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程 曾麗容(興業民族師范學院)
“十三五”期間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規模巨大,共搬遷貧困自然村寨10090 個,集中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946 個,其中21 點實行城鎮化集中安置。截至到2020 年11 月,黔西南州3.55 萬農村貧困人口現已全部脫貧,貧困村已全部出列,與全國1113 個掛牌督戰村相比,各項指標均處于全國前列。為深入了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對搬遷政策的體驗,筆者將針對黔西南州興義市內搬遷點群眾的政策體驗做一項調查,客觀評價政策體驗,探索防止返貧現象發生、控制返貧率的方法路徑的可行性。
此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地觀察法,對搬遷至興義市灑金A 區、B 區、栗坪社區的搬遷群眾進行調查。男性人口48.5%,女性人口51.5%,其中64歲以下人口占比82.9%。家庭成員全部搬遷的占85%,居住時間3 年至5 年的家庭占55.1%,兩年以內的家庭占40.6%。
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體驗,作為一種客觀評價,主要涉及生活質量、生活環境和個人身心健康等幾方面。通過對比分析,關注搬遷群眾對政策的體驗,發現需要改進的地方,旨在了解搬遷群眾的幸福感、滿足感和獲得感,提升群眾對政府的信任,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環境美、生活好是搬遷戶的總體感受。調查顯示,近七成的群眾對搬遷后的衣食住行條件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例如,對現在社區的住房條件、基礎設施、環境綠化、休閑設施、購物出行等表示滿意,不斷稱贊黨的政策好。六成以上的群眾表示,現在的生活和工作變得更加方便了。樓下有超市,附近有菜市場,購物很方便。出租車、滴滴車、公交等等,種類多樣,提高了出行效率、節省了時間成本。總之,超過九成的搬遷群眾對搬遷政策表示支持和認可。
搬進來、愿意住是搬遷點留得住人的重要體現。根據調查數據顯示,超過67.6%的群眾表示愿意長期居住。其中56.5%的群眾認為現在生活的地方就是“向往的居住地”。大多數人表示,喜歡現在的居住地,要盡快融入新的環境,不斷適應新的生活。也有人說,他們是政府要求搬的,既然搬來了就只能慢慢適應。此外,仍然有5.9%的人表示不愿意在此長期居住。
交通設施是與搬遷群眾的連心橋。社區內道路平整、橫縱交錯,出行十分便利。小區內有專門的地下停車場和電瓶車停放區,也為群眾便利出行提供了基本保障。充電站是融入群眾內心的一股暖流,與老舊社區相比,搬遷小區的基礎設施更加齊全。小區中央的墻面上電瓶車充電口安裝整齊,價格透明實惠,為居民便利出行提供了條件。
衛生是評量環境的重要指標。搬遷小區內,垃圾桶數量充足、分布合理、分類專業。小區內還有專門的衛生員,能有效保證小區的衛生環境。群眾說,小區衛生環境好,搬來后感覺心情愉悅,也不亂丟垃圾了。
除此之外,小區內的綠化帶和公共活動空間,方便了小區群眾的休閑娛樂活動。小區內還有社區服務機構、體育運動場所等,極大地提高了搬遷群眾的生活質量,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感。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搬到新的居住環境,需要充分的社會交往來消除心中的落差,排解由此導致的煩悶。與鄰里關系相處好,融入感和主人意識才會提高,搬遷群眾對搬遷政策的滿意度也會隨之提高。
調查顯示,小區內鄰里相處總體融洽。87%的搬遷居民開始在新小區內結交新朋友,交往的模式多種多樣,例如,見面打招呼,熟悉了就坐在一起聊家常,或者打羽毛球等。76.2%的搬遷居民表示和鄰里相處愉快,74%的居民相互串門,甚至會在散步、購物時相互邀約出行。75%的搬遷居民表示,除了和新鄰居、新朋友聯系之外,也和原來居住地的老鄰居保持聯系。但是,仍然有23.8%的搬遷群眾表示鄰里關系一般。
居民收入是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質保障。搬到城里之后,有了更多工作的機會,政府也提供一些工作崗位,總體收入有所增加。但是不同家庭年收入增長的幅度卻差異較大,其中年收入增長2000 元以下的家庭占68.6%,增長2000 元至4999元的家庭占27.1%,僅4.3%的家庭收入增長迅速。
搬遷補助款溫暖了搬遷群眾的心。搬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不僅搬遷事務復雜,而且心理落差巨大。此時政府為群眾搬遷提供幫助,無疑是雪中送炭。60%的群眾說得到了政府提供的搬遷補償款;50%的群眾說政府還幫忙購置了家具。正是一系列搬遷政策得以有效實施,群眾對搬遷的滿意度才這么高。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大計,更是家庭未來興旺發達的重要基礎。搬遷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就更為重視,因為孩子有出息,一個家庭才會有希望。為保證孩子搬過來就有地方繼續學習,政府幫忙解決適齡孩子入學難、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定期給上學的孩子提供生活補助,有效解決了家庭的后顧之憂。據調查,超過81%的孩子上學得到政府的幫助。大多數群眾對政府提供的教育幫助表示認同甚至是感激。搬到新的地方,孩子上學近了、方便了,學校更好了,孩子的朋友圈也大了。
社區作為基層治理機構,其工作人員與廣大群眾打交道的時間最多,距離最近。他們的服務態度和方式方法,影響著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形象,決定了群眾的滿意度,也影響著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據調查,82.4%的搬遷群眾對社區工作人員的做事方式表示滿意。社區內有專門的安保人員負責安全,社區服務機構設在小區的大門旁邊。大多數搬遷群眾都用自己樸素的言語表達了對社區工作人員服務態度的滿意。服務態度好、干群關系和諧融洽,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進一步得到提高。
