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虹
(四川衛生康復職業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2018年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2019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中明確了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目標,同時也為職業院校教師成長發展指引了方向,到2022年我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超過專業課教師總數的一半,大力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可見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的培養在其發展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據2019年教育部公布數據,中職學校和高職學校“雙師型”教師分別占專任教師數的31.48%和39.70%[1],這與《方案》中的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必須加強推進職業院校教師的成長發展,這不僅有利于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更為實現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實現“立德樹人”這一重要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方案》中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受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不完善、標準不統一、企業參與動力不足等影響,職業院校定位不準確導致教師對于職業身份屬性不明確。在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多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帶有明顯的“學科教育”特征[2]。同時,職業院校教師絕大多數接受的是普通教育培養模式,更易表現出“身份屬性”不明確的特點。受職業教育社會化認可度不高這一因素的影響,導致職業院校教師缺乏職業認同感。而在《方案》中對于職業院校教師身份屬性提出了明確要求——“雙師型”,這與普通教育辦學模式下的教師身份有著明顯的區別,對于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及職業認同的要求更高。
受我國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影響,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年輕化特征越來越明顯。青年教師以普通教育培養模式為主,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但缺乏職業教育的教學認知和實踐經驗。隨著職業院校的不斷擴招,教師面臨較大的工作壓力和角色沖突。教師面臨教學和科研的雙重壓力,遭受巨大的工作負荷與自身發展的沖突后表現出職業倦怠,逐漸喪失工作熱情,從而導致教師的職業發展后勁不足。同時,因職業院校教師在從業初忙碌于日常教學工作,缺乏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錯過職業發展的黃金期,進一步制約了自身的職業發展。
依法制定教師認證資格培養體系是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共性,如德國雙元專業標準,美國社區學院二級專業標準,英國雙身份專家標準及澳大利亞雙因素專業標準[3]均對本國職業教育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國在“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仍存在較大的問題,在師資培養方面存在“培養體系不完善”、“企業參與度不高”、“缺乏長遠的培養規劃”、“教師缺乏專業化發展意識”[1]等問題。同時在“雙師型”教師的認證上還處在“認定制度不健全”、“雙師激勵效能低”、“法律保障不充分”[4]等現狀。這些問題和現狀導致我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專業標準不統一,教師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從而影響了我國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制約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教師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讓學生做到“親其師而信其道”。高尚的職業道德能提高教師職業修養,端正職業態度[5],踐行培養人才的工作內容,從而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的。堅持“事業為先”、“學生為本”和“真理至上”的職業道德原則,忠誠于祖國的教育事業,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立志在科教興國的偉大事業中成就自己。堅持以生為本,以服務好學生為教學出發點,優化和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尋求教師個人成長發展的途徑和動力,實現與學生的共同進步。堅持真理為上,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真理,傳播真理,以熱愛專業為成就事業的內生動力,不斷的鑄就和優化專長,善于創新,勇于修正錯誤,不斷提升自我修養,致力于培養高尚的職業道德。
職業教育作為重要的教育類型,在教學過程具有“實用性”、“技能性”、“操作性”等特點[5]。同時受職業教育發展中“產教融合”,“多元化的格局”的指引,職業院校教師應當以“雙師型教師”為成長目標,結合學校的專業特色和辦學定位制定出適合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此外,職業院校應當按照教育部相關要求建立本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為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指導服務,通過分類分級培訓,指導教師開展教學實踐,引導教師提高科研能力,幫助教師澄清個人職業定位,將教師的職業成長發展與學校未來的發展相結合,最終實現職業院校教師職業生涯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職業教育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著力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這就要求職業院校教師需同時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實踐能力[5],為此,職業院校應根據辦學定位,分類分批建立適合的教師培訓方案,不斷強化教師隊伍“雙師”能力,通過校企合作、跟崗訪學、企業鍛煉等形式貫徹實施《方案》中關于“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落實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的相關要求,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同時在職教改革的背景下,以“1+X證書試點”、“學分銀行建設”為契機,探索適合職業院校教師的培訓體系和認證標準,實施全員培訓,挖掘職業潛力,搭建廣闊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平臺,在國家統一標準指導下完善“雙師型”教師資質認證體系,從而充分保障職業院校教師的成長與發展[2]。
以促進“產教融合”為發展目標,健全專兼職教師聘用辦法,柔性引進人才機制[2],強化學校、企業、社會其他力量的辦學交流,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同時,在職業院校“多元化辦學”格局指引下,打破教育相關部門與企業間的壁壘,將職業院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技能”融為一體。提高“雙師型”教師在職稱評定中的優勢地位,拓寬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道路,促進專業產學研發展,提升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社會化認可程度。通過與行業企業合作,開展技能比拼和完善“雙師”的激勵制度,進一步激發教師的專業熱忱,促進教師個人的成長與發展。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重要資源和關鍵力量,“雙師型”教師作為我國職業教育階段重要的師資保障,對培養符合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有著重大作用。目前我國職業院校教師的成長與發展還受到“身份屬性不明確”、“職業規劃不科學”、“培訓認證體系不完善”的制約。為此,在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是——探索出我國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的成長發展提升路徑。即通過依托職教改革背景下的政策紅利,加強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建立完善的“雙師型”教師培養認證體系,職業院校教師提升職業道德和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可有效地解決個人職業成長發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