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青
摘要:來源于蘇聯的部門法理論對我國法律體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現行法律體系的結構以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調整方法為標準將法律規范劃分為七個法律部門。長期以來,由于部門法劃分自身的封閉性,不僅阻礙了理論研究的發展,亦未能實現其維護法律體系的統一性的目的,事實上無法指導立法。因此,對于法律體系中部門法的劃分,應當淡化其影響,引入以社會領域和問題為導向的分類方法,構建合理開放的法律體系結構。
關鍵詞:部門法劃分;法律體系;封閉性;領域法學
部門法的劃分,就是在對法律規范進行科學分類的基礎上,劃分各個不同的法律部門,以建立我國和諧一致、完整統一的法律體系。部門法的劃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要構成內容。長期以來,學界對于部門法劃分依據、部門法劃分類別等爭論不下,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消極影響,實在不利于法律體系的穩定與發展。本文試圖分析現有部門法劃分本身的利弊以及其所帶來的影響,以期找尋出法律體系的合理結構。
一.部門法劃分的由來和影響
部門法劃分,又稱為法律分類,是法律體系理論的重要內容。關于部門法劃分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羅馬法時代的公法和私法的劃分。在公私法劃分基礎上,經過18、19世紀的法典編纂運動,逐漸形成了包括憲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民事和刑事訴訟法等法律部門的現代法律體系。我國民國時期亦曾借鑒了此種部門法劃分,制訂了“六法全書”。十月革命以后,列寧否認資產階級傳統的法律部門劃分方法,開始了探索社會主義劃分法律部門標準的歷程。根據蘇聯一般法學著作,劃分部門法的首要標準是法律所調整的對象,即社會關系;次要標準是法律調整的方法。 基于此種劃分方法, 蘇聯法律體系劃分為國家法、行政法、財政法、民法、家庭法、勞動法、土地法和農業生產的法律調整、刑法、訴訟程序和司法組織九個法律部門。
新中國成立以后,全盤照搬了蘇聯法學理論成果,部門法理論由此引入中國。在經過“文化革命”的慘痛教訓后,為改變無法可依的的混亂局面,使社會生活在正常的法秩序下進行,構建中國的法律體系成為重要的法學命題與政治課題,1997年十五大提出,2002年十六大重申,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作為法律體系的構成,部門法的劃分在法律體系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部門法劃分標準之確立成為法律體系構建的重要基礎。在我國法律制度建設“百廢待興”之際,部門法劃分實際為我國立法工作、學科建設以及司法都施加了一定的積極影響。除此之外,部門法理論還在法學淪為政治工具的情況下,為法學界掙得了一定的發言權。
二.現有部門法劃分的利與弊
(一)現有部門法劃分的目的和價值
我國現有部門法的劃分,乃是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面對種類繁多的法律部門分類基礎上提出的頗具結論性的“七分法”,即在憲法統帥下,按照法律規范調整的社會關系和調整方法的不同,將我國法律規范劃分為七類: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程序法。 這一劃分方式雖與學界各類劃分方式不盡相同, 但其仍然是遵循部門法劃分理論的通說,以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調整方法作為劃分之標準。
部門法如何劃分,其最終仍是為法律體系的整體性而服務。現有部門法的劃分,是用以指導立法,最終構建和諧統一的立法體系。在立法之時,要確定的是即將制定的法律規范所屬的法律部門,從而確定它應當采用的法律規范形式以及統攝法律規范的法律原則,選擇正確的法律調整方法,進而制定恰當的法律規則。 不僅如此,在立法時還要注重部門法之間的區別,以及部門法內部的關系,以確保法律體系的協調與統一。由此看來,現有部門法的劃分不僅為我國立法制定了基本框架,更是對立法時具體立法技術的運用提出了基本的要求。此外,部門法的劃分還為確定一個法律規范是否屬于一個法律體系提供了重要的判斷標準。
