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脫敏療法
系統脫敏法的程序是逐漸加大刺激的程度。當某個刺激不會再引起求治者的焦慮和恐怖反應時,施治者便可向處于放松狀態的求治者呈現另一個比前一刺激略強一點的刺激。如果一個刺激所引起的焦慮或恐怖狀態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圍之內,經過反復多次的呈現,他便不再會對該刺激感到焦慮和恐怖,治療目標也就達到了。這就是系統脫敏療法的治療原理。
系統脫敏療法的關鍵是確定引起過激反應的事件或物體,實施要點是按刺激的強弱程度制訂刺激步驟。
暴露療法
暴露療法與系統脫敏療法正好相反,該治療一開始就讓患者進入最使他恐懼的情境中。一般采用想象的方式,鼓勵患者想象最使他恐懼的場面,或者心理醫生在旁邊反復地甚至不厭其煩地講述患者最感害怕的情景中的細節,或者用錄像、幻燈片放映患者最恐懼的情景,以加深患者的焦慮程度,同時不允許患者采取堵耳朵、閉眼睛、哭喊等逃避措施。在反復的恐懼刺激下,患者最擔心的可怕災難并沒有發生,焦慮反應也就相應地消退了。或者直接把患者帶入他最害怕的情境,經過重新實際體驗,覺得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慢慢地就不怕了。
暴露療法雖然所用時間短,解決問題比較干脆,但對病人身心沖擊較大,故須謹慎施用。
強化“鈍感力”,關注自己的核心需求
知名度較高的一檔辯論綜藝節目《奇葩說》曾經有一道辯題是:“老板明顯不喜歡我,我要不要辭職?”主持人馬東在發表看法時提到了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一本書——《鈍感力》。
“鈍感力”一詞引發關注,可以說是源于這本書,渡邊淳一提出“鈍感是一種才能,是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
在《鈍感力》這本書中,提到這么一個故事:
一家公司,來了兩位新人,小K和小N。
因為一次疏忽,他們倆在工作中犯了錯誤。恰逢那天老板心情不好,就當著所有同事的面,將他們臭罵了一頓。第二天,小K就像沒事人一樣,依舊滿臉笑容和大家打招呼。而小N,則陰沉一整天,一句話也不說。
后來,小K表現積極,屢屢得到老板贊賞,得以提前轉正。而小N則一直處在懷疑自己的陰影中,業績不斷下滑,最終被公司辭退。
《鈍感力》一書頗有爭議,拋開書內的故事和部分觀點不談,我們著眼聚焦一下“鈍感力”一詞。按照渡邊淳一的解釋,“鈍感力”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
渡邊淳一認為,“鈍感力”不等于遲鈍,它是厚著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正如馬東在節目中提到的:“鈍感力是快速忘卻不快的能力;是接受失敗,繼續挑戰的能力;是坦然面對流言的能力;是對嫉妒與嘲諷心懷感激的能力;是對表揚甘之如飴但不得寸進尺的能力。”
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曾因回答不上老師的問題而感到羞愧丟臉?被老師點名批評后憤懣不已?和同學產生矛盾后,找不到臺階下,而后疏遠?其實,對于這些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瑣事,需要“鈍感”一些。社交不一定只有一種方式、一種標準,不要懼怕在社交中進行表達,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鈍感”一些,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能把時間和精力留給更重要的事。
假如你常常因為過于敏感而感到困擾,請把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的一句話抄上50遍:
“請記住,你的談話對象并不關心你和你的問題,而對他們自己、他們的欲望和煩惱要感興趣得多。他的牙疼遠比異國餓殍遍地的饑荒更重要,他脖子上的癤子也遠比非洲的四十次地震更讓人心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