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第十一中學 蔣榮輝
2016年,教育部等11個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地將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促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深度融合;有利于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從小培養學生文明旅游意識。
2020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全力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暫停旅游企業經營活動的緊急通知》,要求全國旅行社及在線旅游企業暫停經營團隊旅游及“機票+酒店”旅游產品,文旅行業幾近“冰封”;隨后,教育部也發布一系列通知,暫停了包括研學旅行在內的各種聚集性活動。至此,研學旅行工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2020年5月,疫情防控工作從應急狀態轉為常態化。鑒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研學旅行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研學旅行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有機統一。一方面,研學旅行具有典型的“教育+”屬性,可以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研學旅行也具有“旅游+”屬性,有助于開拓學生視野,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之中體驗、合作、探究,促進學生在研學實踐中得到全面發展。因此,研學旅行工作有必要持續推進,也完全可以更好地向前發展。
信息技術革命浪潮正席卷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互聯網的發展和大數據的應用已經推動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的變革,AR(Augmented Reality)、VR(Virtual Reality)和MR(Mixed Reality)等技術革命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線教育發展日趨成熟,在線旅游資源儲備不斷豐富,全息虛擬技術日趨完善,為教育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給研學旅行轉型發展帶來了啟迪。
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工作的要求下,研學旅行轉變為足不出戶“云游四海”和“停學不停研”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見,互聯網技術可以成為研學旅行組織與實施的重要媒介。
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時期,研學旅行必須與時俱進,順勢而為,積極對接國家疫情防控政策,主動適應“互聯網+研學旅行”新態勢,借助互聯網優勢著力破解傳統研學旅行中存在的問題,為特殊時期的研學旅行提供新的實施路徑。
在“互聯網+”背景下,學校必須創新思維,主動建立互聯網環境下的線上“云研學”管理機制,大力促進研學旅行管理模式轉型升級。及時為線上“云研學”提供方法指導,鼓勵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優勢帶動學生共同探索“互聯網+ 研學旅行”發展新模式;制訂出符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線上“云研學”方案,設計出菜單式的“云研學”線路供學生自主選擇;開發設計出切合線上“云研學”的課程體系和評價方案,切實提高研學旅行的質量與效率。在組織研學旅行過程中,要指導學生統籌運用好互聯網技術、智能化設備以及相關的應用軟件,確保線上“云研學”能順利開展。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安全管理體系,重視做好“互聯網+研學旅行”的安全教育工作,主動適應信息化發展趨勢。
隨著疫情防控轉向常態化,學校可以統籌資源,化整為零(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錯時、錯峰、錯開線路,精心組織分散式的研學旅行活動。在此過程中,學校要規劃好研學旅行主題,設定好研學課程教育目標,確定好可供選擇的研學旅行線路,把線下常規的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有機融合。在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游”和“學”的有機融合,堅持由近及遠、循序漸進和確保安全的原則,既結合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能力水平和個體差異等實際情況,又注重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指導他們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深入體驗、探究、思考、歸納、總結,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最終形成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此外,可以發揮家校共育的優越性,強化家庭教育指導和個別化指導,融合家長資源、智慧和力量協同創新,指導以單個家庭(或幾個家庭自發組團)形式開展分散式的、以周邊游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創新精神和健康人格,讓研學旅行陪伴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在創新轉型伊始階段,務必提前研究教育、衛健和旅游等部門出臺的疫情防控政策,吃透有關文件精神,深入分析當前的疫情防控形勢,認真做好線下研學與線上研學、集中研學與分散研學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進一步強化課程化思維,重點做好研學前、研學中、研學后三個環節的一體化設計,突出研學主題,創新研學方式,拓寬研學線路,加強組織實施,注重研學成效,積極完善個人、同學、家長、教師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
在遴選主題時,應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遵守疫情防控政策,注重因地制宜,注意有機融合,充分考慮線下研學實踐與線上研學體驗的有效銜接。并按照逐級拓展、序列推進的要求,根據教育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安全性、公益性等原則確定好研學旅行主題。選題時可以打開思路,圍繞人文精神類、歷史文化類、科技創新類、自然教育類、藝術審美類、體育健康類等相關主題,科學利用線下基地(營地)與線上教育資源,充分發揮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
在設計研學旅行課程時,應根據初中與高中的學段差異,以能力和價值為導向,結合教育目標、學科特點和認知經驗進行因材施教。要加強課程主題設計,以資源和項目為紐帶,圍繞主題因地制宜開發資源,借助各地別具特色的自然資源、紅色教育基地、文物古跡、名人故居、主題博物館以及互聯網上的相關資源來進行課程化改造和設計,切實開發好線上與線下融為一體的課程。在初中階段,應注重知識普及與實踐活動;在高中階段,可強化社會接觸,引導思考與探究。
在開展評價工作時,應注重自我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必須根據線上研學與線下研學旅行的不同特點分別采取不同的評價策略,不斷提高評價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對于“互聯網+研學旅行”這種新型的線上研學項目,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全過程縱向評價和全要素橫向評價,提高評價的專業性和客觀性。可以積極應用多元評價方式,開展學生自評、家長評價和教師評價,引導學生加強品德修養,提高綜合素質。學生是線上研學的主體,對自己線上研學的進展與達成情況最為清楚,通過自我評價,能讓學生進行自我感知、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教師和家長在指導和管理線上研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情況比較了解,通過教師和家長評價,能對學生起到啟發和激勵作用。
對于“分散式”的線下研學旅行項目,主要側重過程性評價,對研學前、研學中、研學后三個階段進行評價。研學前的評價要素包括對研學線路、研學內容、學習目標、旅行安排是否有充分認識與必要準備等;研學中的評價要素包括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專注度、與家人及其他同伴溝通交流情況、任務的推進與實施情況等,加強參與程度與遵守紀律方面的考查;研學后的評價要素包括內化成果(知識成果、能力成果、態度成果、行為成果)和外化成果(文本成果、影像成果、制作成果等)。在設計該評價體系時應統籌設計好過程評價、表現評價和結果評價三個層面的內容,評價主體涵蓋學生本人、同學、家長和教師等,采用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形式。
總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中學生研學旅行轉型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多方面參與創新,需要更多有情懷和有夢想的人共同努力。通過線上與線下互動,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健康人格;培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