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國
(中共全椒縣委黨校,安徽 滁州 239500)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形成拒腐防變教育長效機制、反腐倡廉制度體系、權力運行監控機制。”可見,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反腐倡廉的基礎性工作,更加突出其地位的重要。2010 年3 月,中央紀委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表述得更加清晰和科學,對廉政文化建設的總體部署更加合理。廉政文化建設,既是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操作性很強的實際工作,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就廉政文化建設的基本內涵、廉政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原因分析,以及廉政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問題進行了一些粗淺的思考,敬請方家批評。
要界定廉政文化建設的概念與內涵,首先要界定廉政、文化和廉政文化的概念與內涵。
什么是廉政?在中國古代,“廉”是指人對待財利的一種正確態度。古人云:“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為廉矣”(《呂氏春秋·忠廉》)。廉的基本要求是不取不義之財,不貪不義之利,這是先進的義利觀。關于“政”,《論語·顏淵》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里的“正”,既有公正之意,又有正派之意。就是說,政治的根本要義就是公正無私、光明磊落。如果執政者帶頭做到公正無私,那么下面的官員就不敢以權謀私了。概言之,“廉政”就是“廉正”,就是指廉潔的政治生活,是廉潔的政府和廉潔的社會、廉潔的個人和廉潔的群體以及以廉潔為導向的觀念、制度和行為方式的有機統一。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詞最早見于《易經》中的“關乎天文,以參時變。關乎人文,以化天象”,是說以文以德來轉化天下。關于“文化”的定義,有學者認為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等同于“文明”概念,包括了整個人類歷史所積累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狹義的“文化”概念指的是觀念形態的文化,如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什么是廉政文化?學者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和表述。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廉政文化是人們關于廉政的知識、信仰、規范和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方式及社會評價的總和,是廉潔從政行為在文化和觀念上的反映。它既可體現在廉潔理念的樹立上,也可體現在廉潔從政行為的規范上。具體可分為四個方面:一是廉潔的政治文化,二是廉潔的社會文化,三是廉潔的職業文化,四是廉潔的組織文化。什么是廉政文化建設?廉政文化建設是人們為建構、培育廉政文化所組織開展的各種形式的活動、采取的措施及過程,如弘揚傳統廉政文化,開展廉政理論研究、廉政制度建設、廉政教育、廉政宣傳等。其根本目的在于服務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意見》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對加強廉政文化建設負有重要領導責任。”在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黨委和政府應擔負著領導和組織的角色,負有主體責任;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在廉政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起著宏觀指導的作用。然而在廉政文化建設的實踐中,一些單位廉政文化建設或多或少還處于一種“盲目狀態”,而未真正達到“自覺”境界。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組織領導對于廉政文化建設的概念認識模糊。廉政文化建設就是以廉政建設和廉政活動為基礎,通過調動和發揮文化的功能,將一個個“廉政建設”的基本要素辯證地、發展地、有機地“整合”起來,對廉政文化進行的哲學思考和創造性構建。它需要組織領導作為主抓手,紀檢、組織、宣傳、文化等部門通力合作,整合社會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廉政文化建設;另一方面由于組織領導對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夠,尚未認識到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在反腐倡廉建設中處于基礎性地位。
《意見》指出,“以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為重點,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形成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設的廣泛群眾基礎和良好社會氛圍。”而在廉政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中,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封建官場文化的遺毒尚存。這種文化集中表現為權力至上、權力崇拜,并進而引發權力追逐;重視家族倫理、親情禮法,忽視程序規則,裙帶風盛行,人治大于法治。二是公民意識的缺失。有學者認為,公民應具備的基本意識有:權利、責任意識;法治意識;納稅人意識。公民意識的缺失是制約中國現代化進程和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因素,只有有了公民社會這個基石,培育出公民政治文化,使絕大多數人養成民主習慣,形成民主的公民政治文化心理,并使之成為社會的主流政治文化,才能最終樹立起絕大多數人的民主信心。
