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磴口縣納林套海農場學校,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211)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民族音樂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其傳承與發展對我國的文化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而小學音樂課程作為音樂教育的基礎路徑,在推動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時同樣表現出絕佳的效果,教師應進一步以此為核心,優化課堂教學的手段與內容,推動民族音樂的發展與繁榮。
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需要建立在廣泛認知的基礎之上,但隨著互聯網與外來文化的侵襲,民族音樂的生存地在不斷被壓縮,人們對民族音樂的了解與認知也在普遍下降,而這是影響民族音樂傳承的關鍵因素。但是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則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從小讓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能力與基礎,能夠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形態、特征等有所了解,進而在后續的發展與成長中才能讓學生真正有效地推動民族音樂的弘揚與宣傳,將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進行普及,從而實現傳承的目的。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注重民族音樂文化的滲透,一方面要以不同民族與地區為對比,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音樂之間的差異;另一方面則要善用歌曲、樂器等組合搭配,讓學生了解完整的民族音樂。
音樂審美能力同樣是影響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因素,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學生對于流行音樂,甚至是嘻哈音樂表現出更喜歡的狀態,而這其實是學生審美能力的不足與音樂視野的限制,導致學生的審美存在偏差。而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則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觀念,通過了解不同音樂的風格與形態,從而能夠客觀地判斷不同音樂類型的音樂性與特點,避免學生被一種音樂風格所吸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則要注重兩方面的內容,其一要善用情境教學,比如在學習《茉莉花》這首歌曲時,就可以結合江蘇地區勞動人民的勞作場景,以此設置相應的情境畫面,則可以進一步表現出曲調的優美與溫柔,可以讓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感受到音樂的表現力;其二則要擴張學生的審美視野,通過不同音樂類型與文化的對比,讓學生具有客觀的審美意識。比如在學習蒙古族《森吉德瑪》這首民歌時,教師就可以結合西歐地區的民歌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與國家的民歌特點,通過更廣泛的音樂認知,從而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
要想真正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還需要一代代青少年對民族音樂的熱愛與堅持。而小學作為學生興趣愛好建設的關鍵時期,是培養學生民族音樂興趣的重要環節。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與喜好方向設計課程內容,以此保證良好的激趣作用。比如在學習樂曲《彩云追月》時,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民族樂器進行演奏,讓學生擁有不同的音樂感受與體驗,從而激發音樂興趣;又比如在學習蒙古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音樂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一邊學習相應民族的舞蹈,一邊體會其音樂的特征與風格,進而讓學生在歡愉聲中逐漸建立深厚的民族音樂認知,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由此同樣可以讓學生建立興趣。
綜上所述,對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而言,小學音樂教育是重要的渠道與路徑,教師應不斷改善教學手段,通過強化學生的民族音樂認知、審美能力以及音樂興趣,從而實現對民族音樂的可持續推動與弘揚,并為文化強國政策奠定基礎,引領我國重回世界文化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