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哲
(錦州博物館,遼寧 錦州 121000)
說起中國古代建筑,印入腦海的第一批次應該是蘇州園林故宮土樓等等具有極其風格化的標志性建筑,古建筑不僅僅是古代人們用于辦公、居住的環境,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古建筑帶給我們的美不僅體現在建筑樣貌和設計的外在,更在于中國古代文化的內化體驗,從古到今中國古建筑在歷史上的存在,見證了這個國家的幾千年變遷,見證了城市的興衰過往。城市中如果有大型古建筑的存在,那這座城市曾經的樣貌就可以被保留下來,古建筑如果受到損失或消失,那這座城市的記憶也就此塵封,甚至被遺忘,因此古建筑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外在形態上的優美,更是在文化上給了人們窺探歷史的一扇窗戶,在傳播文化傳播中國古代設計理念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精神價值以外,古建筑也是研究歷史的實際物證。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質文化遺留具有相同的特性,是中國社會在不同發展階段留下來的歷史證據,我們對古建筑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對建筑風格及建筑材料的研究,更能看出同一時期整個社會發展的階段和水平。例如河北省趙縣著名的趙州橋:趙州橋的建筑距今已經有超過1400 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現有保存最好的最早的石拱橋,單孔跨度37.4 米,建筑技術既減少了流水對橋本身的沖擊,也減輕了橋自身重量,節約了大量材料,是世界土木工程的一個創新舉措,因此對于古建筑的研究也具有實際的歷史研究意義和價值。
古建筑不僅僅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承載者,更是能夠發展民族自信傳遞民族精神的重要傳遞者,中國具有極其悠久的歷史文化,而這個國家的古建筑作為燦爛歷史文化當中的濃厚一筆,記錄了中國從無到有地發展完整過程。見證了中國從古代的興盛、到近代任人宰割的羔羊,再到如今站在全球浪潮前端的強者,這在全球范圍中都極為罕見,在整個世界的建筑群當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古建筑作為與整個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聚集地,它不僅有極其強烈的東方風格,更是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對周邊國家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古建筑的存在,就是中華民族在世界上屹立千年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體現。
孟浩然詩云:“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敝袊阅艹蔀闅v史悠久的文化古國,是幾千年來祖輩共同建造的結晶。在古代建筑修繕研究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并不是一模一樣的復刻曾經的建筑樣貌,而是作為“參與者”對古代建筑進行修繕,始終讓古代建筑保持全新活力,古建筑修繕不僅對外貌進行翻新,也會更換曾經腐朽的零件,加入更加堅固的零部件,不斷地在古建筑的基礎上添磚加瓦,留下印記。我國對古建筑的研究和修繕不僅僅滿足于將其恢復原貌,而更多的是在原貌的基礎上讓古建筑真正能夠展現其作為歷史傳播者的最好模樣,調和各種有價值的要素,并將其在放置在不同場合當中發揮獨特作用。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要求逐漸轉移到對精神需求,而古建筑是各個城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新的經濟時期,古建筑作為旅游的承載者,具有重要的歷史使命,如果一個城市具有獨特的古建筑群,那么該地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一定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突破,我國對外開放力度不斷擴大,對內經濟需求也越來越大,名勝古跡吸引著國際各個地方的友人前來游覽。能夠有效促進我國旅游事業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向前邁進一大步的金餑餑。
目前我國古建筑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是石質構建磚體風化,雖然對于石質構件的更換成本較低,但建筑群規模較大,磚體在修繕過程當中出現酸堿保護問題,對于保護措施有更高的需求。漢白玉和砂巖在分化過程當中更為嚴重,因此在后期保護措施當中需要成本更高專業度更高的修繕人員,但在現實保護過程當中力度不夠,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在古建筑當中,木質結構也較為普遍,但木質結構在環境作用下最易腐壞變形腐朽蟲蛀等等都是較為嚴峻的問題,實際保護過程當中,由于制度不完善資金較為匱乏監督力度較低挪用保護資金等問題,使得經常性維護工作不到位,影響了木質古建筑的及時維修。
如何保護古建筑都是由人類主觀意識決定的,因此,對于中國古建筑的保護需要投入更多的主觀能動性,但現代社會發展速度較快,對古建筑的精神意識保護逐漸淡漠。例如西安鐘樓,牌匾被摘下使得鐘鼓樓完整性變得缺失,部分景區工作人員為了經濟效益而不顧古建筑的歷史價值,將其肆意破壞,并裝飾成商業化氣息較重的現代商鋪。在管理較為匱乏保護措施更新較慢的情況下,中國古代建筑的保護將面臨更多挑戰。
