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寧夏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0)
愛德華·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是十九世紀挪威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在創作實踐中,他借鑒歐洲各國音樂的傳統,特別是十九世紀以來浪漫主義音樂的特色,通過自己對民間生活的感受,創作出具有濃厚的挪威民族的音樂。通過這部作品,對格里格的藝術創作分格進行分析,來進一步了解格里格對挪威民族音樂的影響。
1868 年,格里格與新婚妻子妮娜的女兒誕生,取名亞歷山德拉。女兒出生后,格里格一家在丹麥租了一家農舍,度過一個愉快的夏日,在這段時光里,使得格里格產生了想要創作一部大型作品的愿望,在這遠離喧囂的環境中讓格里格獲得了創作所需要的時間,完成了這部作品《a 小調鋼琴協奏曲》。這首協奏曲具有浪漫主義的特點,但卻不乏挪威民族的特色,有濃厚的挪威民族氣息。表達了格里格對祖國的深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品完成后于1869 年4 月3 日在哥本哈根進行首演,當天的演出結果比預料中的還要成功,觀眾席中自始至終都洋溢著非凡的熱情。演奏幾次被歡呼聲打斷,獲得了極大聲譽,成為肖邦和舒曼之后的一部浪漫主義鋼琴協奏曲的典范。格里格未能親自到場,但在當時哥本哈根的評論界呼聲極高,格里格的同事也紛紛發函祝賀。這次音樂會所引起的反響以及歐洲音樂家對這位年輕的挪威作曲家的刮目相看也在挪威國內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870 年,格里格受邀到羅馬去拜訪李斯特,李斯特拿到這首協奏曲的譜子后立即在鋼琴上試奏,并大加贊賞,使格里格深受鼓舞。之后使格里格的音樂生涯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首協奏曲成為格里格的代表作,是音樂會上最常演奏的曲目之一,成為許多人心目中挪威音樂的代表。
《a 小調鋼琴協奏曲》是一首單管編制的協奏曲。由三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第二樂章-柔板;第三樂章—有節制的快板。整體顯示出協奏曲快-慢-快的特點。這首作品是對外界映像的描寫,整部作品散發著濃烈的北歐鄉土氣息。作曲家運用的主音-導音-屬音的進行貫穿全曲,加以挪威民間音樂中富有特性的三連音音型來增添濃郁的挪威鄉土氣息。
1.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為中庸的快板,4/4 拍,奏鳴曲式。
樂曲開始由定音鼓來演奏主音,由弱漸強。隨后鋼琴聲部以八度下行樂句來表現出樂曲輝煌、激昂的感情,顯示出挪威獨特的民間舞曲風格。由小調主音經過導音到屬音(a-?g-e)的進行,在第一樂章的其它地方多次出現,顯示出格里格獨特的創作風格。這種進行使樂句開始就充滿力量。琶音以分解和弦逐漸上行,揭開樂曲的序幕,仿佛讓人走進雄偉的景象當中,給人強烈的感染力。
引子之后,開始樂曲的呈示部的主部主題(7-30 小節)。由木管樂器和弦樂組引出。旋律主題簡短,以級進為主,a 小調與C 大調交替,隨后旋律以三全音的上行音調加鋼琴的分解琶音織體來流動。這個主題起初由樂隊演奏,后由鋼琴復述。
連接部(31-48 小節)輕巧、靈活,以三十二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的跳音為主,主要由鋼琴呈現出技巧性,與主部主題形成對比,在一連串的半音下行后引出鋼琴悠長的旋律。使得連接部變得幽默、詼諧,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
