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輝
(菏澤市廣播電話臺,山東 菏澤 274000)
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融媒體技術的革新和發展,實現了傳播方式的蛻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不斷融合,優化了媒體的生態環境,促進了傳播媒介的多樣性。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在對信息進行收集、整合、傳播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身核心能力和素養,用更專業的態度和技能,迎接挑戰。
傳統的媒體指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常用的傳播手段,主要有報刊、廣播等。傳統的傳播媒體很容易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播形式也較為單一,因此,在傳統媒體時代背景下,對新聞記者核心能力的要求單一,很多情況下,只需要具備基本的采訪能力、新聞價值判斷能力即可。因此,人們對新聞記者的評價要求也較為原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只要新聞工作者具備專業的職業素養,熱愛新聞工作,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1]。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新聞的傳播途徑也逐漸增多,不再僅僅局限在文字和圖像上,聲音、影像傳播以及網絡信息等通訊手段逐漸成為了一種新的載體,并被人們看作是傳統媒體的延伸。和傳統的媒介想同,新興媒體在發展的過程中,并不具備融合性。這種傳播方式具有多元化、及時性的優點,能迅速整合信息資源。因此,相關學者認為,傳統媒介給新興媒體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素材,而新興媒體則是傳統媒體的延伸和發展。在新興媒體時代背景下,只有將兩者相互結合,才能促進整個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基于此,在這一階段,新聞記者應不斷強化自己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養,不斷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媒體傳播方式,強化互聯網思維,拓展創造性思維,才能確保新聞工作敏感性和實效性。
隨著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正式進入媒體融合時代,融媒體打破傳統媒介和新媒體之間的界線,實現了二者之間的深度融合,推動了媒體行業的深度發展和改革。媒體之間的相互融合改變了新聞傳播格局,轉變傳統媒介之間的割裂局面,同時讓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輿論引導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這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不同媒介之間的深度融合過程中,新聞記者的思想和專業素養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變和提高[2]。比如: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完成一項新聞報道時,新聞工作者必須通過專業核心技能和素養應對媒體傳播途徑的轉變。基于這一要求,新聞記者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采寫能力、編排能力、攝影能力以及視頻剪輯能力,盡快完成向全能型記者的身份轉變,以適應融媒時代需求。
不管在任何時候,對新聞事件的敏銳度和新聞點的捕捉能力都是一名新聞記者必備的能力。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人人都是新聞的參與者和傳播者,面對復雜多樣的信息源,更需要新聞記者能迅速捕捉到新聞事件中的關鍵點和熱點,同時還要擁有專業的鑒別能力,確保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打造專業的新聞捕捉能力和鑒別能力,一個關鍵因素是要擁有良好社會責任感。這也就要求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堅守職業道德,從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發,不斷提高信息鑒別能力,如實、高效對新聞點進行挖掘并完成報道。
隨著媒體之間的不斷融合,新聞傳播的載體不再是傳統的的報紙、廣播等,還有網絡、自媒體、新聞客戶端等新的載體,這也就要求新聞記者應當具備資源整合的能力。在挖掘到新聞點之后,需要考慮到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根據多元化用戶的需求對信息進行高效整合。在這一基礎上,對新聞事件進行多渠道報道,比如,喜歡看報紙的用戶往往會對記者的文筆有一定的要求;互聯網用戶會更加重視視覺上的享受,追求有視頻或者音頻等;手機端用戶則更重視報道的敘事性和簡潔性,更傾向于圖片新聞報道。因此,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不僅要提升對不同載體信息的整合能力,還需要掌握不同的新聞撰寫和編輯能力,這也是當前對新聞記者核心能力提出的重要要求。
