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林
樹木類
凄涼悲傷的象征。
王昌齡的《長信怨》:“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一種蕭瑟冷寂的氛圍。
元人徐再思的《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
其他的還有“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比喻科舉及第。
溫庭筠的《春日將欲東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猶喜故人先折桂,自憐羈客尚飄蓬。”
《晉書》:“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唐人權德輿的《伏蒙十六叔寄示喜慶感懷三十韻因獻之》:“握蘭中臺并,折桂東堂春。”
指孝順雙親。
典出《三國志·吳志·陸績傳》:“績年六歲,于九江見袁術。術出橘,績懷三枚,去,拜辭墜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欲懷而遺母。術大奇之。”唐人張祜的《送魏尚書赴鎮州行營》詩云:“伍員忠是節,陸績孝為心。”
范成大的《送詹道子教授祠養親》:“下馬入門懷橘拜,身今卻在白云邊。”
傲霜斗雪的典范。
劉楨的《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高潔的品質。李白的《贈韋侍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
因具有“性直”“心空”“節貞”等特點,竹子常被用以比擬君子的品德修養。竹子、竹林深為隱者所愛。如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柳”諧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絲柔長,風吹而成纏綿難舍之狀,故古人常折柳送別。
如南北朝的《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柳永在《雨霖鈴》中寫道:“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他將別情用柳化成形象語句,以楊柳岸配合曉風、殘月等意象,把自己與情人分別的凄慘之意描繪得淋漓盡致。
花草類
傳情之物,如朱淑真的《恨春》:“碧云信斷惟勞夢,紅葉成詩想到秋。”據唐人范攄的《云溪友議》,相傳唐人盧渥從宮墻外的水溝中拾到一片寫有怨詩的紅葉,便把它珍藏了起來。宣宗放宮女嫁人,盧渥選中的宮女,正巧就是在紅葉上題詩的人。后來借指以詩傳情,如:“無情紅葉偏向御溝流,詩句上分明永配偶,對景觸目恨悠悠。”
借指隱居生活。《史記·伯夷列傳》中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后來也以此表堅守節操。如文天祥的《南安軍》:“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于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的《懷汪進士煜》:“安床紅豆底,日日坐相思。”意思是坐在相思樹下,日日思念汪進士。
芳草常喻離恨。《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歸,離恨頓生。漢樂府民歌《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以春草起興,表達了對遠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的《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落花”這一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對于死亡的焦慮、憂傷。詩人由花落而感嘆人生的無常,這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典型主題。如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唐詩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晏殊的《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元無名氏的《朝天子·廬山》:“客去齋馀,人來茶罷,嘆浮生指落花。楚家、漢家,做了漁樵話。”
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如屈原的《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的《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里的菊花無疑是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的《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其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的《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達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來表達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的《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蓮子”即“憐子”,“清如水”象征愛情的純潔。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謂女子詠雪。指女子工于吟詠,有非凡的才華。唐人盧綸的《宴趙氏昆季書院因與會文并率爾投贈》:“詠雪因饒妹,書經為愛鵝。”據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另見《晉書·王凝之妻謝氏傳》,東晉謝道韞聰明有才辯,其叔父要求比擬白雪,謝郎謂空中撒鹽,而她答以柳絮因風起,深得謝安賞識。后來“詠絮”即指詠雪,“詠絮才”即指有非凡的才華。《紅樓夢》:“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詠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詠詩才華。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素來是純潔、清高的象征。 南北朝蕭衍的《子夜四時歌》:“江南蓮花開,紅光覆碧水。色同心復同,藕異心無異。” 此詩以蓮藕為喻,寫女子希望和情人永結同心,永遠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