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中學 邵喜英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家日益重視勞動在育人方面的重要職能,在初中階段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挖掘教材資源、開展實踐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機滲透勞動教育?;诖?,本文立足實踐深入探究了在初中生物課堂滲透勞動教育的意義、途徑以及經驗,以作參考。
初中階段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的黃金時期,更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教育更應該從關注學生自身發展出發,培養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國家和社會也日益重視發揮勞動在培養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勞動教育是中國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在生物學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推進生物學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更好地落實國家勞動教育的相關要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發揮生物學學科育人功能。
我在自己的日常課堂教學中,嘗試從自身學科實際出發,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并滲透勞動教育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嘗試探討在生物課堂滲透勞動教育的原因以及進行勞動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闡述一下個人的觀點,以期得到不斷進步。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而大多數初中學生是獨生子女,一些父母長輩對孩子寵愛有加,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就好,很少讓孩子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同時,隨著初中階段課業負擔逐漸增重,以及部分學校的公共領域的清潔任務做了外包,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學生缺少勞動意識,不會勞動,更不愿意參加勞動,甚至出現了部分學生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輕視勞動者的現象。這需要教師及時地加以引導和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課程自身與生產生活聯系十分緊密,需要學生通過觀察、調查或親自動手進行實驗來探究生命現象,了解生命活動規律,其中部分課程學習還需要學生親身參與勞動實踐,這些都為教師滲透勞動教育帶來了契機。
當今國際社會國家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培養的第一要務就是教育,而勞動教育作為教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卻一直被忽視。在2018 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表明了新時代對于人才培養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生物課堂上進行勞動教育顯得十分必要。
1.采集實驗材料,讓學生體驗勞動的樂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對于學生的勞動教育就要從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始,一節生物課的開展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精心的課前準備,生物學科的課前準備需要收集大量的實驗材料,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課上所使用的實驗材料是如何被采集和培育的很感興趣。面對學生的熱情提問,為教師的勞動教育帶來了契機。
例如在進行八年級上冊“環節動物”一節課上,教師需要準備一定數量的蚯蚓,供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觀察實驗。我在準備這節課時,將這個采集實驗材料的任務交給了學生。首先,我將學生自由組合,形成學習小組,選出小組長并進行組內成員的任務分工,以便開展材料的收集。其次,向學生講解了蚯蚓的生活環境和采集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后,由小組成員共同制訂采集和飼養蚯蚓的計劃并開展采集活動。最后,學生將采集到的蚯蚓進行飼養并觀察蚯蚓的形態和生活習性。在這次采集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勞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更能體驗到參與活動的快樂。
2.通過課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勞動的科學態度
初中階段的生物學實驗比較多,一些實驗往往前后彼此聯系,后一實驗往往需要前面實驗的結論作為基礎。在實驗開展過程中,由于學生自身對于器材使用的不熟練或觀察時間所限,不能完整地進行實驗,達不到理想的實驗效果。面對這種情況,我嘗試通過組織一次完整的課外實踐活動,將數個相關聯的實驗組合起來,在完成實驗的同時滲透勞動教育的相關理念。例如在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被子植物的一生”這一章節中,涵蓋了“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測定種子的發芽率”等幾個實驗,這些實驗并不是在一節課四十五分鐘的時間內就能完成的,需要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而在農業生產中,植物的萌發、生長又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需要持續不斷地觀察,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于是我提前一個月的時間組織學生到學校的生產實踐基地,讓學生親自選種、播種來了解種子萌發的條件,通過觀察和測量來了解植物的生長狀況。通過與基地的工作人員的交流,了解了施肥和澆水的條件和時機,在積累農業生產經驗的同時,也體會到了農民生產勞作的艱辛,幫助學生樹立了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科學觀念。
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滲透勞動教育
在生物課堂上滲透勞動教育時,教材資源往往成為重要的載體和途徑。例如在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生物的變異”一節中,教材中介紹了袁隆平院士和他的雜交水稻。我在介紹袁隆平院士的事跡過程中,突出介紹了他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的完成過程。“六七月間,天氣炎熱,袁隆平院士只帶著饅頭和水壺就一頭扎進稻田里,拿著放大鏡,一棵一棵地去尋找理想中的苗株。由于長期的飲食不規律,他得了腸胃病,但這些都沒有難倒他,他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終于在勘察了十四萬余株稻穗后,經過兩年的實踐和研究,完成了舉世矚目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痹偃纾喊四昙壣蟽浴吧鐣袨椤币还澲?,也刊載了珍妮·古道爾和黑猩猩交朋友的故事,在介紹這位女科學家時,我著重從她的科研工作入手?!罢淠?0 多歲就獨自進入非洲的叢林中,為了觀察黑猩猩,她度過了三十八年的野外觀察生涯。為了得到黑猩猩的認同,十五個月里她保持著同黑猩猩一樣的生活習性。”同學們在學習科學家的故事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了科學成果的達成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同時也樹立了勞動的科學態度。
2.充分利用課堂活動滲透勞動教育
我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一節時,開展了一次綠化校園的設計活動。課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調查了學校校園內植物的種類和分布狀況,并繪出草圖。通過查找相關的綠化書籍,拜訪園藝工人,學生在小組內完成了本組校園美化、綠化的方案,并制作模型和平面圖。課上,各小組展示了本組的校園美化方案,并針對每一組的方案和優缺點進行了交流。
課后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生產生活實踐。在進行課外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往往需要通過動手勞動來實踐課堂所學。例如:我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種子的萌發”一節教學時,教材中安排了一項課外實踐活動,我把這個活動的名字改成“幫媽媽發豆芽”,把它作為一項作業,留給學生。首先,我指導學生通過復習本節課所學,了解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為動手實踐做好知識準備。其次,要求學生回家同父母長輩進行交流,了解發豆芽所需要的材料和環境條件,并在長輩的指導下進行實際操作。最后,學生通過拍照和錄制視頻,記錄發豆芽的全過程,并記錄自己的感受,在班會上同全班同學進行分享,并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通過這樣一次簡單的家務勞動,學生既復習了課堂所學知識,又在與父母長輩的互動中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讓孩子在勞動中體會到父母長輩的辛勤付出。這些不但增進了父母與孩子的感情,更增加了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生活的自理能力和習慣。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初中階段必須開展的教育活動。我們只有深挖教材,將生物教學實踐活動與學生的衣食住行密切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產生活中去驗證課堂所學,才能有效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的價值觀,培養學生勞動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