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然
(北京市第二中學通州校區,北京 101100)
“比較”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簡單說來就是將兩種或多種材料對照閱讀,分析其相同點和不同點的一種閱讀方法。
比較的內容寬泛、角度多樣,可同一事物比較也可不同事物比較,可橫向比較也可縱向比較,可一組文章比較、語句比較,可從內容比較也可從手法比較。
普遍來說,比較的方法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異中求同,指通過甄別、篩選、提煉,找到閱讀材料在內容或形式上的共性,從而認識規律,訓練求同思維。
另一種是同中求異,就是通過分析、解剖、探尋同類閱讀材料的相異之處,從而找出閱讀材料的特點,訓練求異思維。
下面,我們將以《鄉土中國》中《男女有別》這一章為例來進行異中求同的比較閱讀。
在《鄉土中國》中的“男女有別”這一章認為有兩種文化模式:一種是亞普羅式,另一種是浮士德式。
鄉村社會是阿波羅式的,現代社會是浮士德式的。
鄉村社會變動小,現代社會動蕩大。鄉村社會不需要建立新的社會關系,反而抗拒新的關系的發生,在男女關系上,則表現為使他們之間不發生激動性的感情,建造出“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矩,同性之間的感情也因此而生。
鄉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系是長成的,是熟習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養出這種親密的群體,其中各個人有著高度的了解。異性之間在一起,會生兒育女,組建家庭。興趣相投的同性在一起,會共同進步。
總體來說,本章按照引出話題、感情作用、提出原理、現實狀況、反向證明、社會結果、核心總結的方式對《鄉土中國》里的男女有別進行的說明。
在《紅樓夢》一書中是如何看待男女有別的呢?我們看到,紅樓世界里的人和事,盡可能地體現了“男女有別”這一原則、精神,也大致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基本的生活風貌。具體地,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活動場所回避。傳統社會里,男子和女子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場所,男外而女內,彼此之間不能隨便出入。
其次,日常交往回避。就日常生活而言,賈府里的人們時刻注意男女之間的性別回避。用第65 回中賈璉的小廝興兒的話說,這些事項叫作“正經大禮”。
再次,隔絕內外信息。《禮記·內則》云:“男不言內,女不言外”“內言不出,外言不入”“外言不入于梱,內言不出于梱。”梱的意思是門檻。所有這些,都意在強調男人談的事情不得讓女人知道,女人談論的事情也不可讓男人知道。
第四,禁止情感溝通。準確地說,傳統社會里,并不是要禁止男女之間溝通情感,而是禁止他(她)們私下里進行溝通,要溝通的話,就須符合禮法規定的樣式。這就是所謂“發乎情而止于禮”。除了無休止地試探,惴惴不安地擔心未來,即便彼此深愛,寶、黛兩個人始終沒有勇氣再向前跨出一步,甚至,他(她)們連向賈母、賈政夫婦袒露心跡的勇氣都沒有。
綜上,結合文本,筆者歸納了傳統社會里“男女有別”原則在生活中的一些具體表現。
那么選文從《紅樓夢》世界的哪些方面看到了“男女有別”的規范構建起來的社會秩序?這與費孝通在本章所闡釋的“男女有別”同鄉土社會秩序的關系是否相同?
選文從活動場所回避、日常交往回避、隔絕內外信息、禁止情感溝通四個方面概括了“男女有別”的規范構建起來的社會秩序。這與費孝通在本章的闡釋相同。《紅樓夢》中的賈家,雖然不是鄉下的村落,而是京城的名門望族,但它本質上仍是按照差序格局原則組建起來的社群,一個恪守禮治秩序的“小家族”。場所、交往、信息、情感,一道道藩籬,由外而內地把男女之間的情感禁錮起來,來“防止性的沖動和越”,最終使家族的穩定得以持久。這是對費孝通觀點的最好佐證,因為本章第十三段談道:“鄉上社會所求的是穩定男女間的關系必須有一種安排,使他們之間不發生激動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別的原則。男女有別是認定男女間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離。這隔離非但有形的,所謂男女授受不親,而且是在心理上的…”。
運用比較閱讀法來閱讀各種材料,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確定比較的范圍,選好比較的角度。
2.在比較時,要找出閱讀材料中相同點與不同點。
3.比較是使思維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較貫穿于閱讀思維的全過程之中。
4.在比較閱讀的整個過程中,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細研讀材料。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經常運用異中求同式的比較閱讀方法能有效幫助我們訓練求同思維,提高我們的思維深度。
批注式閱讀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鄉土中國》。
圈點勾畫和加批注,其實是我國傳統的一種讀書的輔助方法。宋朝著名學者朱熹讀書時就十分喜歡在書上做各種記號,初讀,再讀,三讀都用不同顏色的筆圈點勾畫,他認為這樣能“漸漸向里尋到那精英處。”元代學者程瑞禮在《讀書分年日程》一書里,要求凡十五歲以前的學童,讀書要自己斷句和加標點,并且圈出多音字、通假借字;十五歲后讀經書要能用不同顏色的筆加批語和注釋。古代出版的書籍大多帶有評點,詳細地從字的讀音、意義,到句段的聯系照應,文章的結構層次,遣詞造句的特點,都有所解說,有的還概括全篇大意。
其實,批讀在中國古已有之,謂之評點。
李卓吾評點的《水滸傳》、金圣嘆評點的《水滸傳》和《西廂記》、毛宗崗父子評點的《三國演義》、脂硯齋評點的《紅樓夢》,再加上無數的詩話、詞話、曲話,都可謂“批注式閱讀”的集大成者。比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脂硯齋評石頭記,是概括所有帶脂批的《石頭記》傳抄本的總和,這些傳抄過印本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紅色批語。其中有些重要的傳抄版本上,題有《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字樣,人們一般便稱這些早期的《石頭記》抄本為脂評本或脂批本。