副部主題(49-72 小節)由a 小調轉為平行大調C 大調。首先由大提琴進行了四小節的陳述,隨后拉開鋼琴的獨白,力度逐漸加強、節奏越來越緊湊、情緒越來越高漲,最后在C 大調的屬和弦上到達高潮。53 小節為主和弦與下屬和弦,左手的?f 音與?a音為外音,解決到54小節左手的g音上。這種做法使得單純的和聲變得更為復雜化了。在55 小節中調性為c 小調,在小節的第三拍進行調式交替。這種調式交替與浪漫派強調色彩變化,強調自然調式的風格很接近。
結束部(73-88小節)樂隊演奏高潮,旋律主要以引子的材料為主。展開部(89-116小節)。展開中心1 中主題主要由長笛和圓號輪流演奏,長笛音色悠揚,圓號深沉,兩者相互呼應。鋼琴以琶音為主。主題從e 小調到f 小調,最后轉為升f 小調,使樂曲的主題在不斷發生變化。
展開中心2 中鋼琴以上行二度級進進行,分解和弦為主,調性由升f 小調進行了多次離調,從#f ?。璂-E-F-G 大調。
再現部(117-176)。再現部的主部主題為呈示部的再現。連接部調性發生了變化,從a 小調轉為A 大調。副部主題轉為A 大調,調性回歸。音樂材料沒有發生變化。結束部在樂隊齊奏中開始,隨后進入華彩樂段。華彩樂段將主部主題很好的表現出來,運用模進手法來將主題進行擴展,對主題進行了回顧,增加了緊湊感,使樂曲更加富有色彩。
尾聲(206-220 小節)由樂隊與鋼琴演奏,采用了三連音的形式,情緒激昂、熱烈,樂曲最后出現了格里格動機,以重音來增強樂曲的情感與效果,這與開頭的主題相呼應,使得全曲十分完整統一。
2.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為柔板,3/8 拍,復三部曲式。
A 段(1-28 小節)開始便是在很弱的力度上呈現,給人以安靜的感覺,仿佛置身山頂欣賞著美麗的風景。三連音與裝飾音的使用使得旋律更加舒緩,調性在降D大調與降e 小調之間交替出現,仿佛讓音樂有了由于的色彩,表達了挪威民間靜謐的音樂意境。
B 段(29-53 小節)鋼琴聲部比較突出,音色明朗溫暖,旋律流暢細膩,鋼琴演奏主要以琶音與連音為主,六十四分音符的連續演奏,令音樂更加流暢,樂曲的旋律線前后沒有發生變化,只是調性發生改變,產生對比。由降F 大調進行離調,又回到降D 大調。這也使得音樂有了獨特的變化。
A 段(54-84 小節)再現了第一段的主題,由鋼琴表現出音樂主題,,運用和弦的織體表現出強烈的氣勢,情緒飽滿。隨后樂隊與鋼琴一同奏出音樂的高潮,弦樂隊與鋼琴交相呼應,仿佛進入一個新篇章。最后四小節運用的裝飾音,使力度漸弱,速度漸慢逐漸歸于平靜。令音樂意猶未盡,顯示出強烈的音樂感染力。
3.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為有節制的快板,2/4 拍,省略展開部的奏鳴曲式。
樂曲的引子部分(1-9小節)以a小調的重屬導和弦開始。主部主題1(10-38小節)為a 小調,曲式為單二部曲式。采用了挪威傳統舞曲中哈林舞曲的特點,以二拍子為基礎,情緒熱烈奔放,表達了挪威人民歡快的舞蹈場面以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主部主題1 后的八小節樂隊齊奏,運用了主部主題1 的材料。隨后引出主部主題2。主部主題2(46-68 小節)為單二部曲式,這一部分的音樂具有歌唱性的特點。59-68小節雖是新材料,但與主部主題的動機有著內在的聯系。調性由a小調轉為C大調。
連接部(69-139)以C 大調的三個主和弦開始,由低音到高音逐漸開始,力度為強奏,具有展開性的特點。副部主題(140-230)轉為F 大調,由樂段及鋼琴的兩次變奏組成。副部主題更為抒情細膩,運用c 愛奧利亞調式來增添旋律色彩。先由長笛演奏主題旋律,純四度音程展開。隨后鋼琴是對主題材料的變奏。好似作曲家挪威的美好景色呈現在我們眼前。
再現部(231-443 小節)。再現部開始為六小節的引子,引子之后的主部主題1為呈示部的完全再現,調性也為a 小調。主部主題2 的材料沒有變化,調性從a 小調轉為A 大調。連接部(296-353 小節)對主部主題1 的材料進行擴展,調性發生變化。隨后音樂節奏轉為3/4 拍,急板,運用了斯普林舞曲的特點,音樂材料為主部主題1的變形,隨之展開發展。
