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雨薇(廣西大學經濟學院)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藏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其如何實現經濟快速高效發展,既是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所必須攻克的難題,也是解決我國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基礎。
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藏地區的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117.80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548.39億元,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第一、二、三產業都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其中第三產業的增長尤為顯著,從2000年55.34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837.33億元。而第一產業雖然為地區生產總值貢獻很小,但是卻擁有著西藏地區超1/3的勞動力,體現出西藏地區存在著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等問題。
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與就業水平呈正相關關系,第一產業與就業水平呈負相關關系,產業結構變化是影響就業水平變化的重要因素[1]。合理的地區產業結構,在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時,應該發揮其極化效應,吸引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向其轉移,同時發揮涓滴效應帶動第一產業的發展。但從西藏地區的勞動力分布情況來看,明顯呈現出第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并未同時帶動就業水平的提高和合理分布。而就業水平的低效率必然又會加劇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導致地區經濟發展緩慢。
通過支出法核算國民經濟生產總值,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于西藏地區而言,投資對促進其地區經濟增長起著重要的作用。西藏位于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國家一直密切關注著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扶貧脫困。為了促進西藏的經濟發展,長期以來,國家對西藏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以促進其農工商業等產業的發展。從資金來源看,2017年國家預算資金實際到位11010568萬元,占全年實際到位資金的64.2%。且西藏地區的投資呈現出國有投資比重逐年增加,而私人投資、外商投資等所占比重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從資金流向來看,2017年國有經濟的投資總額為18037097萬元,占全年投資總額的87.9%。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西藏地區生產總值近年來雖呈現逐步攀升的態勢,但是效果不明顯。來自中央的資金雖然扶持了西藏部分地區如工業在內的各產業發展,但是缺乏中央企業與地方經濟的有機協作。從中央企業的角度來看,中央企業的輻射能力不強,其擴散效應不能很好地被地方經濟所吸收,無法帶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因為中央企業與地方經濟不能有效聯動,地方經濟也不能為中央企業的繼續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從區域的角度來看,區域內部缺乏活力,沒有形成區域內生的自增長動力,對中央的財政劃撥依賴度大,缺乏內部持續發展的活力。
西藏地理位置特殊,使其具有獨特的農牧業生產環境,具有海拔普遍偏高且呈現不規則梯度變化、地形復雜多樣、生態脆弱明顯、晝夜溫差懸殊、紫外線輻射強烈、極端天氣變化多端、人均耕地面積不足、自然資源各具特色且豐富多樣等特點[4]。根據2015年至2019年西藏地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例來看,西藏地區的農業生產中,農業和牧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2015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例更是高達384:11:424:1。由此可見,農業和牧業資源的優化組合對于西藏地區第一產業的發展升級和轉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2019年為例,西部地區農業的平均水平約是西藏地區的20倍,體現出西藏地區農業資源配置率低下,合理利用顯得尤為迫切。從影響農業生產的農業機械擁有量、農用化肥施用量和耕地灌溉面積三個方面來看:2019年全國農業機械擁有量平均為3314.78萬千瓦,而西藏僅為559千瓦;2019年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平均為174.31萬噸,而西藏僅為4.8萬噸;2019年全國耕地灌溉面積平均為2215.44千公頃,而西藏僅為275.9千公頃。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藏地區農業生產面臨著耕地質量下降,農業機械化水平低下和水資源利用率不高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創新和技術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中起著越來越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類似于西藏的落后地區,如果盲目地在各個領域中引進、采用高新技術,以期跳過傳統工業化的階段,實現經濟的跨越發展,不僅不會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反而可能會導致地區生產總值降低,滯后西藏地區的發展。西藏地區第一、二、三產業勞動力分配顯著失衡,第一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最低,卻占據著近一半的勞動力。西藏擁有著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第一產業主要依賴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但是由于西藏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近年來不合理、低效率的資源開發,西藏地區面臨著環境破壞、水土流失等問題。所以從西藏地區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資源導向型的產業結構優化迫在眉睫。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應安排第一產業相關技術人員援藏,提高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機械設備的操作能力。以實現第一產業的規模經濟,提高第一產業的總產值,并且解放勞動力,使勞動力更多地流入第二、第三產業中。從地區層面來看,地區政府要注重地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義務教育范圍的擴大,注重相關方面人員的培養。
