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紅敏 曾慶娟 王新明
(安陽市生態環境局龍安分局,河南 安陽 455000)
大氣污染治理中所應用的環保生物技術,主要是利用分子技術將廢氣污染物的分子結構進行轉化,從而使得大氣污染對當地的影響降到最低,從而達到大氣污染物二次資源利用的目的,同時借助此技術還可以使工業生產中的廢氣排放達到國家級省市規定的排放標準要求。在使用環保生物技術進行大氣污染治理的過程中,工藝多元化的特點較為突出,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相關區域內的具體信息和環保生物技術,將區域性大氣污染治理水平達到預期治理標準。
自21 世紀以來我國環保生物技術的發展極為迅速,在大氣污染治理中通過應用環保生物技術可以對區域環境污染進行凈化,并消除區域性空氣污染物,進而促進生態環境平衡。通過應用生物環保技術還可以避免傳統化學技術或物理技術帶來的繁瑣治理過程,進而擴大污染物的治理規模,避免在大氣污染治理中出現二次污染等問題,減少大氣污染中的治理成本。通過調查研究顯示,采用環保生物技術進行大氣污染治理,可以在污染治理中對投資成本進行實時控制,并且污染物的整體處理效率也相對較高,這對受污染區域的大氣環境改善具有明顯的促進性作用。
目前導致我國多數城市中出現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源于我國多數地方政府所出臺的環境污染法律不健全,并且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中的車輛及工業規模迅速發展,加大了煤炭、石油等資源的使用量。同時當前我國環境執法監督管理部門在維護當地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存在著對自身職責缺乏客觀認知的問題,如在對大氣中的廢氣污染物標準建立不夠明確、對污染物的監測方法不完善、對污染物的檢測指標不細致、大氣日常監測監督制度不規范等,造成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逐漸加重。同時由于我國機動車數量的快速增加,每年由于汽車尾氣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地方政府雖然出臺了各種限號或搖號等出行政策,但是有一部分汽車品牌在排放檢測及環保檢測過程中缺乏系統化的管理,導致大氣污染沒有得到有效地治理。此外在我國北方地區由于集中供暖,導致煤炭的消耗量快速上升,而煤炭在燃燒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會對區域性的大氣質量造成嚴重的損害,甚至還會在地方造成霧霾現象。
現階段我國在大氣污染治理中主要采用集中治理模式,并且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多次對大氣污染治理中的相關條款進行修改,同時劃分了各行業生產中的廢氣排放標準,在大氣污染的治理中堅決落實,確保大氣環境治理與區域性經濟發展同步進行,進而確保我國大氣污染治理中的相關措施得以落實。
工業生產過程中容易產生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大氣污染因子,可以采用酸堿中和法做為基礎方法處理比較簡單的酸性大氣污染因子,然后可進一步采用別的方法進行治理。該法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性強、技術含量不高且比較有效的優點。一般可采用雙堿法脫硫、臭氧法脫硝、SNCR 等。
在采用環保生物技術進行大氣污染治理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過濾法對造成大氣污染的廢氣源頭進行污染物的過濾控制,這樣便可以確保受污染區域內的空氣質量不會出現顯著下降。采用過濾法進行大氣污染治理,在我國工業城市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在工業生產中可以的相關排放設施中增加過濾池及過濾裝置,這樣便可以將生產中產生的廢氣進行實時過濾,避免廢氣排放到大氣層中。采用此工藝對工業廢氣進行處理,所應用的原理主要是通過增加廢氣的濕度或給廢氣增加相應的壓力,這樣就可以將工業廢氣中的有機物進行吸收,確保工業廢氣排放達到國家標準。
在進行廢氣過濾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在廢氣排放口建造過濾池,過濾池中需要添加相對應的活性填料,廢氣在排放中通過頂部加濕裝置,將濕潤后的廢氣排放到過濾池中。此時廢氣中的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就會與過濾池中的填料微生物進行充分的接觸和融合,絕大多數的污染物會被微生物完全吸收,在生物反應下污染物便會降解成二氧化碳、水及其他無污染成分,此時再將處理后的污染物進行排放,就可以確保廢氣的排放標準達到我國政府所規定的排放要求。采用過濾法進行大氣污染治理,在應用中具有成本小、處理效率高、運行穩定等一系列特點,但是該方法在應用中占地面積過大且反應時間過長,不利于治理大規模工業生產中排放的廢氣。
利用環保生物技術進行大氣污染治理,可以采用洗滌法將工業生產中所排放的廢氣前面吸入,再將吸入設備中的廢氣與設備內的生物修復液充分接觸,這樣就可以將廢氣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完全分解,此時就可以將分解凈化后的氣體在設備的頂部排放,該設備在廢氣進行治理的過程中,主要借助活性污泥、生物膜反應器、洗滌器得以實現。對于一些中型或大型的重工企業在進行大氣污染治理的過程中,可以將廢棄生物懸浮液儲存在再生反應池的底部,對再生反應池實時進行空氣充氧,這樣便可以保持懸浮液始終處在可再生狀態,確保洗滌法的生態節能效益得以充分地體現,但是該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整體投入較大。因此大型的重工企業可以在大氣污染治理中,利用植被對廢棄氣體進行吸收,此類方法主要是在大型重工企業周邊建立城市園林或聯合地方政府進行城市綠化規劃,借助園林及植被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氣體進行吸收和轉化,避免重工企業所排放的廢氣造成區域性的霧霾等空氣污染現象,改善城區百姓的生活質量水準。
