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索鎮第一中學 高玉梅
問題是初中數學課堂中師生互動的主要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應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啟動學生的探究欲,誘導學生掌握更多高效的數學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設計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時,對數學問題內容選擇、問題投放時機、導學活動載體等展開創意設計,使問題導學教學模式能夠切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從而推動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數學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
數學問題內容設置是否科學合理,是決定問題導學教學效果高低的前提條件。教師關注導學問題的知識覆蓋面、解答難度、方法運用等多維度要素,保證數學問題的科學性、啟發性,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要以數學教材作為問題設計的主要抓手,深潛于教材當中,分析每個課時的重點、難點,以及數學知識背后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等信息,緊抓教學主線設計問題導學活動,用難度適中且兼顧引導性和挑戰性的問題內容,讓學生不斷在課堂學習中“跳一跳”去“摘桃子”,進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科的學習力。
教師創新問題設計切點,要分析學生的學情,充分掌握學生在知識基礎、認知能力、接受水平等方面表現出的共性特點,設置切合班級學生心理認知能力的問題素材。例如,學習了魯教版七年級上冊“實數”概念知識后,學生已經掌握了多種數的概念知識內容。教師緊抓數學新舊知識的關聯性,從相似數學概念的準確辨析切入數學問題設計,啟發學生回顧思考:整數、正數、負數、小數、分數、有理數、無理數、實數等數的概念分別如何表述?你能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正確表示它們的數學關系嗎?引導學生通過對這些數的概念的回顧總結,完成數學概念知識的系統梳理,增強學生數學知識體系建構的完整性。
與學生已有認知經驗相契合的數學問題設計,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增強學習參與意識。教師利用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學習的各類數的概念知識內容設計數學問題,總領學生數學概念知識的系統回顧,在激活學生數學已有認知經驗,啟動學生問題探究意識的同時,也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感知思維導圖在梳理數學概念從屬關系、建構數學知識體系網絡中的應用價值,豐富了學生數學學習思維方式。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應用場景較為寬泛,是數學課堂常見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從問題導學教學模式視角切入,將教學情境和導學問題有機融合到一起,能夠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數學問題學習氛圍,增強學生數學問題探究體驗,誘導學生建立更多主動思維下的數學問題學習成果。教師要依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思維習慣等,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利用好問題情境可以創造更加真實、直觀的學習場景的教學優勢,積極對接更多數學實際問題教學素材,豐富學生數學問題學習感性認知素材,鍛煉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探索勾股定理”小節教學中,“勾股定理”對大部分初中生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數學定理,學生出現畏難心理在所難免。教師有意識地對接生活場景創設問題導學情境,向學生提供邊長分別為“3、4、5”“6、8、10”“7、24、25”的涂色直角三角形卡片,模擬出三角形花圃的生活場景,組織學生分別測量這些三角形的直角邊和斜邊的長度,嘗試總結它們之間存在的一般性數學規律。在問題驅動下,學生進行了多次數學嘗試,在不斷試錯、糾錯過程中,總結出“兩直角邊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的數學規律。
“勾股定理”的知識抽象性較強,教師采取創設問題導學情境的教學手段,把勾股定理探索學習融入直角三角形花圃的長度關系分析中,既能快速拉近數學新知與學生的距離,簡化“勾股定理”的認知理解難度,又能讓學生初步感知“勾股數”的數學特點,為之后的課時教學奠定知識基礎。
加強數學課堂的教學指導,是實現以問導學、以問促學,增強問題導學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步驟。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指導策略,借助數學問題引領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反思質疑、探究討論等學習活動,歷練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拓展學生問題探究學習思維深度及廣度。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把引導式教學作為主要教學方式,把握好學生數學學習的認知起點,在學生現有認知基礎上,設置啟發性較強的數學問題鏈、問題組,引導學生在逐個剖析這些層次化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深入探索數學問題的本質內涵,增強學生數學應用思維的靈活性。
教師要做好數學課堂留白設計,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個性化學習成果和學習疑問,并反饋這些動態學習信息,作為問題導學教學的契機,組織學生展開多維度的問題探究活動。學習“平行四邊形的判別”相關知識時,教師設置數學問題,讓學生自主展開“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方法”的學習,但從學生課堂反饋結果來看,很多學生總結的判別方法并不全面,也有學生提出了一些錯誤的判別方法。教師匯總學習成果,分門別類投放啟思問題,讓學生逐一思考“兩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一定是平行四邊形嗎”“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一定是平行四邊形嗎”等多組問題,引導學生準確歸納平行四邊形的五種判別方法。
教師關注學生數學課堂學習的動態反饋,圍繞學生問題學習中出現的理解片面、認識偏差等問題,展開針對性的課堂指導教學,用分層次、多維度的驅動問題投放方式,讓學生逐一展開各種平行四邊形判別方法的深度思考,有效彌補學生自主學習中認知思維的局限性,幫助學生改變固有認知的錯誤理解,增強學生數學知識建構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關注數學問題延伸訓練,是推動學生問題探究內化,提高學生數學問題學習品質的有效路徑。教師創新數學問題延伸訓練設計,避免“題海戰術”等過于強調訓練數量的低效訓練模式,依托更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拓展性數學問題,專項訓練學生某一種數學解題技能,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理解和靈活運用。數學課堂教學強調動態性,學生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思維更為活躍,得到的學習成果必然也是個性化、多元化的,教師要善于對學生課堂學習的細節表現進行歸因分析,及時掌握學生學情變化,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布設延伸訓練內容。
問題導學教學模式下的延伸訓練活動,一般設置在課堂最后的總結環節。教師關注學生數學知識鞏固和數學模型建構,借助應用性較強的數學問題,提高學生數學解題的變通能力。魯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生活中的軸對稱”章節教學中,教材分別在“利用軸對稱設計圖案”“鑲邊與剪紙”兩個小節,設置了運用軸對稱圖形知識進行實踐操作的學習內容。教師教學這兩個小節知識時,可設計投放開放性較強的延伸訓練活動,利用多媒體課件,投放多組生活中運用軸對稱圖形特點的物品圖片,啟發學生結合這些圖片觀察得到的啟發,按照自己的喜好,自主完成圖案設計、剪紙活動,充分尊重學生拓展訓練學習的自主性。
從“生活中的軸對稱”章節標題就不難看出,該章節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有著緊密聯系。而且“利用軸對稱設計圖案”“鑲邊與剪紙”兩個強調動手操作的小節內容設計,也給教師展開生活化拓展訓練提供了廣闊的教學操作空間。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數學訓練資源,通過生活素材的有效對接和直觀展示,給學生數學操作學習帶來更多直接刺激,啟發學生發散數學學習思維,得到更多個性化學習成果,推動學生數學能力的個性化發展。
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是初中數學課堂常用且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在改善學生數學學習方式、歷練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提升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等方面具有諸多優勢。教師要具備創新教學意識,適應班級學生實際學情和成長需要,靈活調整問題導學教學模式設計,通過創新問題切點,啟動學生問題探究意識;創新情境創設,增強學生問題探究體驗;創新課堂指導,拓展學生問題探究思維;創新延伸訓練,推動學生問題探究內化,以更具項目化的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布設,打造高效化、智慧化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