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倉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安徽合肥 230053)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開篇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今年七月一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們已經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并鄭重宣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堅定決心。按照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到2020年底,我國將取得脫貧攻堅戰的最后勝利,屆時我國將大踏步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發生轉變,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更加廣泛,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脫貧攻堅是解決貧困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則重點是要解決富裕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富裕。富裕不僅僅是物質富裕,通俗來說,主要有三個層面:即口袋要富,腦袋要富,環境要美。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兩步走”的宏偉目標,即“兩個15年”戰略目標。
第一步,從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再經過15年的艱苦奮斗,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第二步,從2035年開始,再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到本世紀中葉,即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之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之所以把扶貧脫貧稱為新時代三大攻堅戰之一,就是因為我國城鄉之間、東中西部各區域之間存在明顯差距,革命老區、偏遠山區和少數民族邊疆地區還存在大量的貧困人口。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小平同志在論述社會主義本質時,擲地有聲地指出,社會主義最終目標就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時富裕,有先富后富之分。脫貧則是富裕的前提和基礎,不脫貧,富裕就無從談起。因此,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也就是后脫貧攻堅時代,扶貧脫貧工作并未結束,要積極鞏固脫貧成果,防止因病、因災一夜返貧。對此,我們黨有著清醒的認識和科學的戰略部署,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就業、民生和社會保障的力度,著實增加人民群眾實際收入,著實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例,使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呈橄欖型構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重要的舉措之一,其目的就是補齊農村發展短板,促進城鄉區域平衡發展,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治理,使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讓廣大農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齊頭并進。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進入新時代,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要求,要不斷“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p>
作為一個擁有七十多年歷史、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走過了光輝的歷程。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群眾享有最廣泛、最真實、最實在的民主權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意志、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而日益完善的制度體系則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堅實保障。
我們黨的本質屬性、黨的根本宗旨決定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不斷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擴大人民群眾有序政治參與,依法保證人民享有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廣泛民主自由權利,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擯棄官本位思想,強化民主意識,發揚民主作風,接受人民群眾監督,自覺做好人民公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科學完善制度程序和實踐參與設計,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法治素養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在司法領域,行政執法人員要文明執法,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公正司法,讓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司法案件的公平正義。
進入后脫貧攻堅時代,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還要消除人民群眾精神上的貧瘠,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不斷增長的需要,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首先,加快終身學習型社會建設,大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這是基礎性工程。其著力點在于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文化知識水平、文明道德素養。有利于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抵制封建迷信和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侵蝕,進而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
其次,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在人民群眾中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社區,深入人心。廣泛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倡導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不斷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使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最后,繼承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要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文藝創造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尊重文藝工作者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順應人民對文化產品的新期盼,最大限度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進一步深化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加快構建設施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開展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進入后脫貧攻堅時代,要千方百計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和創業空間,保障人民充分就業創業,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創造更優質的教學資源,保障人民學有所教。整合醫療資源,發揮公辦醫院的非盈利性質,讓人民病有所醫。安居才能樂業,發揮國家政策調控功能,保障人民有住房住好房的需求,對于特殊群體,在社會保障上要兜底。加強社會治安建設,為人民提供安全祥和的生產生活環境。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個家庭具有勞動能力的成年人,如果都能充分就業,收入穩定,那么這個家庭的總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就有保證,家庭的生活水平、教育、醫療、住房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學校,因此,教育是根本。同城市相比,廣大農村的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發展均衡教育要優先向農村傾斜,保證農村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既是強弱項、補短板,更是促進社會公平。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注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疾病流行,他都在第一時間作出指示,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在新時代,要最大限度發揮公辦醫院的公益性質,提高醫務工作者的技術水平和責任意識,提升服務水平,從源頭上杜絕醫患糾紛。探索建立面向全體人民群眾的健康體檢制度,防患于未然。對于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和收入相對較低的家庭,要降低醫療門檻,提高保險比例,真正做到能看得起病、能看好病。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黨中央反復強調這一點,就是要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居者有其屋。抑制房價上漲,讓城鎮居民買得起房。在農村,全面開展房屋確權登記,保障農民的不動產權,可以加快農村房屋宅基地上市試點,讓農村的房屋和城鎮一樣保值增值,增加農民的家庭財產總量。
社會保障體系是保障民生的最后防線,其發達完備程度與國家的現代化水平成正比例。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我國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數量,均處于較高水平。為完善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及社會救助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對城鄉無勞動能力者特別是無勞動能力家庭實行政策兜底,使他們和全國人民一起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強化社會治安,建設平安社區、平安鄉村和平安中國,提升現代化的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維護社會穩定和諧,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居樂業良好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位置。2016年3月,習近平在參加全國兩會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綠色發展是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既是強調經濟社會發展要突出重點、補齊短板、強化弱項,也是強調在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要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把污染防治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并列在一起,共同作為新時代要堅決打好的攻堅戰。
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觀點和論述,如著名的“兩山論”,不走先污染后防治的老路,生態宜居,留得住鄉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去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滇池生態時強調,“只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定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浙江不僅是我國的經濟強省,在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p>
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2020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就是為民造福的百年大計。”從降低污染物排放,到保護生態環境,從美麗鄉村建設,到生態宜居,從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建成美麗中國。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必然產生最好的成效。踏鐵有痕,我們黨堅強有力地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每一步都與人民群眾的生活休戚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立場的發展理念和原則立場,彰顯了我們黨偉大的歷史使命和人民至上的責任感,美麗鄉村、美麗中國必然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