,創設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氣氛與活動環境,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活動中體驗、感悟和認知,獲得學習的興趣。
如《鳥語花香》一課的學習是繪畫、剪貼、制作與活動的綜合體驗。可分成兩部分進行教學,第一部分是認識、想象、創造的學習,可引導學生通過欣賞、觀察,認識花的外形千姿百態,顏色五彩繽紛;鳥的形態各異,美麗的羽毛,優美的飛翔姿態;認識花和鳥的結構,掌握畫花和鳥的方法和步驟,畫出形狀不同,生動而有變化的花和鳥的形象。并能大膽想象創造,運用多種材料和方法進行表現。第二部分則是動手能力和表演能力的結合,可分為頭飾制作和游戲活動。
首先引導學生先把畫好的花和鳥剪下來粘貼制成頭飾,再讓學生戴著做好的頭飾進行游戲活動(游戲活動可采取聽音樂或講故事等設置情境來進行表演),這樣既認識了解花和鳥的各種形態、色彩和結構,掌握花和鳥的畫法及步驟,畫出形象生動的花和鳥,又通過活動形式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和愛鳥意識的教育,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意識,展現了他們對未來的愿望和憧憬,并從中體驗到活動的愉悅感。
在美術教育中,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因此,體驗教學中要注重評價的多維性。既要關注學生美術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情況,更要重視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創新能力、認知水平以及交流表達能力、情感與價值觀等進行多方面的綜合評價,以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
總之,小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就是“知識建構”的過程,我們在美術教學中,應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和學習機會,讓學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體驗,在體驗中自然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