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杰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大因鎮南白塔小學,河北 保定 072550)
下面是我在教學中針對如何“優化作業設計,提高學習效率”這一問題進行了嘗試。
新課標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強調課程與課程之間的整合。數學學科本身與其它學科就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因此,數學作業的設計也應該顧及整合性。
例如:學習《天安門廣場》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整合性作業:出示一首古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讓學生給詩配畫。
這樣似數學非數學的作業,新穎獨特,既讓學生品味了中國語言文字的美,又拓寬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視野,為學生構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體化的發展環境。
數學本身就是整合的而非分科的;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是廣域的而非限定的。加強數學作業設計的整合性,不能僅僅拘泥于一種方式,而要從立體的、多維度的角度把握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注重知識的重組和綜合運用,真正使數學作業成為學生益智、長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動。
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獨立思考的人。”獨立性是創造者的必備品質。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數學教學如果脫離實際,那么,數學學習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談不上學生有意義地學習數學和獲得有意義的數學知識的目的。
社會實踐性作業就是充分利用學校、家庭、鄉鎮等教育資源,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學習實踐的機會,同時驗證和實踐課堂、教科書學習所得。為此,數學作業設計倡導實踐性,在體驗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盤活知識。
例如:學習《小數乘法》后,可以設計學生自己買物品,并計算要花多少錢,如:蘋果3.5元一斤,買了2.5斤需要多少錢等。學習《克和千克的認識》后,布置學生調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個雞蛋、一袋大米、一本故事書……這樣實踐性的作業設計,引導學生從小課堂走向大社會,給學生以更廣闊的學習數學的空間。學生學到的將不僅僅是數學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觀察、分析、合作、交流、創新、實踐等綜合素質得到了培養和訓練。
學生自主設計作業,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依據教科書和學習內容,主動參與、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如果能善于挖掘知識中的潛在因素,合理、恰當、巧妙、靈活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調控。那么,將有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提出各種問題,進行大膽創新。
例如:學習《面積》后,可以布置類似的開放作業:“我們學校圖書室長8米50厘米,寬6米20厘米,學校想給圖書室的地面鋪上地磚,地磚的規格有30×30(邊長是30厘米)的,有40×40厘米的,有50×50厘米的,請你至少設計3種施工方案,并比較一下哪個方案最合理。”這樣開放化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對所獲信息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得到不同的解決結果,并且從中發現最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閃爍著學生獨特的創新精神,也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思考的快樂感和創新的成就感。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的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能用到數學。生活中也有取之不竭的數學教育資源。因而,如果作業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經常布置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作業,就能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繼續拓展與延伸,使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
例如:學習《人民幣兌換》前,可以布置學生到銀行了解儲蓄的意義、方式和利息、利率的計算方法。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后,可以布置學生自行設計和制作洗衣機、彩電、電冰箱等家電的包裝箱模型,并交流自己的感受,從中領悟創新設計的魅力和數學的美。學習《小數的意義》后,可以布置學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小數材料,并把這些材料進行歸類、展覽……
這些生活化的數學作業,不僅鞏固了課堂里所學的知識,而且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增長了他們的見識。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探索并實施多樣化的數學作業形式是一個重要切入口。讓我們逐步將“作業布置”轉向“作業設計”,在作業內容與形式上改革和創新,逐步實現小學數學作業方式的多樣化,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課外作業練習中解脫出來,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作業的設計,應充分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是自己時時刻刻都要用到的,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學生的能力素養在不同方面(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