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0)
在當下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城市化與國際化特征,與此同時,我國文化與外國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深入和頻繁,這不僅為我國的文化發展帶來了較好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較大的威脅。文化的趨同性是信息時代的全球性問題。文化,是一個區域或者民族成長的基石,當某個民族慢慢喪失了自身的文化特色,那么很容易在強勢文化的影響下慢慢消失。當下大學生群體有著極強的網絡依賴性,喜歡通過各種互聯網平臺獲取當下潮流信息以及國外文化思想,然而對本國文化、思想則知之甚少,不能夠對其形成理性的關注,造成我國本土文化傳承受到了較大威脅,并逐漸引起了我國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2]。高校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文化素養與審美水平的重要方式,在開展美術教育時應當要以地域文化為載體,通過將地域文化融入到美術教育活動中,可以為大學生帶來豐富的美術繪畫素材及靈感,幫助大學生進一步強化自身的美術素養。另外,從文化視域來分析,高校美術教育有助于加強地域文化的弘揚與發展,促進地域文化的創新發展,確保地域文化能夠長期穩定發展下去。所以,在高校美術教育中融入地域文化具有重大意義,各個高校必須要重視美術教育的開展,并依照各個院校實際狀況構建科學的教學方法,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進一步強化我國民眾的文化自信。
習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都反復強調了“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3]。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以及政黨對自身文化的全面認同與貫徹執行,同時從內心深處堅定自身文化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大會上,習總書記就特別強調“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普遍、最深厚的自信”。
美術教育是指學生在美術老師的悉心教導下,能夠主動探索與發掘美的知識、能力以及思維等。老師是維持高校美術教育活動有序開展的關鍵性人物,在實際進行美術教育活動時,老師的專業能力、綜合素養等直接關系到美術教育的實際效果與質量。所以,美術教育老師一方面要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擁有較高的美術素養,對我國古代、近現代歷史有正確的認知和理解。另一方面,美術老師也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思想,能夠對各個地域文化提出獨特的見解,引導大學生進一步全面掌握繪畫藝術以及民族文化,為促進地域文化的弘揚與創新發展提供有力幫助。高校美術老師在實際開展美術教育活動時,應當要結合院校教學宗旨以及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選取適宜的教學內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從而不斷改善大學生的專業水平。
地域文化通常表示為某個地區生生不息、特征鮮明、在現代社會發揮良好作用的文化傳統,可以很好地展現出該地區的民俗、傳統以及習性等。地域文化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和環境產生了密切的聯系,所以擁有十分顯著的地域特征,表現出較強的獨特性,如各個區域在方言表達、飲食習慣以及建筑風格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別。因為各個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自身經濟發展程度等有著較大的差別,受此影響下各個地區形成的文化也存在十分顯著的區別。各個地域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特征,可以直接體現出各個區域的精神文化風貌,繼承與發展地域文化有助于引導人們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使得人們可以很好地理解與認同各個區域的風俗習性。然而從當下地域文化發展現狀來看,許多地域在進行傳統文化宣傳時,沒有緊密貼合時代發展步伐,造成不適宜的傳統文化過度宣傳,而真正優秀的地域文化沒有獲得廣泛宣傳,不利于該區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現階段我國許多高校都開展了美術教育,然而在實際教育活動時,老師采用的教育方式大多數是沿用西方教育形式,并且教學內容主要也是以西方國家的美術知識為主,從而導致大學生不能夠充分接觸到我國本土文化,對自己國家文化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另外,我國文化與國外文化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高校在開展美術教育活動時,應當要積極地融入地域文化知識,確保當下大學生可以充分接觸到我國地域文化,一方面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地域文化屬于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并在其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表現出了鮮明的地方特色。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各自鮮明的文化特征。我國國土面積廣大,各個區域的地理特征也是千差萬別,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個區域的文化也表現出了較大不同。地域文化是以該區域自然環境為載體,隨著時間地發展逐漸產生的一種文化,表現出較強的多樣性,有效豐富了我國傳統文化,也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美術已經在我國發展了相當長的時間,從當下的許多優秀美術作品中可以看出,許多畫家、名人等創作的美術作品都有著較強的地域特征。高校在開展美術教育活動時積極融入地域文化,可以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審美能力,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美術專業人才,推動我國高校美術教育活動的持續創新與進步。
民間美術是地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該區域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高校美術教育與地域文化緊密結合的突破點。為了促使地域文化充分融入到高校美術教育中,并實現高校美術教育的創新與發展,高校應當要積極構建民間美術課程,從美術視域出發進一步分析與挖掘地域文化。在進行高校美術教育活動過程中,不管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式、教學思維等,老師一般都是借鑒國外教學模式,使得學生接觸到的美術技巧、美術思維等都是來自國外,不能夠充分了解和掌握本國的地域文化。一部分高校在實際開展美術教育時,并沒有真正滲透地域文化知識,阻礙了地域文化與美術教育的相互融合。所以,高校應當要聯系自身具體發展特征,開設民間美術課程,既可以依托于公開課、專業課、選修課等形式,也可以通過開展主題研討活動、展覽、藝術實踐等方式,促進民間美術課程的有序進行。老師要積極促進民間藝術與美術教育理論知識的緊密結合,同時盡可能為學生爭取到美術實踐的機會。此外,有條件的高校可以邀請高水平專業人員到校任教或者擔任兼職老師,向學生講解美術實踐知識和經驗,提高美術教育課程教學的影響力,構建良好的美術教育氛圍,讓美術能夠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習產生密切的聯系,讓大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到經典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情懷與精神力量,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對美的追求。
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美,學生應當要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從生活中感受美,并挖掘出美術創作的靈感[7]。美術教育是一個十分注重實踐的課程,老師在開展實踐教育活動時,要有意識地將地域文化融入到其中,應當要學生去探討與挖掘實際生活中的地域文化美,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美術教育效果。
第一,在開展美術教育活動過程中,一方面老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采風,創作一幅風景畫,另一方面也可以要求學生到海邊、山頂等區域,深入分析與探討附近環境并將細節部位充分描繪出來。比如說老師帶領學生到某地方的山水邊時,讓學生對其特征進行分析,同時和自己家鄉的山水進行簡單的比對,了解到其中的不同。同時針對山水附近的建筑、裝飾等,老師可以向學生講解相關歷史故事,引導學生領悟各個區域景色的不同特征,掌握該區域的文化歷史,讓學生對各個地區的地域文化有詳細的了解。
第二,我國有著56 個民族,各個民族間的地域文化差異較大,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體系,能夠很好地滿足本區域人名的精神文化需求。從社會基礎學視域出發,基于地域文化的差異性,能夠為美術研究人員帶來更多的研究方式,從而促進美術教育內容的更新和完善。在美術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積極的融入地域文化知識,還能夠促進學生建立良好的民族認同感。老師要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思想,要求學生在實踐繪畫中結合地域文化,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促使我國風景與傳統文化邁向世界舞臺。
綜上所述,在高校美術教育中融入地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高校應當要充分發揮地域文化教育優勢,積極引入地域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