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乃心(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會計專業人才在企業管理活動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傳統財務會計工作模式下,會計行業工作內容、方式都有局限性,財務管理職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對于現代企業來說會計崗位的作用和價值沒有得到體現,在企業管理工作中參與度不高。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企業管理方式、各崗位的工作職能都在悄然發生變化,這種形勢下推動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更符合企業管理決策的新要求,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會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高職院校應該強化構建現代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工作機制,充實管理會計崗位,突出職業教育優勢。
盡管我國相當一部分高等職業院校設置了會計專業,但把管理會計作為單獨專業分支的院校寥寥無幾。傳統的會計專業發展模式和人才培養機制依然體現出以核算型會計主導的特點,在課程設置上也與財務會計以及其他核算類課程無法相提并論,其中課程規劃不到位以及課時安排不合理等問題比較突出。之所以在管理會計專業建設過程中出現這些問題,本質上還在于企業對于管理會計的重要地位還沒有深刻認知,導致人才市場導向偏差,最終制約了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現代企業開始認識到了管理會計的重要性,對于管理會計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給人才市場提供了新導向,而職業教育在建立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強調市場導向,因此高職院校需要重視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但是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無法突破傳統財務會計人才培養思路,雖然及時開設了管理會計課程,但在專業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上都比較單一,專業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并不理想,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不高。其中專業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的問題比較突出,多數院校在管理會計、財務管理以及成本會計等課程內容上存在交叉、重復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浪費了教育資源,不利于提升專業教學水平;在專業教學模式方面,單一化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講、學生聽為、常規課后練習,學生在學習管理會計有關的公式、理論的過程中,無法和企業的實際經營管理活動結合起來,導致知識理解不到位。此外,在教學考核環節,題型主要包括選擇題、判斷題、計算題、案例分析題等,對學生的靈活解題能力考核不到位,很容易導致學生在管理會計崗位工作中無法靈活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普遍在財務會計課程上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在管理會計領域則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涉及財會信息分析以及現代化管理會計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內容,部分教師對于新的要求感覺有些吃力。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專業教師對于管理會計的課程教學工作投入的精力比較少,且教師到企業中參與管理會計實踐活動的機會也不多,影響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水平。
首先,在財務轉型的大環境下,確立全新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目標,需要明確現代企業對于管理會計工作者提出的技能、素質要求,把這些要求精準落實到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系中去。管理會計工作中需要崗位工作者具備會計電算化能力、財務預算能力、數據分析能力、規劃控制能力、納稅測繪能力、責任管理能力等綜合素質。其次,明確傳統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在具體的崗位工作內容和職責方面存在的差異性。管理會計要結合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組織情況分析企業財務管理狀況,給決策層提供財務數據參考,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支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的崗位工作內容與職業應該和企業的經營管理需求之間存在密切關聯。在專業教學的目標設定上,需要具體參考上述要點,建立科學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體系。
教材質量對于專業教學水平產生的影響是直接的,高職管理會計專業課程改革的基礎就是對教學內容的改革,以財務轉型需求為參考,創編、整合專業教學資源,突破以財務會計為主的教材內容體系束縛,聘請行業專家參與教材編制工作,依據專業教材內容重構課程教學模式。應該強調管理會計課程內容在整個課程內容體系中的主體地位,與責任會計、預算實務、成本會計等課程形成協調配合關系,開設單獨的管理會計課程,完善專業教學內容體系。此外,對于管理會計與其他課程之間的交叉內容,酌情刪減、合理配置、重新組合分配,避免不同課程教學內容的重復教學,提高專業課程教學效率。如管理會計中與財務管理課程中銷售預測、資金預測等內容重復,可以重新思考這些教學內容在不同課程中的分配比例,節約教學資源,同時也體現了教材內容規劃的合理性和針對性[1]。
產教融合是各大實用型專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和新思路,高職院校本身就是以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作為人才輸出的目標定位,應該在專業建設與改革過程中對于產教融合發展模式有很強的適用性。高職院校應該積極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與企業合作搭建資源共享平臺、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實訓平臺、智能化課程教學平臺,結合目前管理會計行業發展形勢以及現代企業對于管理會計崗位人才的選拔標準,明確課程開發思路、人才培養模式轉變思路,全面提高職業院校管理會計人才輸出質量。專業人才的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創新能力等都應該作為人才培養目標融入課程建設和規劃過程中來,推動實訓教學環境和數字化教學平臺建立,在產教融合環境下培養具備實踐技能、職業思維、職業道德、職業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管理會計人才[2]。
管理會計專業的實踐性特征尤為突出,從業人員必須具備適應企業運行機制和生產經營管理的能力,以此為基礎開展崗位工作,并且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提高工作能力。高職院校管理會計專業應該加快轉型建設,構建符合人才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徹底解決我國企業發展中長期存在的管理會計人才短缺問題困擾[3]。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積極建立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全新模式,解決了部分問題,但是依然有一些缺陷和不足,在各行業對于應用型管理會計人才需求迫切的情況下,高職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過程中需要考慮多元因素,革新人才培養理念,開發全新的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提高高職學生的崗位競爭力,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對專業教學質量會產生根本的影響,教師資源是學校的無形資本,樹立專業教學人才培養理念、給專業教師搭建學習平臺、增加人才培養投入力度都是非常重要的[4]。管理會計專業教師在數量和質量層面上都有很大提升空間,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活動中一定要客觀認識師資力量提升的重要價值。首先,管理會計專業教師的綜合素養、教學能力協同提升。專業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榜樣作用,以規范的言行、良好的教師形象、扎實的專業能力帶給學生正面的示范和引導,潛移默化中滲透會計專業職業道德、崗位責任精神。因此,專業教師要注意對個人的道德修養提升和教學能力發展,抓住學校提供的校企合作機會,進入企業參與頂崗學習活動,積累社會實踐經驗,掌握最先進的專業知識、技能發展動態,以此為基礎完善課程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計劃,提高專業教學水評[5];其次,對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也要引起重視。高職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達成需要實踐教學環節作支撐,但是院校教師長期參與教研活動,缺乏會計崗位工作的社會實踐經驗,因此學校可以通過聘請兼職教師的形式,引進企業優秀的會計師、經驗豐富的基層工作者,兼任實操課的輔導教師,補充最前沿的管理會計信息,為專業轉型發展提供動力。
會計崗位工作開始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這種崗位工作內容、職責上的變動,引起了會計專業教學模式的轉變,高等職業院校應該及時洞悉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變動,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向,重視管理會計課程建設工作,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和現代企業轉型需求,持續輸出高質量的管理會計人才。
筆者立足財務轉型的客觀環境,分析高職院校管理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現狀,通過深入反思,明確教學改革重點,旨在推動專業轉型,建立起能夠適應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滿足企業發展、社會經濟建設的客觀要求,同時推動院校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