由于古建筑年代久遠,采用建筑材料較為古老,特別是木質材料容易腐朽,因此在修繕過程當中,需要更多專業人員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其進行加固維修,在修繕過程當中需要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質,并根據不同材料進行修繕計劃的制定。在保證社會情況和風俗文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專業修繕,盡可能還原其原本結構。在后期維護過程當中,注意古建筑防雨防曬防風防潮等情況的發生,從專業物質角度對古建筑進行維護。
伴隨著經濟發展腳步逐漸加快,城市化進程速度超乎我們的想象,外界對于一座城市的評價是基于城市建筑的。作為外來人群對城市的第一印象,城市建筑的規劃和保養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城市管理部門人員需要在城市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規劃,保留古建筑,將其融入到現代建筑當中。古建筑和現代建筑互相兼顧,共同構成新時代的現代化建設,城市管理人員需要提升自我文化素養,保證具有一定的古建筑保護意識,并且堅持可持續化發展規劃,將古代建筑的經濟效益和實際城市發展結合在一起,將古典美和現代美完美協調,為建設出較為優秀,且具有觀賞性的城市建筑做出努力。
蘇州的城市化建設就是古代建筑和現代建筑的完美結合,蘇州園林規模巨大,在蘇州城中占有相當部分的面積,城市規劃當中將蘇州園林合理的安排為景區,并在園林周圍建筑起風格一致的現代建筑。作為旅游周邊發展項目,蘇州園林的修繕和城市規劃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和諧的思維模式。蘇州園林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和諧的精神文化模式,既能夠展現古代的壯闊園林風景,又能感受現代城市的科技魅力。
中國古建筑延續千年,之所以能在風吹日曬洗禮之后進行保留,政策支持不可缺失。古代建筑的保養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當中,需要確保有專項保護資金的使用,并且真正利用到古建筑的修復工作當中,挪用和改變用途都需要嚴查。在古建筑實際修復當中,對于傳統技術無法解決的建筑難題,可以利用現代先進科技對其進行更加精密的修護,例如攝影測量、激光掃描、3D 打印等等,對于古建筑進行保護復原相比較傳統技術,現代技術的融入需要更加專業的人才和更加昂貴的資金,為了保證古建筑能夠在中華大地上傳承,需要相關政策和法律的支持。
在古建筑保護過程當中,對古建筑周邊的環境檢測也需提上日程,例如神武樓在修繕前,周邊環境和地理條件對其本身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破壞,其所在的村莊條件較差,污水直接排入周邊河流,使得對古建筑造成二次傷害。古建筑周邊家畜、家禽、生活污水極其骯臟,對于地基進產生了不可逆轉的腐朽。政府在后期對神武樓采取專項整治措施,對周邊民房進行了強制性拆除,對環境進行了直接改造,排水系統重新搭建都由政府投資建設,因此對古建筑進行修繕,不僅是古建筑本身,還有古建筑周邊環境整治,都需要政府作為第一監督人,認真把控修繕過程,制定相應條例法規,保證古建筑群落的完整安全。
在意識覺醒方面,不僅是專業人才需要具有一定的保護意識,群眾也需要具有相應的歷史文化保護意識。
我國古建筑保護理論較少,相關專業性人才缺口較大,雖然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已經開始重點培養城市規劃、遺產保護、古建筑保護、古建筑修繕等歷史探究類專業,但相比較其他熱門專業,廣大學子對歷史文化方面的專業選擇還是較少,愿意在這方面付出自己心血的人屈指可數。
因此,古建筑的保護與修繕需要更加專業的人員培養,提升古建筑保護研究水平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向國外學習較為先進的古代建筑保護方式和理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電子技術,解決我國現今古建筑保護較為薄弱的短板,開創古建筑保護未來的新局面。現有專業人才也應該自身不斷提升能力,研究國外,尤其是歐洲古教堂建筑修繕模式并進行合理的運用,將我國古建筑和城市建設共同推到時代的浪潮中。
古建筑的保護需要群眾的意識提升。在游覽過程當中,要遵守古建筑的保護條例,提升自我的民族榮譽感和集體榮譽感,自覺地將自己加入到保護中國傳統古建筑的行列當中。宣傳古建筑保護意識有各種途徑:第一,如今互聯網發展迅速,將古代建筑編撰成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并投放到公眾號及各類視頻賬號當中,讓人們從心底認同中國古代文化,并激起保護我國古建筑的意識和熱情;第二,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各大電視臺可以制作相關古文物鑒賞科普類節目,將條款法律保護文物做成一檔節目,或者印成海報傳單手機信息等等。傳遞到每個人心中,增強中國公民的文物保護意識,從根本上解決行動力欠缺的問題;第三,利用新時代媒體輿論宣傳與報道,利用新媒體傳播較為寬廣的特性,對中國古建筑進行宣傳,既可以拉動國內旅游經濟效益,又能夠提升中華人民對自身古建筑的民族榮譽感和認同感。并將條例法規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加強輿論的約束,通過以上有效途徑,在整個社會中建立起對于傳統古建筑保護的優秀意識,促進人們從自身對古建筑進行保護
古建筑不僅僅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結晶,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標志,而這些標志都是我國歷史長河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的瑰寶。因此,了解目前古建筑保護問題所在,用科學的先進辦法進行古建筑修繕,并結合對人們保護意識的提升、專業人才的培養,不斷積極探索古建筑的保護方法,賦予古建筑在新時代新的意義,給世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