(二)現有部門法劃分的弊端
但是,我國現有部門法的劃分雖說以客觀的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為劃分基礎,但其實際上看仍是具有主觀性。其與大陸法系在長期發展形成的法律規范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的部門法劃分不同,我國部門法劃分是在法律體系形成以前所做的大致分類,其具有一定的計劃性和主觀性。此外,作為判斷一個法律規范是否屬于法律體系的標準,部門法劃分本身就屬于一個體系之閉環,具有封閉性質。如此,就導致部門法劃分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弊端:一是在立法上看,由于部門法體系的封閉性,其吸納實踐和社會法律生活的新問題的能力欠缺,既不利于已經制定的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適用,亦不利于解決新興法律領域的實際問題。,從司法上看,部門法劃分對于具體司法實踐幾乎沒有作用,在面對具體案件時,如何尋找與本案有密切關系的法律,并不以法律部門作為其索引。 此外,部門法劃分作為構建和諧統一法律體系的基礎,其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反而對法律體系的統一有所阻礙。部門法劃分的封閉性會導致一部分已經制定的法律,如《環境法保護法》、《軍事法》等,無法歸入任何一個確定的法律部門之中,孤立存在于法律部門之外,不被法律體系所接納。綜上所述,部門法劃分雖有其積極的一面,為法律體系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反而導致其劃分的目的難以實現,不利于法律體系的統一。
三.現有部門法劃分的影響
現有部門法劃分從提出至今已經將近20年,無論是對法學理論還是法律實踐都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但就其自身而言,基于部門法劃分存在的內在缺陷,它能夠實現的積極影響十分有限,而消極影響則十分嚴重,并表現為多個方面。
(一)現有部門法劃分的積極影響
理論上,部門法劃分為法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部門法劃分作為部門法學的邏輯起點,它以性質相同的法律規范為研究對象,以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程序法做為法學研究之范圍,為各部門法學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法律實踐中,部門法劃分亦為法學學科建設提供了建立與發展之模式,我國法學學科分類在部門法劃分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
(二)現有部門法劃分的消極影響
現有部門法劃分最大的影響在于造成各個部門法畫地為牢,其強調在同一類別下的法律規范的研究,從而忽略了各個法律部門之間的交叉問題,妨礙了法學理論的全面發展,破壞了法的統一性與完整性。實踐中,如此劃分方式亦造成各個法學科對學術資源與話語權的壟斷。又因為部門法的劃分本身不能囊括所有的法律規范,對法律部門以外的新興法律領域來說,當其不能完全被現有法律部門容納時,抑或其突破了某一法律部門之研究框架時,如若不盡力爭取獨立的部門法地位,最終只能作為法律部門的附屬而存在,嚴重影響新興法律領域的探索與研究。另一方面,部門法劃分導致法學理論研究方式的固化,對一個法律規范進行研究,首先要做的是判斷其歸于哪一法律部門之中,以此為法律規范做理論定位。如此一來,對于法律規范唯有以封閉的理論研究思路進行探索,既有可能無法解決被法律部門交叉而產生的問題,亦有可能阻礙新興法律領域構建完整的理論研究體系。在實踐中,更是引發了各法律部門之間的學術大戰。
四.法律體系內部結構的改造
法律體系中的部門法劃分導致了法的形式不能有效表達法的內容,已經無法實現其指導立法、維護法律體系和諧統一的目的。但面對已經形成的法律體系的結構,仍然需要引入新的方法改造其結構,以適應現實的需要和應對法律體系未來之發展。
(一) 削弱現有部門法劃分的影響