除了需要專業的基本功和優秀的新聞素養之外,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還需要擁有良好的采編能力和創新能力。隨著多種新媒體載體的興起,新聞報道呈現出了信息源多樣化、傳播載體多元化以及傳播內容同質化等問題。面對這些現實情況,新聞記者要依托良好的采編能力和創新思維,在對同一新聞的報道中另辟蹊徑,利用獨到的角度,避免傳播內容同質化問題的出現,提高行業間的競爭力。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媒體的傳播速度以及有效性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新聞記者既是內容的生產者也充當了平臺運營者的角色。因此,要想在融媒體時代做好新聞工作,從業人員就必須加強學習,根據用戶的多元化需求,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在將新聞專業和大數據相結合的過程中,新聞記者要不斷優化數據的設計流程;通過和用戶之間的溝通交流,獲取更多的新聞點;同時還要做好及時的反饋和意見收集工作,從而明確用戶的新聞需求,促進自我成長[3]。
不同媒介載體的相互融合,不僅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媒體格局還構建了一個新的輿論生態環境。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信息就成為了新聞行業中最為寶貴的競爭資源。隨著自媒體的野蠻式生長,大量的網民記者隨之出現,當前,幾乎人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這就導致專業的新聞從業者職業定位發生了改變。當前,他們的任務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方式的新聞采寫,如何對碎片化的信息鑒別、整合、利用,成為了他們的主要任務,也漸漸成為了職業新聞記者新的核心素養。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必須自我突破,打破傳統思維的局限性,對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從傳統模式中的信息生產者變成信息的分析者、推送者和服務者。要樹立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更好地去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和習慣。在熱點新聞策劃、新聞事件報道等方向充分考慮受眾群體的偏好,發揮好新聞的整合以及加工優勢,為受眾群體提供多樣化、時效性的信息,滿足受眾群體更多的需求。
新聞的傳播是一項規范性、程序化的專業活動,需要做到真實、有效,對新聞記者有著很高的要求。融媒體時代背景下,要想提高新聞的質量和效率,從業人員必須要在信息的抓取、篩選、整合、存儲、反饋等方面狠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傳媒行業的發展水平。因此,新聞記者結合自身發展,重新定位,制定符合融媒體發展趨勢的職業規劃,要不斷提高文化功底和對信息的鑒別能力,在深化傳統報道能力的基礎上,對新聞報道方向精準把握,不斷拓寬新聞的深度和廣度。還要不斷提升與融媒相關技術的能力,如:計算機、數字化技術等,能熟練掌握各種新興交互手段,并利用多種媒介完成新聞事件的報道和信息推送。此外,還要不斷改進傳統的單向傳播模式,利用互聯網、客戶端等智能化手段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交流,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媒體權威,提高新聞的競爭能力。
在媒體不斷融合的情況下,行業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自媒體領域更是涌現出很多非專業的媒體人,這對專業的新聞記者形成了一種巨大的沖擊,但是,不管行業如何發展,新興的自媒體人都不具有正統的權威性,甚至在傳播內容的真實性上都有待考證,這正是他們存在的不足之處。融媒體時代是一個流量的時代,為了登上熱搜,一些不良自媒體人會出現惡意的炒作、跟風、甚至弄虛作假,嚴重干擾了輿論環境。因此,對于新聞記者來說,一定要堅守初心和職業道德,一切以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根本,才能更好地開展新聞報道工作。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時刻心系群眾,關注弱勢群體,對社會輿論進行正確引導和把控,弘揚正能量和傳遞好聲音。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決維護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和時效性,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職業習慣,全心全意為人民辦實事,彰顯一名新聞工作者的社會擔當。
在融媒體時代,由于監督力度不均衡、監管存在漏洞,再加上商業利益的刺激和趨勢,一些不良新聞記者和自媒體人會將職業道德、責任意識拋到腦后,因此就導致了冒牌記者、假新聞的偶有發生,近年來,有償新聞、新聞敲詐等惡性事件也時常被曝光在網絡及報端。鑒于此,有關部門應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規范對新聞行業的社會監督權力,積極營造一個清潔、明亮的媒體環境。新聞單位也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自查自糾,完善內部的監管機制,提高新聞記者的法律意識和自覺性,加大普法宣導力度,不斷加強對新聞記者的內部監督和管理,從而讓他們的責任意識和道德修養都能得到不斷提高。
從現實意義上分析,在當前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下,不管是傳統的新聞記者還是新媒體從業人員,都必須要不斷加強自我修養的提高,不斷強化自身素質,以便能更好地應對新聞傳播工作的需要。融媒體時代,對于新聞記者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新聞記者要明確自己應該具備的能力,要不斷培養和鍛煉新聞采寫能力,數據分析能力以及新聞點的鑒別能力等,這樣才能做好新時代的新聞傳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