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
(三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9)
前言:網絡強國戰略的提出,直接目標是提升中國綜合國際競爭力,引領國際網絡化的發展。而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化對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不僅能讓他們科學地甄別網絡當中的錯誤信息和非主流信息,同時也能幫助大學生進一步了解網絡強國戰略的基本內涵,在強化個人素質的情況下堅定政治立場和人生理想,進而為推動網絡強國戰略的進一步部署提供可靠的人才儲備。
2018 年4 月,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首次深入闡述了網絡強國戰略思想部署。具體包括三個重要方面,即網絡信息安全、信息通信業新的發展以及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其中網絡信息安全關系到每一名公眾的權利和義務,在堅持正確用網的基礎上,能夠對威脅網絡安全的內容進行舉報和剔除,從而建設更為和諧且安全的用網環境[1]。
之所以提出網絡強國戰略,直接影響到中國綜合國際競爭實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網絡化和信息化是各國發展的主要方向,能夠引領各國經濟實現工業化的再聯動,進而推動國家整體綜合實力的升級。尤其是在中國經濟技術轉型發展的黃金時期,加快實施網絡強國戰略,一方面能夠使一系列惠民政策、改革政策以及結構調整政策得到進一步的貫徹落實;另一方面也能助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為經濟發展和技術升級提供強大的后備支持[2]。
首先,網絡強國戰略是高校開展網絡安全教育的基礎。高校開展網絡安全教育,需要依托互聯網的發展優勢來落實網絡強國戰略,一方面能夠進一步激發有關學校的互聯網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二者的和諧統一。
其次,網絡強國戰略的實施,是高校開展網絡安全教育的關鍵保障。網絡強國戰略的實施,高等教育通過合理配置教學資源,以及快速實現網絡安全建設等,能夠為高效的發展提供附屬能力,進而升級教育產品質量和高校網絡安全服務水準。
最后,高校開展網絡安全教育,能夠落實網絡強國戰略的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的實施的靈魂在于創新,高校依托新技術,對學生的用網安全和信息安全進行部署和完善,能夠使學生們抵御誘惑和不良信息,對于我國實施網絡強國戰略以及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來講具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轉型發展的黃金時期,依托網絡強國戰略的激勵,高校實施網絡安全教育的時候,可以使新一代年輕人將學習要點傾注到技術創新思想創新之上,對于貫徹落實網絡強國戰略來講,具有深刻的影響。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高階精神的高級專業人才,以便于推動社會科學技術、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在高校當中開展網絡安全教育,本身能夠對學生們的價值觀念產生重要的引導,使其在有效甄別正確信息、錯誤信息以及非主流信息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強化個人人格的建設。即除了強化當代大學生專業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之外,進一步提升其心理素質、法律素質以及文化素質等。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校園開始普及互聯網,大學生在面對多種信息沖擊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和誘惑,出現價值觀的偏差,甚至對一些媚俗、庸俗的內容產生興趣,引發一系列重要的信息泄露或其他安全事故。基于此,在高校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可以讓學生們接收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健康化,杜絕一些低俗內容充斥大學生的視野,使他們能夠利用計算機和科技形成有效的信息對接,使網絡能夠參與到學術研究和科學實驗當中,體現出當代大學生積極進取、思想健康的一面,這對于幫助當代大學生抵御不良誘惑、促進其健康成長來講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也能夠為師生提供更加和諧、安全且有效的校園文化氛圍[3]。
雖然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我國的互聯網技術發展相對均衡,但是縱觀全世界,互聯網的發展本身存在不平衡的特點。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在互聯網發展的過程中進行著文化的入侵,輸送他們的價值觀念和主流文化。面對這種文化入侵,部分大學生很難抵御誘惑,便開始滋生享樂主義、消極主義等思想趨勢。甚至一些身處于和平環境的大學生,對敵對勢力的破壞活動放松警惕,缺乏安全意識。基于此,在高校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可以引導當代大學生正確的輿論走向,讓他們能夠在有效強化國家安全意識的情況下,將更多的精力投送于學習和為經濟社會做貢獻等方面,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起國家安全觀,使其用網的實踐中,可以保護自己的信息不被泄露并捍衛國家的主權,從而為建設網絡強國提供可靠的基礎。
