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遠琴
(四川省閬中師范學校,四川 南充 637400)
當前所實施的素質教育教學體制和傳統的應試教育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對于“教育”的定義。傳統的應試教育體制下,更傾向于把教育定義為“教”,即教師傳輸知識,尤其是理論知識,通過課堂教學盡可能多地傳輸給學生理論知識,從而讓學生在各個階段的考試中獲得好的成績。這種教學模式不可否認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期內確實在培養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某一時期內人才緊缺的狀況,但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全面和國際接軌之后,傳統應試教育的弊端也就逐漸展現出來,過度重視理論性教學,導致學校教育尤其是課堂教學呈現出模式化、固定化狀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依賴性大,對于考試的趨向性明顯,最終導致“死讀書,讀死書”的尷尬狀況。所以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不斷實施教學改革,尋找提高教學有效性的辦法。素質教育體制就是這一探索的階段性成果,素質教育體制下,對于教育的定義主要定位在“育”,倡導以人為本,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培養人這方面,尤其注重對于學生學科素養和能力的培養,進而注重教學上的創新。
創新思維的構建的首要因素在于學生對學科具備較強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有探索的欲望和學習的積極性。而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說不論是對于政治還是其他學科都存在著積極性較低的現實情況,所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首要落地點在于讓學生愿意學、主動學,在我看來,可以從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入手。
首先,在知識教學過程中,要樹立絕對的學科知識權威。因為教師本身最核心的工作是教學,而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感和信任感一半以上都是來自教師在教學上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那么這就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始終秉承著“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拓寬、拓深自身的知識,從日常的師生互動和教學過程中展現給學生看,從最初的教學信任感和依賴感的構建入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百分之百的信任教師,跟著教師的方向、目標前進,為進一步形成和諧、友善的師生關系奠定基礎。
其次,在中職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根據中職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中職階段的學生來說,正好處在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心理上的半幼稚、半成熟狀態,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教師評價影響,并且希望教師能夠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己。那么作為教師,在和學生的相處互動過程中,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做學生生活中的朋友和長輩;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基于政治學科,尊重學生的個性、想法等,尤其是善于運用表揚的方式鼓勵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從而讓學生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愉悅,進而循序漸進地對學科本身產生興趣,形成更多的求知欲,創新思維也就隨之而來。
對于學校教育來說,課堂是最核心的教學陣地,一切教學模式的創新,知識的輸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依賴與一節節的正式課堂。尤其是對于政治教學來說,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較弱,也就更加需要依賴于課堂上的創新,通過教師為媒介展現出來,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而在我看來,對應的課堂教學情境的設立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教學模式之一。
首先,在中職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構建民主、開放的教學環境,塑造包容、和諧的教學氛圍。就如上文所講,本身學生在學習中就會感覺到政治和實際生活的距離,尤其是對于正處在身心叛逆期的中職階段學生來說,很容易就會在心理上形成政治就是說教的錯誤認知。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盡可能地尊重學生的個性,尤其是課堂互動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不違背根本原則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不同觀點和想法,并且給予對應的引導,切勿滿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出現,讓學生在政治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師生之間對話的平等,自己的思維受到尊重,進而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并且敢想敢干。
其次,在課堂互動過程中,教師還要基于學科知識構建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引導學生朝著既定的方向去發散思維。素質教育體制下更強調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這里的政治素養并不是單純的具備基本的政治思想,會喊口號,而是能夠從心里真正理解自身的國家政治制度,具備自覺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和傳統的精神認知。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不斷提出問題的形式,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進而激發學生在問題中探究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探究能力。
再次,在中職政治教學中,教師還要立足于中職教育本身的人才培養使命,創建實踐為主的教學情境。政治其實就在每個學生的身邊,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妨帶領學生走出理論課堂,真正參與到“政治活動”中去,比如帶領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結合節日帶領學生體會民族精神、引導學生參與對應的公益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影響認識,形成主動思考的習慣,進而培養起創新思維。
總之,“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教育領域尤其是政治教育方面更要做到一馬當先,結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從而不斷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