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麗
(北海市第二人民醫院,廣西 北海,536000)
小兒腹瀉屬于臨床較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患兒患病后主要表現為大便性狀變化,呈稀便或水樣便、膿血便及粘液便的狀態,大便次數的增多。該種疾病在兒科較為常見且多發。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進步及發展,小兒腹瀉死亡風險呈持續下降的狀態,但發病率仍然較高。該病若未得到及時治療,長期腹瀉會對患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嚴重會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掌握腹瀉的病因及有效的治療方式,不僅可預防腹瀉、營養不良及生長發育遲緩的情況,還可降低兒童的死亡風險。本文就該病的病因及臨床治療進展展開綜述,總結如下。
引起腹瀉的因素包括諸多種,目前臨床仍然對許多病因尚不明確,常見的原因包括:(1)飲食因素,由于幼兒喂養不當,會造成消化功能減退,最終導致腹瀉的發生;(2)藥物濫用,如長期使用抗生素,會造成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病菌在腸道內大量繁殖,對腸壁造成刺激,影響腸道吸收及消化功能而致病;(3)過敏因素,過敏原屬于重要的病因,如攝入外源蛋白引起免疫反應而導致腹瀉的發生,可出現慢性腹瀉的臨床表現;(4)因細菌、病毒及寄生蟲等引起的腸道反應,具體致病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等,這些致病在腸道內釋放毒素,最終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亂,而致病;(5)其他原因,如內分泌紊亂也會造成腹瀉的發生,上述病因單獨或聯合作用,會造成腸道內水電解質失衡,從而引起腹瀉[1]。
飲食療法使通過利用食物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健康或防病的方式。小兒發生腹瀉后,母乳喂養者可繼續保持母乳喂養,但應縮短喂乳時間,適當延長喂乳間隔時間,月齡小于6個月患兒可繼續喂配方乳,由少到多,由稀到稠,月齡大于6個月的患兒可繼續保持日常飲食,如稀飯、奶粉、面條及粥等,但避免進食粗纖維的蔬菜及水果以及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以避免病情的加重或影像療效。病毒性腹瀉常缺乏繼發性雙糖酶,對疑似病例不宜使用蔗糖,暫停乳類,改為腹瀉奶粉,待腹瀉癥狀好轉后恢復原有的飲食。閆永彬[2]等認為限制高蛋白食物的攝入,合理搭配飲食,有利于減少腹瀉次數從而促進疾病的康復。
3.1 抗生素傳統的治療方式,禁食,過多的輸液及濫用抗菌藥物是不合理的,對于非侵襲性細菌感染為致病的患兒可不使用抗菌藥物,但對于新生兒及營養不良的患兒可選用敏感抗菌藥物,因侵襲性細菌感染而致病的患兒必須使用抗菌藥物治療。黃騰[3]等將頭孢噻肟鈉用于治療該疾病的100例患兒,將其分為參照組(接受蒙脫石散治療)及實驗組(接受蒙脫石散及頭孢噻肟鈉治療),各50例,結果得知實驗組療效較好,且治療后不良反應少,說明蒙脫石散與頭孢噻肟鈉聯合應用于該疾病的治療中安全有效。張紅梅[4]等將頭孢硫脒與蒙脫石散聯合應用于小兒腹瀉的治療中,參照組接受靜脈滴注頭孢硫脒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與蒙脫石散聯合治療,結果得知實驗組血清水平較低,因此認為兩種藥物聯合治療小兒腹瀉療效確切,同時還能使小兒自身免疫力提升。
3.2 抗病毒藥物引起小兒腹瀉的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及寄生蟲等,其中大多數的患兒均為病毒感染而致病,對于單純性病毒感染的患兒,臨床可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如:干擾素及利巴韋林等,但療效有限,病毒感染病程有自限性,預防脫水,合理補液可促進患兒自愈。