1.就業崗位不足
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好就業問題,有利于增加家庭收入,加快搬遷群眾適應城市生活的節奏。居民反映,針對搬遷人群就業崗位的類型和數量等存在問題。例如,政府推介的崗位數量有限,大多崗位要求年齡較小或者文化水平較高,與自身的年齡和能力嚴重不搭配,所以無法勝任。也有居民說,雖然自己的年齡和文化水平符合崗位要求,但是所得工資少,難以養家糊口,因此搬遷之后,仍需離鄉務工。小區附近現有企業數量少,用工需求量小。一部分中青年婦女為了帶孩子、照顧家庭暫時沒有外出打工,但是因為沒有適合的臨時性工作崗位,所以一般是打算等孩子稍微大一點后仍然外出打工。
就業難是中國社會現階段面臨的一個難題,如何有效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影響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行的效果。而沒有穩定和理想的收入,家庭的幸福指數也會大大降低。部分群眾說,搬到了城市以后,自己的生活并不如以前務農時那么開心和滿足。
2.家庭開支過大
家庭的收入成為了搬遷群眾最大的問題,也是搬遷群眾是否在搬遷地留得住的一個主要因素。家庭財富的積累主要通過開源節流來實現,大部分家庭搬遷后收入增幅不大,甚至沒有增幅,但是支出卻不斷增多。
在城市收入少、支出多的矛盾已經影響到了搬遷群眾的生活質量。大部分中老年群眾在搬遷之前都可以通過出售耕作的農作物換取一定的收入,而搬到城里之后,沒有土地了,家庭的收入總體上是減少了。部分群眾說,之前在老家,自己種菜、種莊稼,不用花錢,基本可以自給自足;搬到這里后,吃穿住行樣樣都需要錢,每天的支出成了家庭存不住錢的一個大漏斗。
1.家庭與社交圈改變
傳統中國農村,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大致有兩種類型:“親戚圈”和“鄰居圈”。“親戚圈”常常以血親和姻親為核心紐帶,這不僅是情感的聯系,更是家庭生活安全的重要屏障;“鄰居圈”則是以共同生活的地域范圍為基礎,是家庭生產安全和互助的重要保障。搬遷之后,這兩種重要的資源和信息受到的影響最大。
2.老人來到新社區
搬遷之后在定居點實際生活的居民絕大部分為老人和兒童,年輕人幾乎全部外出打工。老人在家帶孩子,負責監管家庭中年幼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每天早、中、晚四趟接送孫子(女)上學和回家,是這些老人的“必修課”,沒有田地可以耕種,空閑時間相對充裕。但是,因為“人不熟”,要完全融入新的社區生活,需要較長的時間和相互的了解和信任。
3.難以融入社區文化
從社區文化設施來看,移民社區內的相關配制有不少缺陷。例如,雖然配制了現代城市生活中的各類露天運動設施供居民鍛煉身體,但是對于長年從事田間勞作的人來說,這些設施雖說新奇,但對其必要性和實用性來說,設計者和使用者的看法就各不相同了。
社區文化活動,以前是相互熟知的村寨鄰居,有傳統的“權威人物”,也有各自在社區中的定位。現在,即便是整村整鄉搬遷的情況,在安置點中也有很多陌生的面孔。傳統的“掃碼定位”系統頓時失靈,新的社區內也會出現新的矛盾沖突。此外,社區文化建設由政府工作人員組織安排和負責,社區成員主要是被動參與,對構建新型社區文化沒有感受到更多的責任感,也缺乏主觀能動性。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搬遷群眾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的就業,生活水平無法得到保障,民生就會出現問題。為此,當地政府應該盡力解民之憂,促進就業。例如,協調當地企業提供就業崗位,采取適度的政策傾斜,在一定范圍內為搬遷家庭開綠燈。推進就業技能和相關知識培訓,提高適齡勞動力的就業能力。結合當地中老年人和居家婦女的特長,組織發展副業,豐富生活,增加家庭收入。發展副業,有效利用當地閑散的勞動力,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
有效創業是解決就業的雙重保障。有效的創業不僅解決個人的就業問題,也會提供一定數量的工作崗位,帶動一部分人的就業。為此,鼓勵當地有知識、有能力的人創業,或者通過人才引進帶動當地創業。例如,選擇適合的產業,為創業者提供資金補助、技術幫助、政策扶助,幫助新企業平穩過渡、茁壯成長。此外,還可以通過優秀典型的宣傳,激發群眾的創業激情。通過就業和創業有效解決搬遷群眾的收入問題,搬遷群眾才能搬得進、留得住,易地扶貧搬遷才能真正地落地開花、造福百姓,進一步提高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社會福利能有效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例如,部分非精準扶貧戶中,有人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無法在城市獨立生存,只能依靠家庭成員的扶助,這也拉低了整個家庭的收入水平。對此,可以通過完善社會福利待遇制度體系,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補貼,緩減家庭經濟壓力;或者制定標準,有計劃地為搬遷群眾提供生活補助。例如,根據搬遷群眾家庭具體情況,給予消費券等優惠補助,一方面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有效解決搬遷群眾生活難、生活貴等問題。通過對搬遷群眾的額外性補助,減輕搬遷家庭的經濟負擔,提升搬遷群眾對政府的滿意度,提高搬遷群眾的獲得感。
通過提供適當生活補助,搬遷家庭的經濟負擔得到了有效緩減,也增加了群眾對搬遷政策的接受度,更提高了搬遷群眾的獲得感。這一舉措有助于提高搬遷群眾對政府的信賴感和滿意度,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干群關系。在后期的經濟發展中,也必將有利于凝聚當地群眾的智慧,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