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霞
(湘潭大學 湖南湘潭 411105)
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發展而來的,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生態思想分析到,我們應該從實踐出發,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人、自然、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自然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自然界,在列寧的生態文明思想中,人類必須按照自然界的一定規律改造自然,以上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生態思想都揭示了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關系。在人類與生態環境的辯證關系上,黨中央曾明確指出;“草、湖、田、林、水、山是完整的生命體系”,這不僅傳承著馬克思、恩格斯的和列寧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同時從我國國情出發,是中國生態文明構建的新的發展方向。
來源于中國國傳統生態文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生態文化。從傳承下來的記載先賢哲學理論的中國歷史典籍來看,可以發現這些古籍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例如,中國儒家思想提倡“仁愛”,就是說我們要愛人,從而推進到我們要愛萬物,強調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習近平繼承發展了老子的“天人合一”,老子這個觀點注重對“人”和“天”的和諧統一,強調發展社會的過程中,要遵循自然規律,協調自然與人的交互關系。
來源于可持續發展理論。1972年,由聯合國組織的人類環境研討會在斯德哥爾摩舉行,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改革開放開始階段,我們經濟十分落后,人民吃不飽穿不暖,為了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只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而現階段,我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自然環境惡化,影響到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黨中央深刻反思和總結了我國之前的經濟發展方式,提出要牢固踐行和樹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和諧共處的思想理念,形成自然與人和諧發展的新建設格局,這是實現經濟轉型關鍵所在,也是實現自然、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在物質生產生活中解決社會和自然的矛盾的實際能力稱之為生產力,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經濟又好又快又穩的發展,只有通過大力發展和提高生產力。生產力通常劃分為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改革開放之前,對勞動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的認識不夠全面,為了滿足我們人類自身的生存利益,我們過分相信自身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從而忽視了自然生產力的力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個社會階段的基本矛盾也在改變,我們對生產力的認識開始更加全面。改革開放以后,生產力開始解放,隨著科學發展水平的提高、大規模的應用機器進行大生產和工人工作效率的提高,生產力水平也不斷提高,經濟越來越好,國家日漸強盛。
解決政治穩定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現階段,自然環境日益惡化引起人們的關注,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利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影響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不利于政治穩定。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生態問題的加劇,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當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會轉換為我國的社會矛,會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形成、國家治理方略的調整、政治決策判斷會產生影響。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解決生態問題的基本價值旨歸。從人類的實際利益出發解決生態問題就是解決影響人類福祉的基本問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人類為求存和謀發展的同時,必須按照大自然的客觀規行事辦事,人類不能改變客觀規律,只能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正確認識和合理利用規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兼顧當代人的發展訴求的同時,不能不顧及后代人的發展需要,必須從根本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科學的綠色發展觀。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要實現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之間的辯證統一。綠水青山是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生態家園;金山銀山是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質基礎,二者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且缺一不可。
思維方式對人的行為動作具有導向性作用,“綠色發展論”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使人們的生態行為和價值取向向綠色可持續發展轉變,同時“綠色發展論”改變了人們發展方式,使生產領域貫徹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論”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人們的生活方式開始注重低碳環保。這對于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惠民的生態民本觀。生態文明的建設是為了滿足人類基本的發展需要而提出來的,生態文明建設為了人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離不開人民大眾的共同努力,生態治理的成果也毋庸置疑是屬于人民群眾。生態文明建設依靠人民,需要充分團結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治理具有決定作用。在具體生態治理的過程中始終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通過對全民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和宣傳,增強人民的環保意識,堅持綠色生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人民不僅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主體,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主體作用。
系統的生態治理。系統的生態治理思維貫穿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整體。中國不同地區生態狀況不同,生態治理要因地制宜。面對偏遠且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以保護自然資源為首位,實現異地搬遷。對于一些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把握好生態生產力,利用自然資源的優勢發展第三產業,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矛盾,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在解決生態問題時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僅把生態治理作為維護本國人民利益的重要舉措,更要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來考慮經濟問題,堅持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建設物質豐富和環境優美的美麗家園。
創新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緊密結合我國當前的生態環境現狀,同時吸收了多種的生態保護理念中的合理成分,提出了符合當下的許多新論點、新思想、新觀點。
首先,習近平對人類文明觀進行了創新。習近平通關吸收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有關生態與文明興衰的內容,在考察四大文明古國的興衰史后,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其次,習近平對經濟發展觀進行了創新。習近平指出,生態環境是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組成部分,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必須保護生態環境,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綠色發展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作出的原創性貢獻。習近平提出著名的“兩山論”:“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對生態價值觀的創新,體現了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發展的關系,從而可以創造更多財富。
人民性。中國共產黨就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打造“美麗中國”的進程中,核心都是“人”的發展,習近平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該論斷以為人民創造優質生活環境為目標,將老百姓的幸福感作為評判生態文明建設質量的標準,揭示了民生與生態的關系,只有真正具備了以人為本的實踐立場,才能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態向往。
實踐性。任何新思想新理論的產生,其目的終究是為了指導實踐,解決現實生活中問題。習近平基于“實踐”的角度,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環境問題是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在現實中解決問題。習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蘊含了豐富的實踐思維,一直倡導腳踏實地、行動至上的工作作風,同時在總結生態治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符合我國情的生態文明思想。
系統性。根據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習近平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習近平強調,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中各要素之間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只有使用系統性的思維,才能避免顧此失彼,做到全面推進。習近平在系統性和整體性的前提下,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整體性理念。主張從整體的層面上實踐的去“人化自然”。為全球人類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參考,也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從馬克思主義誕生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與之相結合,形成了適用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指導思想。面對新時代新產生的生態問題,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對我國建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在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基礎上,習近平,提出了“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既說明了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也說明只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才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所在,這一思想從更深度的層面解讀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是對馬克思主義觀念的吸收和借鑒,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解。
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精準地分析了我國目前生態問題的關鍵點,并且從多個角度和維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總而言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系統地闡釋了我國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科學指南。
助力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中國夢”既是國家夢,也是民族夢,目前我國正處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要關頭,也是實現民族夢和國家夢的重要時期。習近平提出了“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的重要論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此外,在制度上,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提出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加大環境監察力度,加快構建生態文明法制體系,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保駕護航。
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統的生產方式都存在過度消費、刺激消費的現象,這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活動兩者的良好關系產生了不利影響。對此,習近平同志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有關國民福祉和牽動民族未來的偉大事業。現階段,生態問題和自然環境惡化顯然成為社會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表現,因此,該思想確定了自然環境在國民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將良好自然環境作為國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將生態環境構建同民族復興、小康社會的建成以及中國夢的實現等目標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