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龍
(保定市生態環境局定興縣分局,河北 保定 072650)
近年來,農村環保已成為環保工作體系的新熱點,國家逐步發布了全面的農村經濟社會環保發展戰略部署。雖然農村經濟整體水平得到了不斷的提高,但農村的環保問題依然面臨著嚴峻地形式,例如農村水質未得到根源性的整治;農業方面的污染治理形勢較為嚴峻;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農村的環保管制體系及職責機構未得到有效的完善等。故此,本文深入分析了農村環保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深化農村環保工作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首先,農村環保管理未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視,只注重農村經濟的發展,如何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在農村地區很少甚至沒有部署環境監管力量,缺乏有力的環保監管體系和相應的措施。其次,未建立適應農村環保實際需求的法律法規體系,針對農村環境管理、污染治理、生態保護過程中產生的實際問題,缺乏合理的應對機制。還有就是未建立縣、鎮、村三級環境保護管理體系,鄉鎮環保所覆蓋面不廣,管理觸角根本無法向農村延伸,導致不少農村地區環保管理處于失控或空白狀態。再者,農村很多環境違法行為,難以找到執法相對人。當前,農村存在的畜牧業污染、水產品養殖造成的環境問題以及土壤問題等環境問題缺乏處罰依據,部分重要環境領域的立法還處于空白狀態,并且農民基本沒有參與我國現實立法的可能,很難在法律層面有效落實農民對于農村環境污染的呼聲。
我國的環境污染治理重點集中在城市,城市處于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考慮地位,很少甚至沒有考慮農村的環境治理。在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上,事權與財權相分離,沒有充足的資金及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農村自身對環保工作的有序進行缺乏相應的指導,導致難以高效開展農村環保工作。目前,我國農村普遍實施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缺乏現代化的大農場及社區組織,環境污染的治理主體在規模上、組織能力、經濟實力等方面都乏善可陳。
目前,我國正在不斷地轉變農村的經濟發展模式,但受傳統粗放經營模式的影響,以及現代科學技術普及水平偏低的限制,農村的經濟發展還離不開大量資源的消耗。從目前的農村環境來看,大多數農民環保意識淡薄,注重追求經濟收入,沒有深刻認識到垃圾的有害性、畜禽養殖污染、地膜秸稈污染以及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危害,為了眼前經濟利益,過度使用農業化肥,濫伐林木,同時也沒有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環境的污染問題。再加上地方政府的一些干部過分追求GDP,大力發展技術水平低、設備簡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甚至會嚴重污染環境的鄉鎮企業,以犧牲環境來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的發展,不重視農村環保問題,很少綜合考慮建設垃圾收集、垃圾中轉站等環境基礎設施,嚴重背離了經濟發展規律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首先,當地政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發展狀況,結合國家環保局修訂的農村環保建設要求,組織有關人員深入調查研究市場,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環境評價標準體系,使農村的環保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建立完善的環保制度,明確環保部門的監督管理責任,在職責上形成以環保部發揮主導作用,其他部門協調配合的管理體系,改善農村環保管理部門冗雜、具體責任不明、相互推諉的現狀。將農村環保問題納入考核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業績范圍中,從根本上提高領導干部對環保問題重要性的認識;國家應加快制定關于農村環境以及資源的保護法,在此基礎上各地根據各地的情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地方性法規,逐步形成從國家到地方的關于環境保護的完善的法律體系。同時加大對環境污染行為的懲罰力度,從根本上杜絕違法行為的發生,依法進行農村環保工作。
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立體農業等模式,構建以地力培養為依托、種養結合的動態平衡、物質有效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建設循環種養、多業套種的高效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利用農藥和化肥增效減量,沼氣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開展秸稈還田、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節水灌溉等循環經濟項目。同時,實施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與規模化經營,轉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切實解決當前農民獨戶經營的高消耗和低效率困境。
通過國家政策扶持以及市場調節,采用BT、BOT 等多種模式鼓勵社會組織或企業的資金投入,加快建設農村污水、垃圾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同時采用因地制宜、實用性較高的農村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方式,要符合當地的經濟發展需求及目標。例如污水的處理,可以采用沼氣凈化池、人工濕地等方法;生活垃圾的處理采用衛生填埋堆肥或納入城鎮垃圾收集體系等方法。國家層面的扶持應制定優惠政策,如農村無償劃撥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要的土地;從供電方面支持污水處理廠;大力幫助廢物的可循環利用項目等,進而切實提高農村環保工作水平。
總之,由于政策、體制、農村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環保意識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導致當下農村環境問題較為突出,為了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及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必須加大整改力度,建立環境評價標準體系,完善環保工作制度,調整與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科學規劃環境整治工程,提高環保意識,促進環保工作效率和質量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