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亞芳
(通化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1)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音樂教育一直處于學校教學的邊緣地帶。但在中小學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中,音樂教育卻發揮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美育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影響較深。隨著素質教育的施行,人們對音樂的關注度也在逐漸上升,尤其是在學習壓力巨大的今天,許多中小學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對學習逐漸失去了興趣,而對中小學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不僅可以緩解他們的學習壓力,而且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美育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音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學習特點,也需要關注教學本身。實踐證明,優良教學環境的創設、不拘一格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與科技的結合等都有助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藝術魅力并鐘情于它。當中小學學生從音樂作品中體悟到這些美的意境的時候,他們便會從內心上真正的喜歡上音樂,從而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熱情。
審美意識源于人們對某一事物的美在頭腦中的反映,而且審美意識與美的認識密切相關。例如,對于一個從未接觸過音樂的學生而言,當他初次接觸音樂之后,你便讓他講述這部音樂作品的美學,顯而易見,學生除了從聽覺上感知好聽和不好聽之外,其他的美學顯然是看不到的,而當這位學生在系統地學習了音樂知識之后,當他再次聆聽這首音樂作品的時候,就單單不是好聽與不好聽了,他還可以講出其他的美學來,所以對中小學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有助于提升他們的審美意識。
音樂作品中具有歌詞之美、節奏之美、意境之美和旋律之美等。通過對中小學學生美育的培養和提升,使中小學學生在品讀音樂作品的過程中,通過多讀、多思,會逐漸由最初的抵觸、不情愿轉為主動地學習、開心地學習。
除感知音樂作品本身之外,在演奏的技術與技巧上,同樣也能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演奏者奏出的優美旋律、歡快的節拍、圓潤飽滿的音色、抑揚頓挫的調式變換等等,都給中小學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也渴望自己能夠像這些演奏家一樣,奏出動人的旋律。作為音樂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學習特點,在演奏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對他們進行美育教育,讓他們在演奏中逐漸感知音樂美的內涵,從而在這些美的感悟和體驗中增強他們對音樂的興趣,進而走上音樂藝術創作之路。
每一部音樂作品中都蘊含著不同的思想情感,有些音樂作品還有好幾種情感交織在一起。而聽眾要想從音樂作品中感知這些情感,就必須熟悉音樂作品。在中小學音樂美育教育中,音樂教師會對中小學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和提升。當學生們的審美能力提升之后,再次感悟和體驗音樂作品的時候,就能夠不斷地把握住音樂作品中最真實的情感。然后在通過樂器將這種情感傳達出來,聽眾通過這些聲音來品味音樂作品的情感。所以音樂教師要將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內涵深入挖掘并展現出來,引導學生對之準確細致地情感體驗,并與音樂作品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進而實現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在中小學階段,由于學生們的生理發育還不夠成熟,所以他們的心理發展很不穩定,遇到高興的事情就哈哈大笑,遇到委屈就傷心落淚,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不會掩藏自己的情緒,更善于直接表達心中所想。在中小音樂教材中,有許多音樂作品是促進心理素質發展的,音樂教師可通過這些音樂作品,實現對中小學學生心理素質的培育。
例如,音樂教師在向小學生講授紅色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時,可通過音樂故事或者是電影等形式進行講解。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小學生通過聽故事或者觀看電影更能深刻地理解音樂作品和音樂藝術形象,作品通過王二小的事跡,講述了王二小身上的優秀品質。從而為小學生樹立了學習的榜樣,通過這樣類似作品的教學,學生們的心理會慢慢成熟起來。
面對同一首音樂作品,不同年級的學生以及同一年級的學生之間對其理解有著不同的差異,這種差異源于學生們觀察的視角不一樣,所以看到的結果就會不一樣。當中小學學生初涉音樂作品的時候,對其旋律、節奏、調式等的理解是一無所知的。隨著音樂教師對學生美育教育的進行,學生們的音樂視野就會逐漸開闊。在鑒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和理解音樂作品,分析其蘊含的美學價值和美學意義。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學生們也能從更加科學的角度去分析作品,在分析過程中,學生們的理解力也會逐漸提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以往,人們理解一個事物的時候,大都是從其結構和原理上進行了解的,而音樂美育教育則從美學的角度為人們了解事物提供了新的方法,拓展了人們的認識局限,它注重音樂興趣和審美意識的激發,通過人們對其的熱衷程度將學生們慢慢引入音樂的世界中,從而提升學生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力。
對于音樂作品本身而言,其具有極為豐富的藝術想象空間,中小學學生一旦步入這個空間,那么他們的想象力就大大提升。而如何步入這個空間,則成為音樂教學的難點,畢竟想象力是一種抽象性思維,人們很難用語言將其描繪出來,即使用語言進行了描繪,與其實質還是有區別的。在中小學音樂美育教育中,當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之后,在理解音樂作品內涵、情感、意境等方面就容易了許多,也可以在理解的過程中展開藝術想象,這樣就更能深入音樂作品的內部,抓住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
音樂作品是通過演奏者富有激情地演奏將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和美學意義傳達給聽眾的。要想將音樂作品演奏得感動聽眾,就需要演奏者對音樂作品進行二度創作,而二度創作的前提條件便是演奏者對音樂作品的熟悉程度,能否對音樂作品中的美學有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也只有全面地認識和了解音樂作品,才能夠對其進行二度創作,才能在演奏中富有激情。如果中小學學生對演奏的音樂作品沒有創造力,那么他的演奏將很難打動聽眾。所以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而且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善于運用教學材料,引導學生把思維拓展到社會空間,激發學生的藝術感受力、想象力和創造精神。同時在課內外,音樂教師還要做短而精的理論指導和方法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音樂實踐活動,以不斷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
對音樂作品的演奏而言,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應將音樂符號具體化,形成音樂作品的實物化,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頭腦,不斷在腦海中形成各種畫面,提高學生的理解力,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此外,還應讓學生積極參加音樂實踐活動,從而在演奏過程中不斷進行藝術想象,從而奏出與原作不一樣的韻味,這樣就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綜上所述,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進行美育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小學學生的音樂興趣、審美意識、思想情感、理解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可以說,美育影響著中小學學生的方方面面,在他們學習和成長的路上,美育是絕對不能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