但是產業結構以資源導向型為主,并不代表著放棄技術創新的發展。技術的提高會帶動經濟的增長,經濟的增長又會反作用于技術的提高,二者相輔相成。相對于西藏地區,技術創新的重點可以放在拉薩等地的大中工業中心,形成校企合作和飛地經濟模式。通過校企合作,加強對創新的支持力度并加快創新的落地實施。針對西藏因地制宜,培育具有地區優勢的藏醫藥業、采礦業和旅游業等特色產業。通過飛地經濟模式,一方面可以獲取來自發達地區的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等。另一方面,發達地區和西藏之間可以形成產業轉移,通過結合西藏的資源優勢和發達地區的技術優勢,促進西藏加工制造業的發展,為工業化進程積累經濟技術基礎。但是由于西藏地區目前的工業基礎薄弱,產業轉移切勿操之過急。所以綜合來看,西藏地區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目前應是以資源導向為主,向結構導向轉變。
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經歷了準備、起飛和穩步發展三個階段,是完善的自生型的工業化過程。但是包括西藏地區在內的中國大部分落后區域,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自然經濟和家庭手工業等落后的生產關系仍占據著主導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央一直注重對西藏地區進行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但是由于工業化過程本身的客觀條件和近年來西藏地區的發展戰略和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西藏地區目前面臨著亟待解決的二重結構問題。主要體現在中央投資集中在國有企業,但是國有企業缺乏與地方、鄉鎮企業的相互聯動,國有企業沒有充分發揮其擴散效應,地方企業也不能為國有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為了解決西藏地區的經濟二重結構問題,就需要推動西藏地區的國有企業與地方和鄉鎮企業的融合協同發展。從西藏地區2019年的工業產值情況來看,包括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在內的采礦業和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與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在內的輕紡業,為西藏地區的工業產值貢獻了巨大的力量。西藏地區的國有企業應該借助于來自中央的資金支持,著力發展采礦業、輕紡業等重點產業,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和專門化優勢。同時,通過資金、技術和管理等對同行業及相關行業的地方企業進行扶持,發展其成為本產業的下游零部件廠和加工廠等。地方政府也應該對中小企業提供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優惠,并簡化相關流程程序,鼓勵中小企業改造技術設備、經營管理模式等。還要完善本地的市場,為中小企業提供參與市場競爭的平臺,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提高企業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實現資源的合理化配置。最后,中小企業要積極與大型國有企業建立聯動關系,借助大型企業提供的發展機會,擴大生產,學習經營管理經驗,提高技術水平。
西藏地區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其中農業生產中占主導地位的農業和牧業的生產水平更是遠低于西部地區平均水平和全國的平均水平。從影響農業產出水平的農業機械擁有量、農用化肥施用量和耕地灌溉面積三個方面來看,西藏地區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藏地區的農業生產面臨著技術水平低和耕地分散、無法利用大型機械設備進行生產等問題。西藏地區擁有著我國最大的水資源4496.9億立方米,農用地87230.2千公頃和草原82051.9千公頃。西藏地區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更是要注重環境的保護,要爭取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協同發展。
西藏地區發展農業經濟,采用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式,要加強群眾對于生態農業的意識,宣傳和引導人們樹立農業環境保護是農業經濟發展前提的意識。同時要重視生態農業是現代化的生態農業。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普及和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機械化操作能力,通過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來降低生產過程中對土地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現代化的生態農業還要求科學的指導和農業資源的合理布局,所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專業的人才和技術人員對農業生產進行指導并因地制宜地安排生產,同時要加強農業技術方面的創新。
西藏地區的農業生產面臨著土地細碎化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創新性地采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從縱向一體化方面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在市場分工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契約形成各類不同經營主體之間的分工協作,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業產業鏈的資源配置效率。從橫向一體化方面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通過市場機制和交易行為,實現資本、要素和產品的集聚或分化,并存在擴大經營規模以獲取規模效益的發展趨向[2]。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是實現現代化的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強調培育專門的既懂農業生產又懂經營管理的職業農業經理人,通過職業農業經理人,可以改善農業資源配置率低的問題,減少初始投入并增加產出和增大經濟效益。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強調企業-職業經理人-農戶的合作,其中一點就是生產出的農產品直達超市柜臺,這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西藏地區解決農業生產率低下的問題,要以現代化的生態農業為核心,建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