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浩政 丁瞳(景德鎮陶瓷大學)
景德鎮是聞名中外的“瓷都”,是1982 年國家頒布的全國首批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北京、上海等城市一樣,由于歷史悠久,工商業興盛,景德鎮歷史上曾經建立了大量的普通市民生活街區——里弄,這些里弄至今仍有相當一部分保留下來,成為景德鎮這座名城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特質。景德鎮里弄文化在全國城市里弄文化中具有典型地域特點:它和景德鎮歷代市民的陶瓷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是景德鎮制瓷業的歷史印記,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體現。
作為瓷都,景德鎮自古以來制瓷業興盛,歷經千年長久不衰。“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就是對昔日景德鎮制瓷業高度發達的形象表述[1]。景德鎮水系發達,境域內河流眾多,并且盛產優質瓷土“高嶺土”,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造就了景德鎮歷史上制瓷業的興盛。與制瓷業相關聯,造就了景德鎮歷史上獨特的市民居住街道和城市形態——眾多的以制瓷業和日常居住為一體的特色里弄沿著昌江河、南河等河流依次而建,星羅棋布,構成了景德鎮老城區的典型面貌,造就了景德鎮眾多的歷史文化街區。
景德鎮里弄數量眾多,歷史上有“四山八塢、九街十巷、三洲四碼頭、一百零八弄”之說[2]。據有關史料記載,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景德鎮尚保有108 條里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景德鎮的制瓷業繼續發展,主要為瓷業工人建造居住的里弄進一步發展,到20 世紀80 年代,景德鎮里弄總共有300 多條,當然,這只是大致數量,具體數量難以一一統計。
景德鎮里弄叫法眾多。很多里弄因山水、地名而命名。最常見的有“山”“塢”“洲”“碼頭”“渡”“橋”“嶺”“井”“塘”“閣”“樓”“巷”“門”“頭”等名稱;有些里弄因典故而得名,如繡球弄、斗富弄等;有些里弄用姓氏冠名,如彭家上弄、彭家下弄、戴家弄、陳家弄、劉家弄、方家弄、畢家弄等。用姓氏冠名體現了歷史上景德鎮居民大多來自外地,血緣家族親近的同鄉人往往選擇居住在同一街道,這些里弄里有些建有會館,以凝聚同鄉、家族力量和精神,如彭家上弄的湖北會館等;有些里弄因制瓷業而命名,如龍缸弄、廣益弄等,這里面有很多制瓷業的典故。
景德鎮現存的有特色有保護價值的里弄,大多為明、清時代瓷業輝煌時所建,這些里弄是當今重點修復和保護的對象,是景德鎮陶瓷文化和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體現。現今景德鎮比較有名的、有價值的歷史文化街區和里弄大多集中在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一帶,如:御窯遺址公園、三閭廟明清古街、彭家弄歷史文化街區(彭家上弄、彭家下弄、方家弄、方家下弄、畢家弄、湖北會館)、葡萄架歷史文化街區、陳家弄歷史文化街區、劉家下弄歷史文化街區、富強弄歷史文化街區、祥集弄明代民居、畢家上弄、畢家下弄、半邊街、里市渡、大十字弄、大弄口、鄧家弄、龍缸弄、低頭弄,等等。
“景德鎮里弄很好地體現了昔日景德鎮人建立在陶瓷個體經營基礎上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歷史上景德鎮制瓷業輝煌的鮮明體現。[3]”
時代造就了特定的人和特定的城市風貌,昔日景德鎮里弄很好地滿足了歷史上景德鎮居民以制瓷業為中心的融生產和生活為一體的需求,是時代的產物。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景德鎮里弄歷史上融生產和生活于一體的功能逐漸弱化,里弄制瓷業生產不再,里弄成為單純的居住區,而大多里弄因為年代久遠、陳舊破敗、衛生條件差等已經不適合現代城市居民居住,逐漸成為景德鎮市的“貧民窟”,嚴重影響了景德鎮城市的現代化和城市面貌,因而在日后的景德鎮城市化的進程中大量的舊里弄被拆遷或改造,景德鎮里弄數量急劇減少,但到目前為止,景德鎮仍保留了一百多條里弄。
景德鎮里弄文化是景德鎮千百年來以傳統陶瓷生產為基礎,以里弄街區為依托,以陶瓷文化為內核的一種市民社區文化,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體現,是景德鎮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符號之一。
景德鎮里弄文化是一個廣義的文化概念,“它是景德鎮歷代里弄居民一切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總和,它既包括物質的特色陶瓷街道、特色陶瓷作坊、特色建筑等,也包括非物質的陶瓷生產工藝、里弄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精神文化追求,等等”[3]。
