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遠
(河北省永清縣管家務回族鄉初級中學,河北 永清 065600)
科學素養包括科學探究(過程、方法與能力);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可見,科學素養包含著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內化和激活。那么,如何在每一天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呢?
“物理來源于生活,物理應用于生活”,只有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體會到物理的實際應用,才能夠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從而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應該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根據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究進而認識物理規律,并且引導學生將已學的物理知識和研究的方法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學生在回答問題或陳述觀點的過程中暴露常見的錯誤認識,產生認知沖突進而自然地產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學習音調時,用小華唱《青藏高原》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唱到“高原”的“高”就唱不上去了?順理成章引入音調的課題。
初中物理在整個初中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學生在初二才剛開始接觸物理,不免畏懼,因此學習物理一定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絕對不能空講理論,如果上課只是做題、講題,就嚴重背離了課程目標,不利于學生全面可持續的發展,也會讓學生更加對物理失去興趣,陷入惡性循環。而物理實驗因其直觀性、生動性等特點,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進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大氣壓強”時,當教師將硬紙片蓋在裝滿水的杯口,可讓學生猜想如果將盛滿水的杯子與硬紙片一起倒過來時,會看到什么現象?大部分學生會說“硬紙板掉下來,水流出來。”那么,當學生在實驗中看到硬紙片竟然不會掉下來,水也沒有流出來時,實驗結果就與學生的已有認知產生沖突,學生很自然的會產生探究的欲望。接下來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猜想原因從而自然地引出“大氣壓強”這一知識點。
在物理教學中,不僅要學生學到一定的物理基礎知識,更要學生明白生活中的哪些現象可用什么物理知識來解釋;同時會用物理知識指導生活、為實際生活服務。這就要求教師將物理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資源素材,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物理來源于生活。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教師充分、合理地運用各種物理實驗,將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規律以直觀生動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引導他們從現象中去探究并認識物理規律,學生自然會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從要我學的傳統課堂模式轉變為我要學、我想學的新型課堂模式,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學習物理不僅是學習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物理的研究方法,掌握一定的實驗技能和用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科學探究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自主選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在新課程改革中,學生學習評價方式無疑是一大重點,新的物理課程標準提倡“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教學評價思想,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強調過程中學生表現的評價、改變過去以考試成績高低論英雄的做法。但事實上,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個體差異也較大。多元智力的核心教育思想認為:人的才能是多元的。因此教師從多角度多側面來判斷每個學生的優點和可能性。單純片面地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勢必會影響一些學生的信心,挫傷學習的積極性。
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在于強調多元化的評價目標,教師除了評價學生物理知識的掌握情況,更應重視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評價可以是教師評價,或是個人評價,也可以是小組評價。評價包括當堂評價,階段評價,學期評價,學年評價等。評價可以是結論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學識性評價和思想性評價等。但無論哪種評價,都應充分考慮到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激勵他們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有利于鼓勵其終身學習,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最終,要使評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習題、試題的設置上,要擯棄以往的偏題、難題、怪題和舊題。同時要淡化試題的甄別作用。要注意習題、試題要改變脫離生產生活實際,要加強與科學社會技術的聯系,應結合具體問題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刪除脫離實際的理論,切實加強與實驗有關內容的考查。在評分上要改變慢卷的統一答案適當增加開放性題目,允許多樣性答案
通過做到以上的習題、試題設置的注意問題。從而避免題海戰術和低效率的練習,以達到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