網絡強國戰略下,高校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對教育的隊伍以及教育制度的設計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需要開展教學工作的隊伍,能夠依照中國國情,在國家建設和發展的實踐中,選擇與網絡強國戰略相結合的內容,無論是開展網絡安全教育,還是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都需要以國家大局為重,這不僅是遵從黨的領導的關鍵舉措,同時也是引領當代大學生堅持正確思想傾向和政治傾向的重要方針。但是當前部分高校雖然已經認識到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對整個國家乃至大學生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但是在開設網絡安全教育的時候,并沒有強化教育團隊,尤其是制度設計也存在不合理的問題,不是讓學生們過多地接受理論知識灌輸,就是刻意監管學生的用網情況,這種相對片面的制度設計,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們主動學習網絡強國戰略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可持續地開展網絡安全教育。
在網絡強國戰略背景下高校開展網絡安全教育也面臨一些新的部署和新的情況。首先,學生們的價值觀領域發生了相對重要的變化,尤其是當下大學生大多是00 后出生,面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強,而且充滿好奇心,一旦在網絡環境中受到錯誤的輿論引導,不僅會影響學生們的判斷和選擇,甚至還會對其身心的健康成長造成影響。例如市場經濟改革一方面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但是也滋生了大量的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價值取向。一旦這些取向內容發揮輿論引導作用,讓大學生們大面積接收,會很容易滋生其錯誤的引導,需要加以重視和完善,從而為學生們營造一個相對寬松以及和諧的用網環境和學習環境[4]。
近幾年來,在新媒體行業不斷發展和創新的實踐中,微文化發展迅捷,大學生在用網的時候,無論是信息選擇還是信息獲取,都呈現出多樣化和豐富化的趨勢。因此,在網絡強國戰略的影響下,想要對學生開展有效的網絡安全教育實踐,不能將簡單和單一的傳統教育形式直接一字不漏地上傳到互聯網中,這樣學生很難認可和接受。要求網絡安全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尋找到符合學生們身心發展、心理訴求以及生活方式的教育方式。比如在宣傳思政教育積極性的情況下,為學生們打造多媒體時尚的視聽媒介和信息傳輸平臺,讓學生們能夠主動地融入到網絡強國戰略的實施計劃當中,為網絡安全教育提供更多元化的渠道和載體。
高校在開展網絡安全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心智發展需求,單純依靠沉重的理論講解,很難激發學生強化用網安全的意識。因此,高校可以利用普及教育,讓學生們一方面對網絡強國戰略有深刻的了解,將用網安全上升到國家建設的角度,使學生們能夠主動承擔捍衛國家主權以及推動現代化建設的責任。與此同時,高校的輔導員以及德育思政教師也應該為學生們創設良好的網絡安全教育環境,依托學校的展覽墻、校園廣播等載體和形式,為學生們普及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甄別各種各樣的不良信息,如詐騙信息、威脅國家主權的信息以及各類具有誤導性的不實信息等,讓學生們可以在有效甄別的情況下隨手舉報,為自己創設一個安全、舒適的用網環境,從而提高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成效[5]。
高校開設網絡安全教育關系到網絡強國戰略的部署和實施。因此學校輔導員以及各專業教師在開展相關教育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們加深印象,并對一系列信息實施有效的甄別,可以依托案例的形式,讓學生們提高警惕,對一些常見的犯案手法、言論和誤導信息有透徹的了解。例如每年在大學生群體當中都會發生裸貸或網絡詐欺等案件,教師就可以將這些新聞事件及時地傳送到公共平臺之上,讓學生們隨時瀏覽并警惕。與此同時,學校在官網或相應的社交平臺之上也可以張貼警報電話和在線聯絡服務,學生們一旦遇到威脅國家主權的言論或一些具有煽動性的信息內容要隨手舉報。
作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網絡安全道德教育至關重要。因為不同出身背景以及價值觀念有差異的學生本身道德感就參差不齊,因此,加強網絡安全道德教育,可以讓學生們有效規范網絡言論和舉止。例如學校通過建設網絡監督系統,隨時勘察學生們在上網過程中是否會瀏覽惡俗網站和不健康的視頻,甚至在網上發表煽動性強或不健康的言論等。通過短信提醒或電話對接讓學生們能夠進一步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強化用網安全,杜絕成為發布不良信息以及引導錯誤輿論的人,以此來使學生們的道德感能夠進一步加強[6]。
網絡強國戰略下,高校開設網絡安全教育,本身是強化當代大學生個人發展的內在需求,以及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總體需要,同時也是維護國家網絡安全的關鍵內涵。基于此在實踐中,要求高校可以利用普及教育,強化大學生的安全防控意識,并依托案例引導,使學生能夠提高用網警惕。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布局監控系統,通過合理的監督,實施對學生的網絡安全道德教育,在提高高校網絡安全教育成效的同時,為網絡強國戰略的安全部署和有效落實提供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