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誠知
(東至縣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247200,安徽東至)
水稻機械化生產,是將機械化技術應用在水稻的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等各個生產環節中,充分實現機械技術與農業技術的有效結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及生產效益。隨著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的不斷推廣,其生產過程中的多個瓶頸已經得到了有效的突破,在未來農業發展中需要進一步強化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的應用,拓寬其應用面,提升應用效果。
雖然很多農業地區已經實現了整地、植保、育秧、插秧及烘干等環節的機械化作業,但是與全程機械化作業的標準和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機械田間作業水平較低。部分地區水稻全程機械化項目的實施,促進了周邊區域水稻生產標準化水平的提高,對整體作業規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據區域發展要求,探索各具特色的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反復對比實驗表明,水稻耕地、植保、烘干、收獲、秸稈處理等各項機械化技術的實施有效實現了各類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換,充分體現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助于進一步促進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體系的構建。
2.1.1 秧田準備
水稻秧田選擇時需要做好秧田的處理,保證排灌渠道明晰,排灌分開,以便于后期排水灌水的正常操作。需要按照秧大田1∶100 的比例留足秧田,冬季前期以及春季后期需要進行秧田的機械翻耕,播種前3~4 d 需要進行秧田耙平,開溝作畦,畦面的寬度須達到1.4 m,溝寬須達到0.3 m,溝深須達到0.2 m,在秧田四周進行開溝之后進行排水晾畦,確保秧田畦面沉實不陷腳,畦面實平光直即可[1]。
2.1.2 床土及其他材料
水稻秧田在播種前3~4 d 需要進行河泥填充,以篩好的河泥為主,需使用無紡布、塑料薄膜進行床土保護,并準備好竹竿、稻草等輔助材料準備育秧。
2.1.3 精量播種
首先,水稻播種時期的合理選擇非常重要,機械插秧的秧齡彈性較小,需要根據茬口要求按照15~20 d進行播種期的推算,“寧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一般會選擇在5 月底進行播種,6 月中旬則可進行機械插秧,可分批播種,以保障其秧齡適宜可進行機械插秧。其次,需要做好種子處理,每667 m2地的種子使用量一般在3.5 kg 左右,種子在播種之前需要使用吡蟲啉300 g 溶液兌入150 kg 水后進行種子消毒,以提升對種子內各類病菌的殺除效果,浸種完成之后需要進行脫水晾曬,之后便可直接播種。第三,需要進行軟塑盤的鋪放,在秧板一邊拉一條直線,將軟塑盤平整鋪在秧田表面,盤底需要緊貼秧板,之后倒入河泥并使用木板刮平[2]。第四,落谷播種,每25 盤播入4.5 kg 濕谷,落谷之后需要及時進行塌谷,秧盤內泥土晾干時需使用無紡布配合地膜進行雙重覆蓋,并且沿著秧苗板每間隔0.3~0.5 m 放置一根蘆葦對無紡布進行覆蓋,覆蓋無紡布之后再進行地膜覆蓋,地膜四周需要壓平封嚴,封膜之后可另加蓋一層薄稻草,起到保溫保濕效果[3]。
2.2.1 精細整地
機械水稻大田整地時需要通過機械設備的實施,實現田地的平整處理。機插移栽秧苗由于水稻秧苗比較小,秧齡比較短,因此對大田平整度要求比較高,需要保證大田表面的平整,整地完成之后需要進行1~2 d 的沉實處理,保證機插無壅泥,確保機插質量,避免機插之后出現秧苗倒伏等情況。
2.2.2 精細栽插
栽插期的選擇非常重要,需避免出現秧苗超齡情況,且需要在6 月底之前完成。先確定精細栽插時水層的標準,需要以薄水層為主,以此來保證機械插秧的效果。栽插密度一般為每667 m2地1.7 萬穴,每株之間的距離一般在12~13 cm 之間,需要保證其機插漏插率低于3%,秧苗機插深度需調整至2.6 cm。既要保證機插質量,還需要做到無漂秧、深秧等情況。在機械栽插完成之后,需要及時對秧苗進行檢查,如有漏插需要通過人工方式進行補苗,保證其插苗率。
2.2.3 肥料運籌
關于水稻肥料,需要根據水稻的不同生長時期進行施肥,施基肥是在水稻栽插前,由于機插的秧苗大多比較小,前期對肥料的需求量并不高,故可適當降低基肥施肥量,每667 m2地可施15 kg 氮肥、10 kg 磷肥、15 kg 鉀肥,可在耙地前期進行施肥,同時配合整地以實現土肥充分融合。機插水稻分蘗時期與人工插秧也存在一定的差別,由于機插栽秧時并未帶分蘗,因此在栽植之后10 d 左右開始出現秧苗分蘗,大田的分蘗時期相對較長,可進行兩次追肥,第1 次是秧苗栽插后生長至7 片葉片時,每667 m2可以施入10 kg 尿素,第2次為秧苗栽插后生長至8 片葉片時可以再次進行追肥,每667 m2地主要施12.5 kg 尿素。
綜上可知,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機械化技術的應用也取得顯著效果,為了保證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業產業的進一步壯大,需要加強對各類機械化技術的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