在我國很多城市,尤其是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和景德鎮一樣,都有各自特色的老城區和特色里弄,如北京、上海、廣州、蘇州等城的胡同和弄堂。這些胡同和弄堂都是這些城市的典型印記、重要的文化遺產,在現代城市化的進程中,雖然這些傳統里弄有所破壞,但很大一部分得到了保護和開發,成為城市重要的文化和旅游資源。景德鎮里弄在我國城市里弄中比較有特色,它具有濃厚的陶瓷文化特色,其街道、建筑、布局等都與制陶業相關聯,它是景德鎮制瓷業的外在體現。
歷史總在變遷發展,景德鎮雖然窯火千年相傳、彌久不衰,但在歷史的長河中,景德鎮的陶瓷業也難免興衰交替,有起有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景德鎮陶瓷業長久不衰是建立在古代陶瓷手工業生產方式和皇家御用瓷生產基地的基礎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直至20世紀80 年代中后期景德鎮陶瓷業的興盛則是得益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景德鎮陶瓷業大力扶持的政策紅利。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在我國建立,景德鎮未抓住機遇,沒能及時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體制僵化、觀念保守、疏于技術創新、瓷土資源枯竭等綜合因素使得景德鎮陶瓷業一度衰落,城市發展逐漸落后。在現代化城市建設方面,一段時期,景德鎮市政府在保護舊城區、保護利用本市歷史文化遺產方面觀念不夠強,做法不夠科學,導致景德鎮歷史上一些著名的里弄因保護不善而大量消失,剩下的里弄大多也較為破舊,游人進去之后滿目失落,難以尋見昔日陶瓷文化的跡象和景德鎮的輝煌,這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來講是一種很大的損失。近年來,保護傳統陶瓷文化已成為共識,景德市政府正在全力保護、修復包括里弄在內的景德鎮傳統陶瓷文化,舊城區面貌煥然一新。
首先,保護傳承景德鎮里弄文化對于景德鎮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任何一個國家或城市都需要文化傳承和精神追求,這是立國、立市的根本。景德鎮是千年歷史文化名城,陶瓷文化是景德鎮文化最重要的內涵和特征,是景德鎮精神最重要的象征,是景德鎮對外的絕對品牌,優秀的陶瓷傳統文化需要大力傳承和保護。里弄記錄了景德鎮千年歷史變遷和陶瓷文化興衰,記錄了景德鎮千百年來制瓷業人的居住、生產、生活狀況,是景德鎮傳統陶瓷文化遺產最直接、最鮮明的體現。景德鎮歷史文化街區、特色里弄就是景德鎮的靚麗名片和優質資源,只要保護和利用得當,會給這座城市帶來文化上乃至經濟上的巨大價值,是當代景德鎮可持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當前,“文化立市”早已成為景德鎮全體市民的共識。
其次,保護傳承景德鎮里弄文化對于景德鎮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目前,景德鎮市充分認識到“文化立市”的重大意義,充分認識到大力傳承保護陶瓷文化遺產對景德鎮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由于種種原因,20世紀90 年代后,景德鎮陶瓷業開始衰落,在工業陶瓷方面先后被廣東東莞、福建德化等國內多個城市超越,與此同時,景德鎮的社會經濟發展也全面落后,以至于“瓷都”這塊金字招牌也有旁落他家之嫌。21 世紀以來,景德鎮市提出了“重振千年瓷都”的偉大目標并為之不懈努力。市政府先后提出了“文化立市”“建設文化生態旅游城市”“建設美麗江西景德鎮樣板城市”“打造一座與世界對話的城市”“美景厚德鎮生活”等多維度城市建設理念和口號,明確了景德鎮今后的發展目標和方向。景德鎮的發展理念和目標也先后得到了江西省、國家的高度認可和大力支持,景德鎮也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機遇。在景德鎮“文化立市”的建設思路中,傳承保護陶瓷傳統文化、大力建設陶瓷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建設景德鎮美麗宜居城市環境等成為最核心的內容。2017 年,景德鎮獲批國家“雙創雙修”城市。2020 年10 月,景德鎮“雙創雙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景德鎮的城市面貌、生態環境、市民素質等都得到了全方位的較大提升。2019 年8 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驗區”),景德鎮市迎來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國家戰略[4]。為了建設好“實驗區”,景德鎮市制定了一整套“實驗區”方案,并予以大力實施。“實驗區”建設方案中一個重點內容就是要建設好陶陽里歷史街區。陶陽里歷史街區是景德鎮歷史上的核心城區,是景德鎮陶瓷文化和陶瓷遺產最為集中的街區,以御窯廠為中心,輻射周邊密布眾多里弄,景德鎮歷史上眾多著名的里弄和特色建筑大多分布在這一區域。因而,這一區域是景德鎮最全面的、最集中的歷史印記,保護好這一區域就是保護好景德鎮的歷史印記和歷史文化。因而,保護修繕、合理利用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對于促進景德鎮旅游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提高景德鎮市的對外形象具有全方位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