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給娜·巴熱提
(伊犁師范大學,新疆 伊寧 835000)
大學生心理委員也是我國高校心理教育之中的重要構成,對于當前我國實際情況和高校的心理健康要求工作較為匹配,因此逐步受到了高校的運用。大學生心理委員的服務對象主要就是學生或者朋友以及同齡人,因為大學生心理委員和服務對象之間通常成長經歷相似,因此彼此之間的溝通會更加順暢,就能有效降低服務對象的戒備心,使雙方的溝通交流更加深入。而班級心理委員在班級活動之中,通過各種心理健康活動的開展,也能夠促進班級良好氛圍的形成,使班級內部的學生之間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通常來說大學生心理委員的職責有三個方向,首先就是作為心理委員要及時發現學生容易產生的心理危機問題,并且及時進行干預。其次就是班級心理委員要確保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加強心理健康的宣傳普及教育,這樣就能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引導,使他們融入班級整體的和諧氛圍中,使班級內的全體學生都能夠健康成長。因此大學生心理委員實際上也屬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最后班級心理委員要通過朋輩咨詢工作的開展,對于相關的學生進行幫助使他們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
大學生心理委員制度也是校園內部對于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干預的重要構成,能夠完善校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大學生心理委員的職責,高校有著自身的規定,但是在實際落實大學生心理委員角色定位的時候,也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首先就是大學生心理委員缺乏專業能力,大學生心理委員的角色定位和自身的職責,導致他們在工作時候需要擁有較強的專業性,日常工作中他們不但要擔負起班級內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工作,以及班級心理健康活動的開展,還需要按照實際的專業以及不同的年級,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知識文化程度以及經驗不同,尤其是一些從事心理委員健康教育工作的學生自身沒有接受過專業知識的訓練,由于自身專業知識不足,所以經常會在工作之中不知道怎樣在班級中開展相應的心理委員工作,從而使學生的整體積極性下降,無法發揮出自身的實際作用。其次,大學生心理委員自身缺乏影響力[1]。大學生心理委員通常都是在班級中學生選拔的,通過基礎的培訓并不能讓他們真正完成自身的工作職責,存在于同齡人身上的一些共性的問題,在他們身上仍舊存在,因此針對學生的求助,他們有的時候會不知道怎樣解決。這樣的情況既無法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壓力,有的時候也會額外的導致大學生心理委員自身的壓力增加,而他們在工作之中了解到其他人的一些負面情緒無處排解也會導致他們的心理負擔加重。最后,大學生心理委員能夠使用的工作方法較少。大學生心理委員的角色定位以及自身職責,需要他們及時了解班級內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且找到一些存在問題的學生匯報給教師,而這些工作經常會引起學生的誤解,認為他們是教師的耳朵。并且因為他們在實際工作之中經常使用錯誤的方式,也容易與班級內的學生產生距離與隔閡,這不但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心理委員實際工作的開展,還會導致他們在班級中受到孤立。
現階段的大學生心理委員自身角色定位和他們實際工作之間產生著一定的差異化。這樣的情況導致他們在工作開展的時候壓力較大,并且容易和學生之間產生距離與隔閡,而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角色定位和實際的工作能力之間的落差。因此針對大學生心理委員自身職責和實際工作能力的落差,高校要加強對于大學生心理委員角色定位的思考,并且考慮到他們在工作中能夠實際發揮出的作用,以此來匹配給他們,更加適合他工作能力的工作任務。除此之外,高校還要針對大學生心理委員在工作之中出現的問題,引導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個人心理能量的探索上,并且運用自身的成長,帶動周邊的學生逐步地提升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奇度,極大程度上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于大學生群體的吸引力[2]。
大學生心理委員除了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心理知識技巧之外,還要擁有較強的個人特質,日常多多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情緒,加強與人溝通,和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關系。但是從現階段的大學生心理委員工作現狀分析,能夠得知一些心理委員在工作之中缺乏責任心,并且沒有個人成長,組織管理能力也較差,這會導致一些大學生心理委員自身無法處理好良好的人際關系,導致工作無法開展,或者就是自身擁有工作能力,但是缺乏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積極度而導致的消極怠工。因此,首先就要關注心理委員的選拔標準。作為一個優秀的大學生心理委員,首先要不斷促進個人成長,只有他們通過個人的成長才能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擁有更高的積極性。其次就是要保持學以致用的心態,作為大學生心理委員自身的人際溝通能力以及組織管理能力,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時候的實際作用,只有通過二者融合才能確保大學生心理委員的工作開展具有成效。其次要關注心理委員的選拔方式。首先可以通過個人推薦以及同學推薦和班級選舉等各種方式進行選拔,其次剛上任的大學生心理委員要有一個試用期,在試用期期間按照他們的實際表現決定是否適合這份工作。并且在試用期結束后,也需要讓校內的心理輔導教師對于他們進行考核,確保他們能夠滿足實際需求才能上崗[3]。最后要關注心理委員的選拔機制。高校要建立起相應的獎勵與培訓機制,確保大學生心理委員在選拔時能夠更加積極并且履行自身后續的工作職責激勵機制,能夠讓他們更加具有熱情的對待自己的工作,而培訓機制則能夠確保剛剛上任的大學生心理委員能夠迅速掌握更多相關知識與技巧。
