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麗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六合街道中心小學,山東 河口 257232)
所謂數學史主要研究數學概念、方法以及思想等等內容,是對數學發展歷程的有效記錄過程,也是數學文化中的核心環節。從數學本身看來,它擁有千年歷史,對于問題的研究循序漸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史是非常必要的。
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特征,所以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難度,而在解決這一問題過程中則需要幫助學生明確數學學習本質,基于數學史為學生構建正確的數學概念、形成學生良好的數學價值觀、真正將數學史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當中。在本文看來,實施多元化的“小學數學+數學史”教學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下文簡單談兩點:
合理運用數學歷史名題展開小學數學教學,融入數學史內容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方程》(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一課教學中,考慮到學生自學習數學以來首次接觸方程,所以教師在教學之前需要為學生創設數學故事,引入方程知識內容。例如教師就參考了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孫子兵法》,其中就有小學教材中比較經典的“雞兔同籠”范例。結合“雞兔同籠”案例,教師還為學生引入了《孫子算經》相關算法知識內容,它所呈現的具體算法就是“上置頭、下置足、半其足、以足除頭、以頭除足”。基于這一歷史算法,教師就希望為學生呈現方程計算內容,例如可設置雞的數量為x,兔子的數量為y,最后得出方程如下:
x+y=35
2x+4y=94
最后計算出兔子的數量應該為12只,而雞的數量為23。不過客觀講,教師的教學內容已經超出了小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學習范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需要強調采用多種算法,利用方程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某些現實問題,相對單刀直入的為學生展示數學問題結果,利用數學歷史故事引發學生注意,進而讓學生對方程產生學習興趣。這一歷史名題為學生所帶來的啟示是不言而喻的,通過讓學生了解古人的智慧,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形成他們健康完整的數學價值觀[1]。
小學生一般好奇心較強,但是他們的理解能力卻相對偏差,所以教師應該有效指導學生展開數學專題討論過程,在每一課教學結束后鼓勵學生鄒忌展示歷史知識內容,并制作成為手抄報展示給所有師生看。比如說在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計算器》一課教學中,教師就要求學生嘗試制作一份有關“計算器”主題的手抄報。然后教師則為學生引入歷史,為學生介紹了我國珠算成功申遺的數學歷史內容,并希望學生能夠追根溯源,將中國古代珠算成功編入到手抄報中,其中不但介紹了計算器按鍵的正確用法,同時也制作了一份表現形式特殊的、有關古人采用繩結計數的手抄報內容,呈現于班級之中。
當然,將數學史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相當豐富,除上述兩點以外,像穿插數學家故事、舉辦數學名人活動也能幫助學生深度學習理解數學知識內容,豐富化教學流程,對學生學好數學非常有利。
在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有《認識幾分之一》一課,在該課中就可引入數學史內容,確保教學過程有效推進,提升數學對該課的知識理解能力。
該課的重難點就是幫助學生理解評分數中分數的基礎內容,同時認識分數中的各個組成部分。
1.教學情景創設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教學情景,設計難題,例如4塊月餅2名小學生分,每名分2塊,2塊月餅2名小學生分,每名分1塊,那么1塊月餅2名小學生分,每名分幾塊?
2.數學史引入
這道問題涉及到了分數中的幾分之一和平均分等等知識點。此時教師就為學生引入了我國商代就已經出現了的《九章算術》,該書中提到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有關分數的知識記載內容——“合分法”。而教師則帶領學生和祖先一道認識學習分數。
3.解題過程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了問題情景,讓學生切實感受分數產生的必要性,進而產生強烈且真實的學習欲望。在了解分數歷史過程中,教師就告訴了分數是如何產生的,并鼓勵學生要像古人一樣敢于面對各種困難、努力深度探索數學知識內容。在具體的解題過程中,教師就為學生展示了祖先計算分數所采用的“算籌”計算工具,它可表示“一半”這一概念。不過算籌本身作為一種計算工具非常不便攜,隨后就被逐漸淘汰。接下來教師就為學生展示了另一段著名的數學歷史內容——阿拉伯數字,印度人專門在“1”的下面寫了“2”,并同時發明了分數線,將1(分子)和2(分母)隔開代表平均分。這樣的計算方法時至今日依然還被采用,由此教師就順理成章幫助學生引入了新知識內容——分數[2]。
總結: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數學史是非常具有趣味性與價值性的,教師要善用數學歷史名題、數學歷史專題內容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結合數學史教學課例實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數學史,在回顧舊歷史、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