3.3 補鋅治療補鋅療法在該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得到重視及認可,并得到理想的療效。鋅屬于人體內重要的微量元素,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及生活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小兒處于快速發育的階段,對鋅的需求較大,發生腹瀉時,由于腸道吸收功能下降和體液丟失,從而造成小兒體內鋅元素的丟失,腸道內消化酶的合成降低,會進一步加重病情。張垚[5]等對60例小兒腹瀉患兒,分別采用常規療法及常規加補鋅療法,結果顯示在常規療法的基礎上結合補鋅療法的療效更佳。由此說明,將常規療法與補鋅療法結合可顯著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同時可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兒的康復。
4.1 內服中藥臨床治療中,大多數患兒接受西藥治療后腹瀉仍反復發作,且較難治愈,而使用內服中醫療法不用其他任何西藥治療就能得到理想的療效。有專家根據患兒腹瀉癥型,將內服中藥療法分為溫腎補脾法、消導代積法及清熱利濕法。項珊[6]將胃苓湯用于治療小兒腹瀉,該藥方組成:蒼術、陳皮、甘草、澤瀉、白術、桂枝及厚樸為基本方。總有效率達92.36%。王筱穎[7]等將黃芪建中湯用于治療小兒腹瀉,藥方組成:黃芪、大棗、蒼術、茯苓、桂枝、白芍、葛根及黨參,全方共用具有溫中補虛、和里緩急、行氣止痛及健脾滲濕而止瀉,總有效率為93.54%。何露[8]等將加味葛根芩連湯用于治療小兒腹瀉,藥方組成:葛根、黃連、黃芪及炙甘草,腹脹者加木香,嘔吐者加橘皮,發熱流涕者加藿香及生石膏,總有效率為96.32%。王紅歌[9]將參苓止瀉湯用于治療小兒腹瀉,全方共用具有益氣補中、健脾養胃的功效,得到較好的療效。
4.2 外治法針灸療法:針灸療法是使用毫針針刺穴位,具有疏通經絡、調節脾胃功能,以達到止瀉、消炎及止痛的功效。艾灸具有活血逐痹、消瘀散結及防病治病的功效。鐘成梁[10]等以中脘、天樞、足三里及上巨虛為主穴治療20例腹瀉患兒,急性腹瀉者加合谷穴及曲池穴,水樣便者加陰陵泉及三陰交穴,與單純口服西藥治療組相比后發現,針灸治療組的療效更好,總有效率為93.06%。蘇潔[11]等以中脘、足三里及天樞為主穴治療小兒腹瀉,采用快進快出的方式實施治療,結果50例患兒中42例治愈,有效人數為8例,總有效率為100.00%。李淑華[12]等以足三里、陽陵泉、天樞及四縫為主穴治療小兒腹瀉,根據中醫辨證的不同分型予以不同針灸療法治療,得到較好的療效,對于小兒慢性腹瀉,針灸的療效更顯著。呂明星[13]等獨灸神闕穴,60例患者治愈例數為52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為100.00%。推拿療法:推拿主要是通過刺激穴位的方式,起到疏導經絡,從而調節人體內部氣息的作用。和成人相比,幼兒的臟腑尚無發育完善、穴位較敏感。根據辨證分型后進行手法治療,主要選取患兒的特定穴,以增強患兒脾胃功能,同時可促進腸道內胃酸的分泌,進一步提高機體免疫力及消化功能,抵抗外界病毒的侵襲,促使患者脾胃功能的快速恢復。王麗[14]等以健脾利濕為治療原則,以推脾經、大腸、摩腹及揉龜尾為基本方法治療小兒腹瀉,40例患兒治愈例數為35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87.50%。穴位貼敷療法:肚臍穴名為神闕,屬于任脈的重要穴位,具有調節臟腑生理活動的功效。神闕穴是胎兒在母體中獲取營養的通道,從肚臍給藥有利于藥物的吸收,現代醫學認為,臍部皮膚薄弱,更利于藥物的穿透及吸收,穴位貼敷具有操作簡單、無痛的特點,患兒及其家屬能夠接受。彭蓉晏[15]等將丁桂兒臍貼貼敷于患兒的神闕穴,具有散寒止瀉及溫中健脾的作用,可顯著改善患兒的癥狀。
小兒腹瀉屬于兒科常見疾病,該病的發病風險較高。腹瀉若長期發作會對患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嚴重會危及患兒生命。該病的病因包括諸多種,癥狀也不同,因此要根據癥狀及病因對癥治療。 在實施治療的過程中要調整飲食,合理補液,預防脫水,慎重使用抗菌藥物,補充鋅及維生素有利于提高療效,且無不良反應的發生。近年來,醫療技術的創新及進步,小兒腹瀉的治療方式也有更多的選擇,西藥及中藥均是治療該疾病的有效方式,針對不同腹瀉類型給予對癥治療可提高療效及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