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旨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干部廉潔從政的法律法規。這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使得當代中國的反腐敗制度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制度反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鞏固壓倒性態勢、奪取壓倒性勝利的決心必須堅如磐石。”在反腐敗斗爭的實際工作中,我們要高度警惕制度反腐存在著潛在的局限和困境。有學者認為,當代中國依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均存在著發展中的不成熟性,加上傳統中國本身缺失現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文化底蘊和社會基礎,使得制度反腐存在著潛在的局限和困境。具體表現在:一是制度虛置;二是制度短板;三是制度離散;四是制度沖突;五是制度盲區。這些制度性缺陷是腐敗得以滋生和蔓延的體制因素,集中表現為“一把手”掌握絕對的權力,“權大于法”的問題比較突出以及制度得不到嚴格的執行等。
《意見》指出,“推動廉政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與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機結合,大力提高廉政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廉政文化產品是廉潔理念的載體,是廉政教育的重要媒介。近年來,各地在廉政文化產品的創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相對于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廉政文化產品仍顯得太少,尤其是群眾易學、易記、易傳、富有滲透力的廉政文化教育歌曲、民謠、格言、廣告、對聯、標語、順口溜等的創作顯得乏力。這主要是因為社會上對廉政文化建設的內容存在著一些模糊認識,認為廉政文化建設僅僅是演唱廉政歌曲、創作廉政書畫、觀看廉政電影等直觀的東西。
《意見》指出,“廉政文化建設,面向全黨全社會,以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為重點,以培育廉潔價值理念為根本,以廉政制度和規范為支撐,以群眾廣泛參與的廉政文化創造活動和豐富多彩的廉政文化產品為載體,在反腐倡廉建設中處于基礎性地位。”這就明確在加強廉政文化建設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完善組織領導機制。各級黨委必須把廉政文化建設納入黨的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著力推進與其他業務工作同部署、同督促、同考核、同總結。其次,要健全科學考評機制。要從先進性和廣泛性、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定性和定量的結合上制定出科學的考評機制。再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要綜合運用目標激勵、教育激勵、學習激勵、表揚激勵、模范激勵、晉升激勵及情感激勵等方法,使勤政廉政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后,要建立充分的保障投入機制。新時期廉政文化建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對保障投入機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結合實際建立規范有效的資金投入和保障體系,不斷推進廉政文化建設的現代化建設。
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既是廉政文化實踐主體,同時又是廉政文化教育的主要對象。首先,豐富和拓展廉潔教育的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廣大公職人員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一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加強黨風黨紀教育;三是加強法制教育;四是加強道德修養教育。其次,創新廉潔教育方式方法。一是深入開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崗位廉潔教育;二是把廉潔教育融于公職人員培養、選拔、任用的全過程,將廉潔從政教育作為各級干部培訓機構的教學內容;三是大力推進廉政文化的社會化,根據不同的受眾群體開展豐富多彩的廉潔教育,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輿論環境。
在廉政文化建設中,思想道德教育是重要的,但它強調的是自覺性,提倡自我修養和自我約束,而缺乏強制性。而制度建設則是確保廉政的強制性手段。在我國現階段的廉政文化建設中,制度建設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廉政文化的制度建設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反腐察廉的組織機構;二是建立健全懲治腐敗的司法體系與行政管理制度,使反腐倡廉工作不僅有法可依,而且有章可循;三是建立切實可行的官吏考核制度和風紀獎罰制度,獎廉罰貪。另外,要健全監督體系,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只有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利益暴露在陽光下,才能有效防止利益沖突,從根本上遏制腐敗的產生和蔓延。
首先,推動廉政文化深入社會領域。把廉政文化創建活動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突出先進思想和廉政文化內涵,強化道德教化功能,使廉政文化進機關、社區、學校、農村、企業、家庭。結合創建文明行業活動,加強窗口行業廉潔教育,樹立廉潔新風,推動廉政文化建設向社會全面覆蓋。其次,加強各類基層廉政文化陣地建設。注重挖掘各類歷史文化名勝、旅游景點中蘊含的廉政資源,使之成為弘揚廉政文化的重要場所。加強廉政教育基地的建設、管理和使用,有步驟地命名一批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將廉政文化活動場所建設納入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布局,充分發揮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文化館、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的作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要真正認識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黨風廉政建設的基礎工程,是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重要舉措。要不斷推進廉政文化建設,必須認真研究廉政文化建設工作的規律,力求廉政文化建設的內容體現時代性和通俗性,廉政文化建設的形式體現多樣性和生動性,廉政文化的制度建設體現整體性和長效性,廉政文化建設的方法體現靈活性和融合性,從而確保廉政文化建設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