尾聲(433-440 小節)。調性為A 混合利底亞,鋼琴以和弦的形式演奏出旋律,與樂隊齊奏,情緒達到樂曲的最高潮,體現出宏偉壯闊的氣魄,表達了格里格對祖國的深厚感情以及對祖國的美好的祝愿與向往。
十九世紀,民族主義興起,成為浪漫主義發展的重要因素。格里格雖然不是浪漫主義鼎盛時期的作曲家,他的創作具有強烈個性,不乏浪漫主義的特色。浪漫主義音樂崇尚自由,對大自然的題材越來越關注,對民間音樂也越來越重視。民族性是格里格的一大特點,他使用的民族語匯已經高于本土的境界。他用自己的音樂來表達民族和民主思想。這種精神生動的體現在祖國美麗的山川與舞蹈材料當中。格里格把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斯堪的那維亞作曲家在表現北歐色彩時運用的手法應用的更為生動。在《a 小調鋼琴協奏曲》中,可以看到挪威民歌的許多因素,以及典型音調。但格里格對它們進行創新,增強民族性特點。格里格在這首曲子中的民族化風格主要體現在節奏、調性、旋律方面。
1.節奏方面
挪威的民間舞蹈種類豐富,各具特色。格里格在這首作品中運用的節奏主要為挪威傳統民間舞曲-哈林舞曲與斯普林舞曲,它們主要有民間的音樂家們用民間樂器來進行演奏。哈林舞曲是挪威南部地區的一種男子獨舞,運用二拍子節奏,情緒輕快靈巧。格里格在第一樂章的連接部中運用了哈林舞曲的節奏,附點音符節奏的運用、二度音程以及節奏的第二拍重音都體現了哈林的特點,使得音樂主題鮮明。后來樂曲節奏變為3/4 拍,運用了斯普林舞曲的節奏。斯普林舞曲是挪威的一種輕快的民間舞蹈,主要為三拍子,在曲中斯普林的三連音也很好的表現了出來。
2.調式方面
在這部協奏曲中涉及到了一些挪威民族調式,在音樂中格里格運用教會調式,比如弗里幾亞的小二度以及混合利底亞的降七級音。民間調式與多種調式的結合,使音樂更加多樣。在第一樂章主部主題中運用了弗里幾亞調式的小二度。在連接部的鋼琴的低音運用弗里幾亞進行,在進行中間插了許多經過音,在鋼琴聲部出現大六度與小六度的對比,使樂曲形成了獨特的和弦對置。第三樂章的副部主題由長笛演奏,主要采用三連音節奏。隨后樂隊在不斷離調演奏后,回到F 大調的屬和弦上。
3.旋律方面
在旋律上,格里格會運用許多方法來增加民族色彩,三連音、倒影、重復等來增強作品的民族性。他將主音到導音再到屬音的手法運用到作品中,來豐富旋律。作品中的三連音也常被用到,三連音是斯普林舞的主要音型。此外民間器樂常用的大七度也在曲中出現,是旋律線條更加豐富多彩。
作為挪威民族樂派的奠基人,格里格不僅推動了挪威民族音樂的發展,還捍衛了民族音樂教育的基礎。他的音樂創作是挪威的寶藏。他尊重民族事物,倡導對民族事業的熱愛,激發無數愛國者的思想。他認為民族藝術是一種財富,國家財富應該融入更高的藝術當中,來發揮和鞏固民族音樂的魅力。
格里格的作品強調了挪威民間音樂的獨創性,這些民間藝術植根于他宏偉的作品當中。不僅反映了格里格的杰出創作能力,也凸顯了他的民族主義。在他的作品中,不僅有挪威民族音樂的明晰、豐富,也有對西歐作曲技法的探索運用格里格的信條是吸取浪漫主義的音樂與民族的精華,然后探索新的音樂領域,從而對挪威人民產生影響,加深對挪威藝術的追求。對挪威人民來說,格里格不僅是一位音樂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他擅長組織音樂會來為音樂生活奠定基礎,并不斷推廣挪威的音樂文化。
在格里格六十壽辰上,般生講出格里格的音樂與挪威的大自然之間密切的聯系,強調格里格成功的使挪威的風土人情成為全世界音樂愛好者的財富。格里格生活在挪威民族運動的高潮時期,可以說,在民族獨立意識和文化復興的影響下,孕育了格里格這樣一位音樂家。他用音樂向世界展示挪威的特點以及挪威人民的品質,使挪威音樂走向世界,成為贏得人們尊重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