現階段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委員培訓工作缺乏一個系統化的方案制定,一般情況下高校都會按照實際情況讓他們學習一些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從而導致他們整體工作開展缺乏理論依據。首先大學生心理委員,在對心理知識內容進行學習的時候需要有一個過程,但是在心理培訓的時候,這一過程經常會被忽略。其次高校開展的大學生心理委員培訓工作與他們實際在工作中的需求和個人需求之間沒有保持契合,所以當前大學生心理委員發展過程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就是培訓工作如何開展。大學生心理委員培訓工作的開展,需要將理論基礎以及應用知識和個人成長等各種培訓課程融合在一起。針對心理委員培訓課程的整體組織來說,基礎的理論知識主要是由大學生心理委員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職責,以及在發現心理問題如何處置等各項內容構成,這些內容都是他們在上崗之前必須掌握的,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整體的工作體系。應用知識就是通過講座的模式讓大學生心理委員學習相關的應用技巧講座的時候,可以讓大學生去多多了解一些和學習、就業以及人際交往相關為主題的知識內容,使他們能夠解答一些較為常見的心理問題,學習更好地與人溝通的方式以及處理矛盾的方式,從而加深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解[4]。除此之外,為了能夠確保大學生心理委員日常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高校還要加強對于教師團體的培訓,通過使各學院的心理輔導教師明確自身工作職責,就能夠使他們更好地推動大學生心理委員工作的開展。在班主任培訓工作開展時,需要讓班主任負責其大學生心理委員的選拔工作,并且重視心理委員在班級建設之中的重要作用,而高校也要定期對班主任進行針對化的培訓,使他們能夠成為領頭人員,為大學生心理委員的日常工作提供相應的支持與保障。
建設一個大學生心理委員相關的考核機制能夠促進他們整體的成長與發展。但是在過程中也要關注到大學生心理委員考核工作的問題所在,相較于班委來說,大學生心理委員主要的工作職責,對于他們自身的影響力以及專業知識掌握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大學生心理委員的日常工作開展的方式也比較特殊。所以在對大學生心理委員開展考核工作的時候,需要考慮到他們實際工作的特殊性。并且大學生心理委員自身的工作效果會直接影響到高校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開展,因此高校需要制定出針對大學生心理委員的工作績效考核模式,并且探討制定出相應的獎勵機制,從而加強大學生心理委員管理工作與考核工作的開展。其次,要關注大學生心理委員在考核時的基本原則。首先,是系統性原則。心理委員屬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的重要過程,因此需要按照系統性原則進行考核,針對大學生心理委員日常評價工作考核的時候,需要各個學院自主開展相應的心理教育工作,推動整體校內心理教育工作的開展。也就是說運用在各個班級之中的心理委員開展的考核工作,就能夠整體推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與此同時,班級內部大學生心理委員工作的考核機制,也能夠使校內的心理教育資源融入班級教育之中,從而對于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到了鞏固作用。其次,發展性原則。針對大學生心理委員日常工作考核工作而言,需要遵循發展性原則,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質量均有保障,并且是大學生心理委員之間相互溝通分享經驗[5]。最后,針對性原則高校在每一個學期都要在校內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評優評先工作,對于一些表現良好的大學生心理委員工作進行檢查和監督。在評優評先工作開展時,要對于這一學期大學生心理委員通過培訓之后在實際工作中的成效進行比對和評比,從而選出更加符合高校實際情況的實踐工作方式,然后在校內整體進行推廣,并且以評優的方式進行公布,使一些表現優異的班級心理委員能夠在大會上和其他大學生心理委員進行分享經驗。
結語: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委員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構成,能夠直接提升整體的心理健康工作效率。站在班級整體的角度來說,需要高校整體的輔導員以及心理輔導教師和大學生心理委員共同接受相關的培訓工作,通過培訓工作不斷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掌握更多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知識內容。而在班級內部,大學生心理委員也要通過班級合作的方式,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內容融入班級日常活動中。只有通過內外結合的方式,才能夠促進大學生心理委員自身工作職能的發揮,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