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紅平
(重慶市巫山縣泰昌初級中學,重慶 巫山 404700)
歷史作為中考的必考學科,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當探尋有力的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該學科知識。而歷史故事則是歷史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傳授方式之一,其主要是通過相關的趣味故事,引出歷史教學內容,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合理運用歷史故事,引領學生深刻的思考,而領悟其中內在的涵義,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從而推動該教學的良好的發(fā)展。
在初中歷史授課中,教師要靈活運用歷史故事,提升師生間的互動,才能將故事的作用性傳達到學生身上,而促進教學效果。在該教學中,要確保故事內容的趣味性,能夠有效抓住同學們的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老師應當加強對學生的關注,掌握他們的興趣點,才能選用更加符合學生需求的故事。同時,在選取歷史故事上還應注重主題與課本內容的吻合性,應增強故事服務于教學課題的意識,切勿脫離教學內容,從而才能讓學生透過故事體味教學主題,以此確保教學的成效。此外,在該授課手段的運用當中,還需確保故事的切實性,教師需要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選擇真實存在的故事,才能為學生提供更為有效的歷史參考,反之,則會影響到學生對歷史的探究,并制約了該教學開展的實效性。
歷史故事是呈現(xiàn)歷史內容的重要手段之一,承載著諸多歷史的印跡,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果將歷史故事作為課堂教學的開端,能夠很好的激發(fā)起學生的聽講興趣。尤其是在新課程中,導入歷史故事,能夠促進整堂教學收獲到良好效果,可見設計一個好的課程導入,直接會影響到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巧用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而增進與學生的交流。例如,在部編版《秦統(tǒng)一中國》的教學中,老師可以深挖該課背景,找尋相貼合的故事來作為導向,如“商鞅變法”,利用該故事中體現(xiàn)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逐漸變強的過程,以此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秦國的人文環(huán)境,同時,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視頻,加強該內容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引出課本內容,學生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夠更容易掌握該課的知識,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歷史內容涉獵的層面較為廣泛,并且還有對于時間、年份的理解和掌握,這也是該學科中的重點部分。基于此內容的復雜性,教師可以融合歷史故事,幫助學生加強記憶,而明晰各個歷史階段至之間的關聯(lián),從而促進該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以形成完整性的知識結構。例如,在《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該時期是明末清初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被侵占和統(tǒng)一的故事,如“在清朝統(tǒng)一全國后不久,荷蘭就侵占了臺灣,后又被鄭成功所收復,而統(tǒng)一了臺灣”,該部分的時間抽相對較為復雜,很多學生都很難濾清。為此,教師可以利用映射當時社會特性的故事展開教學,幫助學生加強對于該部分內容的掌握,從而提升歷史重難點知識傳授的有效性。
通常情況下,教師都將教學重點放在了課堂上,而疏忽了課后的教學,其實課后指導同樣重要,對于教學質量也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為此,可以利用歷史故事教學,加強學生在課后的學習。教師可以在授課臨近結束時,進行歷史故事的講述,并且留下問題,而引發(fā)學生們的思考。通過該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延伸課堂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還通過相關的故事,對本課的內容作出總結,且留下懸念,引導學生進行深刻的思考,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同時,教師也可以歷史故事的特點,給學生布置開發(fā)性的課下作業(yè),讓學生自主探究相關歷史知識,以此增強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且還能優(yōu)化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授課中引進歷史故事教學,對整體授課效果有著明顯的提升作用,有助于初中生深入探究該學科的知識內容,而促進教學進程的順利開展。在具體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對歷史故事的靈活運用,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主,而提高他們的學習參與性,繼而鍛煉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其人文素養(yǎng),推動新課標之下教學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