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派
(北京紫英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北京 100027)
從世界范圍來看,私募股權基金有著多種多樣的組織形式,不同的組織形式影響著相對應的企業的管理模式、決策方式以及組織架構模式等。私募股權基金發展至今,出現了三種最常見、占比較大的類型,在具體實踐中以及學理上將其概括為公司型、契約型及有限合伙型[1]。
公司型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最早出現于英國,而后在美國得到發展。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分離、更能適應市場經濟下資源配置的要求以及交易效率得到提高等特點,使得這種組織形式得到廣泛運用,發展至今,相關制度的運用已經較為成熟。公司型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實際上是以公司為外殼進行運作的,在具體形式上可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兩種。投資人以股東身份進行直接出資,出資之后根據其出資的份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然后由基金管理人按照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運作模式進行投資管理,在實踐中基金管理人也可作為股東[2]。在管理上,其運營方式根據管理團隊組建模式的不同可分為自行管理和委托管理兩種方式。在我國的具體實踐中,因公司型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采用的是公司的管理模式,所以其運作受我國《公司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調整,使得該種組織形式有著穩定性較強、風險較小、股權轉讓及人員變動對組織形式影響較小、組織架構較為完備、能有效保護投資者利益等優點。但這種組織形式在具體實踐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股東仍能以股東大會左右基金管理人的投資決策、運營管理受法律約束較多而缺乏靈活性、雙重納稅使基金運營成本增加縮減投資人利益等。
契約型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又稱信托型私募基金股權,此種組織形式主要基于投資人作為委托一方和信托公司作為受托人一方簽訂的信托契約而產生。委托人作為投資者將資金交給信托公司后,信托公司作為受托人設立信托基金進行投資管理[3]。在整個運行過程中,除涉及上述契約雙方外,根據實際運作情況的不同還會涉及基金托管人及基金管理人,各個主體通過相應的合同明確彼此的權利義務關系。契約型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中信托基金并不擁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因此能有效避免雙重納稅的情況,同時其無須專門的實體組織,人員投入較少,大大降低了其稅收成本、交易成本、運營成本。這些特點使得該組織形式以信托契約為基礎,具有投資管理和運行上都較為靈活,信托財產較為獨立,且能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等優點。但在實踐中也存在IPO(首次公開募股)退出障礙、二級市場流通性差、面臨道德風險等缺點。
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都是投資者較為青睞的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也是三種組織形式中使用最多的。該種組織形式以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之間訂立的協議為基礎,明確兩者的權利義務關系進行運作。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前者并不參與基金的投資管理,僅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基金債務承擔有限責任;而后者擔任重要角色,作為基金管理人,其需以全部資產對基金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這種獨特的運作管理方式使得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同時在其內部的管理運營中形成了良好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在融資結構、組織架構、分配機制具有靈活性的同時,也使得該組織形式整體上具有穩定性。這些優勢與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較為契合,使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在私募股權基金行業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但在長期的運行中也可能出現投資者權利弱化、有限合伙人未及時繳付資金而出現運營困難、意思自治程度較高增加管理難度等風險。
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存在的法律問題不可一概而論,不同組織形式面對的法律問題是具有差異的,應對其進行類型化分類后對每一類型組織形式的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在發現每種類型化獨有的法律問題之外,還應嘗試歸納出共通性的法律問題。所以,在進行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存在的法律問題分析時,應在充分了解公司型、契約型、有限合伙型三種組織形式的基礎上,進行每種類型所存在的法律問題的分析。
第一,公司型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因其以公司的形式進行運作,所以受公司制度的相關法律規范和制度規制。同時,公司較之于私募股權基金制度的發展較早,在相關法律規范和制度上都較為完備。公司型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可能出現的法律問題在完備的法律規范和制度的調整下,發生概率相對來說大大降低。其最可能發生的法律問題就是基于雙重納稅壓力而衍生的偷稅、漏稅等問題。這也是基于其組織形式特點而發生的,其他法律問題則與公司正常運營所發生的法律問題相通。
第二,以我國為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相比于公司型組織形式,《信托法》《證券法》《基金法》《私募監管辦法》等法律規范中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對契約型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進行約束和監管,因此此種組織形式對于參與者的權益缺乏法律保障。同時,在該種組織形式運行過程中,投資基金會還面對工商登記困難、稅收政策模糊的法律風險。
第三,因為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為主流組織形式,所以在長期的實踐中相對應的法律問題也較多。此種組織形式的基金雖然能很好地發揮其有限合伙人與普通合伙人相組合的優勢,但該組織形式較為靈活,涉及的法律主體較多,所以在運作管理體系上也存在諸多法律風險。比如合伙人激勵分配設置不合理可能導致私募股權基金跑路的違法行為、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以及承諾保本保收益等違規募集行為等。
因各自本身的特點,上述三種類型化組織形式在法律問題上也呈現出獨特性。對三種組織形式的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背后存在具有共通性的法律問題。比如非法集資、挪用資金財產等損壞基金財產和投資者利益,未對私募基金進行風險評級、承諾保本保收益等違規募集,未按規定備案、登記備案信息更新不及時不準確等法律問題。對這些實際的法律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可以找出更深層次的共通性問題,可將其歸結為尚未構建并完善相關的理論體系、缺乏較為統一完善的法律規范體系、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三個方面。
針對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存在的法律問題,應先解決深層次的共通性問題,再以此為基礎解決具體的類型化組織形式存在的法律問題。首先,針對尚未構建并完善相關理論體系的問題,應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結合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發展的時代特征,借鑒國外優秀的研究理論成果,構建并完善本國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相關理論體系,為具體實踐提供理論基礎及理論指導。其次,應完善并統一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相關的法律規范體系,比如制定私募基金法進行法律的統一適用,從立法角度出發完善相應的法律規范體系,借鑒國外優秀的立法經驗和立法技術。最后,有效的監管措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有效的監管措施不僅要存在于私募股權基金的內部監管,比如設立相應的內部監督機構、制定并完善相應的公司章程等,而且要存在于外部監管,比如完善監管相應的法律規范體系、完善私募股權基金的行業規范、完善登記備案及信息披露等相關監管制度。
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所涉及的法律問題是私募股權基金發展中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這些法律問題的解決需在充分了解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的基礎上進行。本文指出每個類型化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基于自身特點產生的問題,并找出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尚未構建并完善相關的理論體系、缺乏較為統一完善的法律規范體系、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三個方面深層次的共通性問題,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借鑒國外優秀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探索從深層次溝通問題到類型化組織形式法律問題的解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