毛主席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畫上圈、杠、點等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還把書中、文中精當的地方摘錄下來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毛主席所藏的書中,朱墨紛呈,批語、圈點、勾畫滿書,直線雙直線、雙圈等符號比比皆是。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張圖就是毛澤東在閱讀二十四史中的南史時所做的批注。
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夠使我們看得更遠,也能夠使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下面,我們結合前人的經驗,將批注的類型按照位置、形態、意義做以詳細分類。
按照位置分,可將批注分為眉批、夾批、旁批、尾批、總批。
眉批是指圖書正文上端的白邊,在書眉上批注讀書心得、批語、訂誤、校聞和音注都稱眉批;夾批,指在書籍、文稿的文字行間所寫的批注;旁批就是在文章的旁邊作批語;尾批稱總批或總評,是對文章進行總的評價。
按照形態分,可分為文字式、符號式、提綱式、編號式、圖表式。
按照意義分,可分為以下四類批注。
感受式批注,即記下讀文章時的理解感受、困惑迷茫或者收集相關資料得來的收獲。這種感受式的批注能幫助閱讀者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闡釋式批注,即閱讀時從不同角度對文章的語言表述、中心內容、主要觀念、重要方法等進行評價,寫出自己個性化閱讀的感悟;賞析式批注,即選取自己喜歡的文段、句子或詞語寫出賞析類文字;疑問式批注,即寫下自己在閱讀時的疑問。
那我們如何運用以上批注方式閱讀鄉土中國這一類學術論著呢?
下面,我們以《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這一章為例,用批讀的方式,為“差序格局”下定義。
繼鄉下人愚的問題后,費孝通先生將關注點移至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私的現象。本章第一段便說在鄉村工作者看來,中國鄉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作者通過列舉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門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兒了,和什么東西都可以像這種出路本來不太通暢的小河溝里一倒這兩個事例來說明,中國社會中因私害公的現象很普遍,不論鄉下還是城市。對于像私和愚這種闡釋問題本源的字眼,我們要圈畫出來,以突出重點。
緊接著,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出現的因私害公的現象,進一步闡釋這種現象所導致的后果即功德心被自私心驅走。而第三段又承接著第二段進一步討論私的問題,需從社會結構格局即群己和人我關系兩方面來切入,從而提出團體格局和差序格局這兩個概念。
對于這種存在明顯因果關系的文段,我們可以通過畫圖表的批注方式梳理思路,將復雜的概念化繁為簡。
接下來,在第七段中,作者以同心圓水波紋為喻,解說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特征。
第八段中闡明鄉土社會中親屬關系是“同心圓波紋”,各圓以“己”為中心相交成網。
第九段進一步闡明鄉土社會中地緣關系也是“同心圓波紋”,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為中心。
第十段將中西方社會進行對比,從而得出西方社會中團體的界限分明,鄉土社會中團體的界限模糊,前者爭的是權利,后者是攀關系、講交情的結論。第十一段講“倫”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在與自己發生關系的人里形成的差序。
第十二段又進一步言說“倫”重在分別,是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的最基本概念,是人際網絡中的綱紀。在第十三段,孔子主張克己修身后的外“推”。進而又在第十四段中得出中國傳統社會人際關系富于伸縮性的原因在于以“己”為中心的自我主義的結論。第十五段又闡明了孔子的自我主義與楊朱的自我主義不同。
對于這種有邏輯關系的大段文字的解說,我們可以通過提綱式的批讀法來梳理其中陌生的概念,使復雜的內容變得簡潔明了。
而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即時記錄下自己的感受以增加閱讀趣味。
下面,我們結合以上內容,對差序格局下一個定義——差序格局是因私害公而引發的具有差等次序、以己為核心、群己界限模糊特點的鄉土社會中“同心圓水波式”的社會格局。
在百度百科中,對差序格局的解讀是,“差序格局”一詞是費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親疏遠近的人際格局,如同水面上泛開的漣暈一般,由自己延伸開去,一圈一圈,按離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北大教授蘇力先生在文中說道,“差序格局”或許是費孝通先生著作中引發后輩中國學者最多討論和爭論的一個概念。《鄉土中國》一書中有4 章提到了這一概念,其中3 章有多側面的論述。但費老對這一概念并未嚴格界定,語焉不詳。
批讀重在過程。對于“差序格局”這一概念,北大教授深感“語焉不詳”、撰專文解讀。但經過批讀,我們可以更全面細致準確地理解文章;為“研讀”做準備、讓“重讀”有依據。
本文重點選取了比較閱讀法和批注式閱讀法來閱讀《鄉土中國》,此外還有其他的閱讀方法。但不管是何種閱讀方式,只要能一以貫之的在閱讀中踐行,都有助于提高我們文本的認識,提高我們感知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