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
(河北省邢臺市新河縣滏陽小學,河北 邢臺 055650)
語文是一門基礎課程,在教學中要講究“知、情、意”(即知識與能力、方法與策略、情感與價值)的融合,尤其在新課標要求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更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學科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此,筆者結合小學古詩文教材簡潔、故事性強、學生好動、樂于表達等特點,嘗試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課堂中導入古詩新唱策略,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引領小學生進入古詩文經典文化的殿堂,最終實現教學的育人價值。
古詩新唱是有別于傳統以單一朗讀背誦古詩的教學形式,教學過程中倡導“和詩以歌”的形式,以學生樂于接受和喜愛的方式來教學古詩文,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領略古詩文的意境美和音韻美,使學習變得更加豐富而有趣。下面結合教學實例,淺談古詩新唱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實踐。
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長期在以讀、背為主的教學模式下學習古詩文,學生常倍感乏味而缺乏學習的興致。古詩新唱教學模式在背、誦的基礎上添加吟唱古詩環節,通過音樂讓學生在充滿古音、古韻、古調的旋律中獲得感官的刺激,激活學習新鮮感,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參與到課堂中,同步提升學習與教學效率。
在古詩吟唱教學中,教師的吟唱是教的過程,學生的吟唱是學的過程。吟唱古詩,有助于學生體會古詩的音韻美、意境美、情感美,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記憶古詩的效率,從而熱愛學古詩,自覺融入古詩的學習與鑒賞中。例如,在學習《江南》(漢樂府)這首采蓮歌時,可以播放歌曲版的《江南》,讓學生在歡快和動人的旋律中跟著吟唱,體悟采蓮時的光景和采蓮人歡樂的心情。音樂最能入人心。這首漢樂府民歌具有語言簡潔明快、音調反復回旋、意境優美雋永以及清新明快的格調的特點,吟唱起來朗朗上口,特別適合小學生的學習,學生在吟唱中自然而然就能記住。
音樂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功能,吟唱古詩有助于減輕學生主觀上的學習疲勞感,讓學生保持輕松的情緒。這種主觀情緒上的放松,更貼合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古詩文語言的一個突出特性,而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吟唱有助于學生找到體驗古詩情感的突破口,獲得情感的升華。古詩與音樂相遇,可以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學生的情感與音樂相互交融,產生共鳴,引發思考和想象,從而發展和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素養。
例如,在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的教學時,可以配合歌曲版《楓橋夜泊》的旋律,教師邊唱邊講,帶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晚秋月落后的茫茫黑夜,只剩烏鴉啼叫和清冷逼人的寒氣,江上漁火點點,岸邊楓葉正紅,辛勤的漁人與孤獨的旅人卻只能伴愁而眠。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里的子夜鐘聲響了,頃刻間詩人又被拉回現實的愁緒中。在意蘊濃郁的旋律中,學生仿若置身于詩人以月落烏啼、寒夜霜天、江楓漁火等意象渲染的世界,體驗著詩人從現實到空靈再到現實的情緒轉變,感悟著詩人內心的孤獨愁苦。這些深層的情感體驗單靠讀、背是無法企及的。
情感的感悟是不斷地“品”出來的,在古詩文教學中,除了以“讀”來品古詩文的語言和情感,古詩新唱教學模式還應重視以“唱”來品詩的教學,強調以“唱”帶情,以“唱”悟情。教師引導學生在吟唱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深化對古詩文語言的理解與感悟的同時,深汲古詩文當中情感價值。
詩情畫意是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盡管小學階段古詩文篇目語言凝練,但卻有著非常強烈的畫面感,一句詩就是一幀畫面,一個鏡頭,蘊含著豐厚的詩情畫意。音樂是極富想象和幻想的,學生在古詩文吟唱過程中或對這插圖臨摹畫,或將腦海中想象的畫面創作出來。吟唱與繪畫的結合,有助于學生深化理解古詩文,欣賞古詩文的美;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引領學生創新性地領略古詩文中的詩情畫意。
如在唐代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詩中,“西塞山”“白鷺”“桂花”“鱖魚”“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這些意象構成了一幅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展現了一幅在水光水色、桃花綠水中,漁翁穿著蓑衣在細雨中樂而忘歸的山水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邊播放音樂,一邊讓學生將這些充滿生活情趣的元素意象繪成一幅畫,不僅能增強學生對詩的記憶,還能讓學生在音樂和繪畫中產生新的聯想,領略更深層的文化情感,學生心中的詩情畫意躍然紙上,學習也變得趣味盎然。
將詩、畫、樂融為一體,長久培養學生入情入畫入心的情趣,養成多角度鑒賞古詩文情趣的習慣,對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具有很好地促進作用。
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古詩語言精練、意境深遠、意蘊深厚、視覺角度獨特、內涵豐富、音韻優美、具有極高的文化鑒賞價值等特點,以求變、求新的創新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走進更廣闊的古詩文世界。古詩新唱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創新應用,不僅豐富了古詩文教學課堂的內涵,還對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學文化素養和提高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