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寧陽縣第十二中學 許曉涵
要將數學文化滲透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有融合意識,將學科教學與數學文化有機融合,為學生創設歷練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深層次的學習,在推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執行教學計劃時,要從不同角度展開融合處理,如數學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的融合、數學教學與主體文化的融合、數學學科與科學歷史的融合、數學實踐與網絡應用的融合,都能夠帶來文化滲透學習契機。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展開教學應對,讓學生自然接軌生活認知展開數學學習,促使數學文化的自然融入,這對全面提升學生數學學習品質有重要促進作用。在教學時,教授要注意學生生活數學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在鮮活的生活化實驗操作中內化數學知識,這樣的教學實踐更有價值。初中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極為廣泛,教師可以讓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蘊含的數學知識,進而展開數學學科的學習,能夠獲得豐富的學習動能。
數學知識的應用很廣泛,教師可以運用生活中的數學文化內容,創造更為靈動的學習契機。如教學山東教育出版社八年級數學下冊“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正方形圖形,對其定理內容進行梳理,讓學生總結正方形有哪些性質。學生開始思考和討論,逐漸達成一些學習共識: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矩形,具有菱形和矩形的所有特點,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都相等,對角線相等且相互垂直平分。為豐富學生學習視野,教師要求學生尋找身邊的正方形圖形,并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對其進行相關測量,驗證其基本性質。學生快速行動起來,在教室內找到不少正方形圖形。如地面上的地板磚、方凳子面、天花板、窗戶上的玻璃等。教師觀察學生測量操作,引導學生做交互活動,通過對比測量結論,研究等量關系,對正方形性質和判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師引導學生對接生活訓練相關案例,這是生活化學習設計,體現數學學科教學與數學生活文化的直接對接和融合。學生身邊有太多數學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數學測量操作,學生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更為豐富。教材是數學學科教學的重要載體,教師圍繞教材展開教學設計是必然選擇,為打開學生學習思維,適時對接學生生活認知,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展開數學學習,能夠為數學學科教學注入豐富的動力。
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執教時,要將學生放在首要位置,圍繞學生展開教學設計和組織,體現主體教育理念。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的數學教學,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已經成為學科教學的主流意識,教師展開多種形式的學情調查,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實踐的機會,讓數學教學與主體文化形成多點對接,對全面提升學生學習品質有重要促進作用。數學教學有多種制約因素,文化滲透是重要追求目標,解決好滲透渠道,對全面提升學科教學品質有重要現實意義。
教師是學科教學的設計者、參與者、組織者和服務者。傳統教學中,教師始終是課堂主宰,“一言堂”現象比比皆是,“滿堂灌”教法應用不厭其煩,都大大削弱學生學習地位。主體教學思想的全面滲透,是數學文化的革新和進步,教師圍繞學生展開教學設計和組織,讓學生自然進入學習情境,符合學生學習成長規律要求。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相關內容時,教師借助教材例題展開教學引導,要求學生閱讀教輔材料,找到一些典型的題目,做學習推介活動。學生聽說要獨立尋找數學案例,并做解讀介紹,都顯得有些緊張。因為很少參與這樣的活動,特別是當眾解讀題目、展示解題過程,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經過一番查找和梳理,學生都能夠順利找到一些題目,并嘗試做解讀操作。課堂展示環節,教師鼓勵學生主動發言,有個別學生嘗試解讀。如這樣的案例:有一塊矩形的場地,面積為120m2,其長比寬多2m,這塊場地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學生解讀:我們知道了矩形總面積,以及長與寬的差,這樣就可以先設置x為矩形的寬,其長便是“x+2”……
教師要求學生自行尋找典型例題,并做介紹和解題展示,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講解例題是過去的常態,現在要做角色轉換,這個操作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體現出嶄新的教學思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將學生推向前臺,給學生創造更多實踐體驗的機會,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數學是一門自然學科,與自然科學歷史有更多融合點,科學界的學者專家對數學的論述極為深刻,教師在執行教學規劃時,要讓科學歷史文化元素自然滲透到數學學科教學之中,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啟迪。如伽利略曾說過:“大自然,這部偉大的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充分揭示了自然科學與數學的關系。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對數學學科知識進行延伸,利用自然科學歷史的相關論述和推理,支持數學教學和實踐,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
數學與其他學科有很多關聯,教師要有意識地做出引導,可以利用科學故事、經典案例等做教學引導和設計,激發、啟發、拓展學生的思維。在教授“利用相似三角形測高”這節內容時,教師結合教材中的相關資料展開閱讀引導,學生對《海島算經》這部數學專著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別是其中關涉相似三角形的典型例題,給學生提供研究感知的機會。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一些典型題目,并做簡單提示,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這些典型案例有測量金字塔高度、測量愛琴海文明的遺跡、隔河測距等。學生對這些著名的數學測量案例有濃厚的研究興趣,教師及時做出引導,讓學生在實際分析中完成認知內化。教師鼓勵學生利用多種教輔材料展開信息收集,找到一些歷史名題,為學科教學提供信息素材。
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資料內容,給學生提供科學歷史文化學習的機會。一些經典的數學歷史命題,蘊含豐富的數學文化因素,教師借助這些歷史名題展開教學推介,給學生提供難得的學習思考的機會。數學學科文化與自然歷史有更多對接點,教師借助文化滲透機會推出學科學習內容,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實踐的機會。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數學教學和數學學習中。其中,網絡資源的合理運用能夠給學科教學和學習帶來更多動機,教師要借助網絡收集教材輔助材料、教法信息、實踐方案等內容,為數學教學設計和執行提供豐富的參數;學生利用網絡收集學習信息、復習素材、信息共享,借助網絡展開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將網絡文化滲透到數學學科學習之中。初中學生應用網絡的能力已經具備,為數學實踐訓練和網絡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學生應用網絡的主動性很強,這是重要的教學契機。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實際,為學生布設一些電子作業,或者是要求學生利用網絡收集一些信息,都可能制造出學習動機,為學生主動展開學習訓練創造良好條件。在教授“相似多邊形”相關內容時,教師在課前設計了預習任務:“多邊形在生活中很常見,如何才能判斷其是不是相似呢?老師現在需要進行教案設計,但缺少一些案例的支持,大家能不能借助網絡幫助搜集相關圖形信息,并做篩選處理呢?”不妨借助網絡交互平臺,將篩選結果傳輸到平臺上。學生對網絡信息收集最為熟悉,都能夠滿懷熱情地參與到信息收集活動中來。教師不斷接收到一些多邊形圖形信息,通過整合處理,形成課堂展示內容。在課堂教學啟動后,教師將學生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梳理展示,給學生提供更多直觀觀察的機會。
教師以備課設計為由,引導學生參與信息收集工作,目的是啟動學生數學思維,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建立數學認知。學生有參與信息收集的主動性,這是最為關鍵的教學制約因素,教師適時做出發動,成功調度學生展開信息收集和處理的活動,讓學生在信息收集整合過程中完成數學認知的內化。
在數學文化與數學學科教學的融合中,教師要將數學文化滲透作為重要教學策略,尋找教學融合對接點,從日常生活、主體文化、科學歷史、網絡文化等角度展開融合處理,以有效提升學科教學品質。數學文化的順利輸入,能夠為學科教學帶來更多理論支持,也能夠給學生學習提供更多學習幫助,教師要做好教情和學情調查,以有效提升學科教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