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萍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四川 眉山 620860)
根據利益相關者的多錐細分法中Frederick(1988)的兩維劃分方式,本文認為城市社區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系統包含直接利益相關者的和間接利益相關者兩類,區別在于是否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系統發生市場交易關系。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在服務的生產、傳遞和消費過程中,具有不同的利益和責任。
社區醫養結合服務機構(含醫護人員)是為社區老年人提供醫療和養老服務、進行資源整合、參與社區醫養服務治理的直接相關者,包括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服務中心、社區醫養康護站等機構及其內部的專業工作人員。社區醫養結合服務機構要理順服務平臺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責任關系,對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群提供必要基本醫療診治、康復護理、健康療養、預防保健等醫養服務,實現對社區老年人群連續、綜合的基層首診服務。
企業等經濟組織是社區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重要參與者,尤其是在PPP模式中,企業在利益驅動下承擔著服務生產、資源整合、治理參與等供給方責任,其行動邏輯是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企業開發適老產品和服務項目,形成內容豐富的養老產業,既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和市場價值,也能更好保障老年人權益、滿足各類老年人群的多元化服務需求。
家庭網絡作為社區醫養服務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其行動邏輯是以血緣和親情關系的家庭道德為基礎的,同時承擔著服務供給、治理參與、精神慰藉相結合的主體責任。家庭是老年人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組成單元,網絡中的配偶、親屬、成年子女等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者。中國特色文化背景下的家庭網絡是形成人際交往社會關系和人格特征的基礎,該網絡由老年人的核心家庭、配偶原生家庭、以及延伸人群所構成的,是保障老年人生活和更好接受服務的重要載體。
老年群體是社區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最核心的利益相關者,在服務消費、需求表達、效果反饋、治理參與過程中具有直觀意義。作為服務需求方,老年人對于服務內容的訴求、服務方式的表達和服務質量的反饋等都會影響服務有效性,進而影響社區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對于我國大部分老年人而言,于所屬社區支持下進行居家養老仍然是最理想的養老方式,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安度晚年,既享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又能夠自由地安排和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在自身經濟條件和健康狀況允許下,每位老年人都希望在退休后或晚年有一個較高質量的生活狀態,這與老年人所具有的心理狀態、健康知識、經濟能力和社區支持密切相關。
政府是社區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供給者和政策引導方,負有執政和治理責任,主要起到宏觀規劃、政策制定、資金調撥、管理引導等作用,尤其是地方政府和各街道辦事處在社區醫養服務系統中發揮著直接作用。政府的責任主要表現為,在分析研判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基礎上,運用政策手段和宏觀規劃,調動社會經濟各方資源參與到養老服務過程;運用財政手段有效支持和合理配置醫療與養老資源,實現資金調配、撥付與補助;運用輿論手段推動和培養尊老、敬老、孝老的養老文化,管理和引導基層醫養服務機構提供專業服務。
社會組織(含志愿者)是社區醫養服務的補充提供者和社會資金與公益資金的重要源頭,其行動邏輯是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要更有效地落實差異化醫養服務,需要一大批具有區域和地方特色的社會組織,以社會福利為導向、以公益和微利為動力,參與服務的專業供給。社會組織以其切近基層群眾及其生活的優勢,能夠為各類老年人提供多元化、個性化和便捷化的醫養結合服務。
社區居委會(含社區居民)也是該服務系統的重要利益相關者,直接參與到社區醫養結合服務監督、治理參與、自有資金籌集、動員協調活動中,是其他利益相關者更好融入社區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系統的中介平臺和橋梁。社區居委會在該服務系統中也扮演了重要的間接利益相關者角色,具有很強的治理動力,也發揮著銜接服務系統資源整合、活動動員與協調、服務監督的協同作用。
媒體也是社區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供給的利益相關主體,主要在服務監督、治理參與、知識宣傳等方面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尤其是當今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可以便捷高效地為社區帶來一定的服務資源,還可以對醫養結合的優秀實踐經驗進行推廣。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和公眾社會,社會輿論對于維持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社會有序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媒體則是輿論的主要載體,媒體可以充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監督者和推廣者,是重要的決策工具,通過聚焦公眾的注意力,圍繞養老服務重大問題形成公眾輿論,成為權利進行輿論監督的工具。
總之,要在社區層面更好地推進醫養結合,離不開上述各利益相關者的協同作用和有效配合,如此方能使得服務系統更有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