由于現實社會的巨大變化,原有的法律部門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法律部門的劃分已經不那么嚴格了,部門法劃分的影響在逐漸減弱。從立法上看,部門法劃分理論不再充當指導立法 的結構框架,而是面對法律規范的現實存在做出補充完善。“立法者在立法后運用部門法的思維來給法律定位,實際上是將立法產品放在哪一個“貨柜”的問題,如果能夠根據部門法的劃分理論在已有的貨柜中找到一席之地,則可歸入之,否則就可另辟蹊徑,再設一個能夠容納新法的貨柜,這對于既有法律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不會有任何損害。” 在司法實踐中,無論法學家還是實務工作者都正在學會用一種新的方法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不再是以法律部門為出發點,甚至不再以法律規范為中心,而是以問題為中心尋找解決問題的各種規范。 在法學學科建設中,新興法學學科層出不窮亦昭示著現有部門法劃分影響的減弱。從其結果上來看,部門法的劃分已經不再承擔作為指導立法、構建法律體系的任務了,而是在法律體系業已形成的基礎上,對法律體系結構的總結。以現實立法和法規作為法律部門的構成基礎,這樣的邏輯與歷史邏輯是一致的,亦是對部門法劃分的不足之處進行再檢驗的最好方式。不僅如此,對于現有部門法劃分的封閉性的改造亦有其必要性。隨著社會的 發展,人們活動領域會日漸增多,新興部門法的產生和部門法的分化聚合是常態化的,這就要求法律體系部門法的劃分在一定時期內需要不斷的更新和再構建。
(二) 構建以社會領域為劃分基礎的開放式結構
面對因部門法劃分而被排除在外的相關法律規范以及難以獨立發展的新興法律領域,必須對法律體系的結構進行重新的劃分和整合,以實現法律體系的統一性和延續性。在劃分標準上,不再以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調整方法出發,而是立足于現實,面向人類社會領域出現的各種問題,以“領域”和“問題”作為基本定位,按照社會生活領域的標準將其劃分為相對獨立的法律領域,以此構建法律體系的結構。 這一劃分方式在學界被稱為“領域法學”,其是立足于新興交叉領域的一種法學研究范式,在以社會領域為基礎的劃分結構中,仍然是基于客觀的社會領域而作出的劃分,滿足了法律以社會為基礎的基本邏輯。同時,此種劃分結構不僅能夠滿足新興交叉法律領域能夠探索其獨立的理論研究思路,而且其以問題為導向,符合實踐中法律規范適用的基本需求。此外,以社會領域為基礎的劃分結構與部門法劃分相比較,具有開放性和動態性的特征,不同于法律部門之間建構起的“學科壁壘”,法律領域能夠容納法律部門間的產生的交叉性問題,多維度、一體化的解決社會領域中出現的各種復雜問題,同時維護法律體系的統一性。
五.結語
法律體系中的現有部門法劃分在弊端明顯、消極影響嚴重的情況下, 已經難以滿足構建法律體系的基本目的和指引未來法律體系的發展。對于法律體系的結構,必須立足于現實,從人類社會領域和各領域的基本問題出發,重新構建具有開放性、動態性、現實性的法律體系結構,以確保法律體系結構的合理與穩定,進而維護法律體系的統一性。
注釋:
沈宗靈:《法律分類的歷史回顧》,載《法學》1985年第6期。
見上注1。
參見劉誠:《部門法理論批判》,載《河北法學》2003年第3期。
喬曉陽:《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成、特征和內容》,2013年6月。
目前學界關于部門法的劃分結構,出現過“兩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法體系”、“六法體系”、“八法體系”、“九法體系”、“十法體系”、“十一法體系”。參見張志銘:《轉型中國的法律體系建構》,載《中國法學》2009年第2期。
錢大軍、盧學英:《論法律體系理論在我國立法中的應用》,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第4期。
參見吳玉章 :《論法律體系》,載《中外法學》2017年第5期。
參見葉必豐:《論部門法的劃分》,載《法學評論》1996年第3期。
李林:《中國法律體系構成》,收錄于孫國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前沿問題研究》,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頁。
參見朱景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結構、特色和趨勢》,載《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參見劉健文:《論領域法學:一種立足新興交叉領域的法學研究范式》,載《政法論叢》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