采用環保生物技術進行大氣污染治理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生物膜處理技術進行污染治理,該技術主要是將廢氣通過生物膜,利用生物膜中的化學物質對廢氣進行實時轉換,從而將氣象物質轉化成相對應的液相物質,并且在此過程中,生物膜中的填料氣和液界面存在著相互轉換的關系,在液固擴散的過程中,大氣中的化學物質就可以通過液相方式進行時實轉變。生物膜表面的填料物質就會將廢氣進行生物氧化,從而借助生化反應凈化氣體,在反應的過程中微生物會將廢氣中的有害物質轉化成自己所需的營養物質,同時在處理廢氣的過程中,可以將臭氣從通風管中向洗滌塔排出,臭氣在經過洗滌塔的過程中,可以將臭氣進行加濕預處理再排放至生物過濾塔,此時生物過濾塔便可以將所排進的氣體進行凈化。
利用環保生物技術進行環境污染的防治,可以更加穩定的獲取相應的處理產物,并且不會產生二次污染和毒害,如果可以將生物環保技術進行大規模的應用,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實現防治和治理大氣污染,也可以很好地解決污染轉移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對大氣污染治理的效率和質量,并且可以進一步地加強生態恢復的能力和環境自凈能力,但是生物環保技術目前的應用范圍相對來說不是那么廣泛,主要是由于生物環保技術的應用條件比較嚴苛,而且價格比較昂貴,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物環保技術的大規模推廣,但是現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生物環保技術已經實現了更高效率的治理,經濟成本相對來說有所下降,在初級的環境大氣污染治理過程中應用的范圍相對來說比較廣泛,并且通過相關調查發現,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對于生物環保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相對來說是比較有經驗的,比如說可以通過厭氧技術以及無公害技術來進行大氣污染治理,因此,在我國發展過程中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具體來說,環保生物技術未來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一下就是針對環保生物技術,未來發展前景所展開的具體論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通過上文的論述中可以得到采用環保生物技術來治理大氣污染,所帶來的益處是非常多的,通過應用各種環境生物技術,對污染物進行處理,最終的產物不僅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會造成二次污染,也沒有其他的毒副作用或者其他毒物的出現,對于恢復大氣環境,保障居民的生存條件,為居民提供一個好的社會環境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并且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該技術的應用只會越來越成熟,而這個技術一旦可以成熟的進行運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物多次轉移在不同的地方出現,其次,還可以重新利用被污染了的資源,可以有效地實現資源節約,實現可持續發展,再次,生物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的應用效率不僅高,而且所需要的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不會產生過多的消耗,更不會造成二次污染,所以通過相關調查顯示,世界各地都已經開始了,運用環保生物技術來治理大氣污染,所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通過現階段對我國環保生物技術用于大氣污染治理的結果中調查發現,對于各種生物檢測方式的運用并不成熟,而且運用范圍相對來說比較狹窄,特別是在對分子生物技術的用過程中,可以重點解決一下這個問題,首先,對于污染的來源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掌控,只有這樣才能夠找準污染源,對癥下藥,其次,要探究環境污染物抵在轉化過程中的具體轉化規律以及降解的規律,通過對其規律的探討,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施加一些人為的干預和影響,加快降解和分解的速度,對于保護環境來說,也是非常有利的,再次對導致污染發生突變的原因進行檢測,可以充分地保證污染物的穩定性,只要保證污染物的穩定性,那么在后期采取各種生物治理技術的過程中,可以實現大規模,高效率的治理。因此,掌握分子生物技術,研發各種監測設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研發過程中要求,分子檢測設備擁有比較專業的生物傳感器,可以對周圍環境的變化進行連續的檢測,還可以提高對各種污染物的治理效率。
在應用環保生物技術治理大氣污染的過程中,仍然有很多方面是環保生物技術所涉及不到的,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結合其他的科學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理的效率,從而改善環境污染,為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體測,通過集合其他技術,還可以實現大規模的環境污染治理的覆蓋。為全面的改善我國的大氣環境提供更加有利地保障。比如說可以通過與智能化的技術相結合,通過數字化分析技術,可以推動模擬研究,進一步發展,可以對各種有毒物質的分解過程進行充分的動畫展示,更加直觀明了。
大氣污染治理的過程中采用環保生物技術,需要注重新型環保生物技術和檢測技術的合理應用,只有快速檢測出空氣中的污染成分及污染濃度,此時才可以在短時間內對空氣污染源進行定位。同時隨著我國工業發展規模的擴大,在大氣污染治理中仍然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當下需要注重大氣污染治理中生物環保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切實保障我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