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中共遼寧省委黨校,遼寧 沈陽 110004)
一個國家要想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離不開文化的引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迫切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在建設過程中,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這個重要的驅動。
文化強國從表面上來理解是指文化上強大的國家,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都展現出一種堅定的文化自信,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的吸引力。深層次地理解是指一個國家具有強大的文化力量,這種力量表現在一是較高的文明程度;二是繁榮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三是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四是強大的文化軟實力。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既要抓物質文明建設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設,兩個文明建設一起抓,共同發展、共同提高。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走向。文化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對于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居民消費、促進社會就業,推動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就拿調整經濟結構來說,我們看到,文化產業在為生活服務的同時,也在為生存服務,很多地方已經把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一躍成為新的經濟支柱,甚至有很多省份文化產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已超 5%,這說明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同時,發展文化產業勢必會加強相關配套建設和投入,這對于擴大居民消費、促進社會就業,推動經濟發展等都會產生極大地影響。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能僅靠自身的力量,這背后需要有科學技術的支撐和市場需求的保障,科學技術和市場需求好像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左手和右手,兩者共同發力,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托力。先說科學技術,科技的不斷發展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比如改變了文化產業的傳播方式,由傳統的紙質、媒體、報刊等方式,發展為互聯網、自媒體、二維碼等新興的傳播方式,使得產業的發展更加現代化、便捷化、國際化;再比如科技的力量豐富了文化產業的內容,由單一形式變成立體、多維形式,更加的具有時尚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更有吸引力,更具想象力。
再說市場需求,文化產業的發展如果離開市場,就談不上發展了,市場的需求和變化,直接影響著文化產業的發展,二者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市場的變化,了解市場的需求在哪里,市場的規律是什么。我們生產的文化產品,推出的文化項目,必須是高質量的作品,必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必須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資文化需求。比如文藝節目和文藝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深入群眾做好調研,真正做到拿出來的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符合群眾實際生活的藝術化的作品,這樣才能被群眾喜歡和認可。
任何一個國家都一樣,當公眾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收入越來越多以后,人們追求的東西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不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追求,精神層面的追求也會不斷提升。這一點,在人們的消費結構上會同時發生變化,當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變得同等重要的時候,文化消費的春天就來了,文化消費將隨之迅速增長。增長的同時,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當人們物資生活富裕以后,開始對精神生活有更高的向往,想要五彩繽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這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做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如何生產出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如何提高文化服務水平,如何推廣優秀文化項目。這些是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做好的事。所以,我們要充分抓住時機,充足挖掘空間潛力,做大做強文化產業。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深厚,優秀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文化產業所呈現的內容背后,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沉淀,是一種文化價值的輸出,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表現。比如,很多國家會借用文化產品的輸出來展現國家的文化價值,最常用的是通過媒體宣傳,電視、網絡等途徑對外發行制作好的節目或者是拍攝好的電影,以此來展示本國的技術水平、文化信息和國家形象等。透過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世界可以看到這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文化產品是一個樹立國家品牌、擴大世界影響力的途徑。所以,我們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制作出更多更好的高質量文化產品。
綜上所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黨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我們深刻認識到,文化興盛始終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條件。文化產業作為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驅動,一定要大力發展,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