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以剛
(重慶市開州區國土整治中心,重慶 405400)
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便是促進和保護生態文明,其強調人類嚴格按照自然、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實現精神和物質的財富統一。人類需要轉變和反思過去的工業文明,這是當代的社會追求。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今生態文明已經融入國家發展領域方方面面。比如文化、經濟以及政治。新時期背景下,為推動生態文明領域發展,需要國家表現出國土空間修復與治理高度重視,推動國土治理與生態保護模式轉型。不過從當前表現不難看出,國土整治問題頗多。比如有些地區并不重視國土整治,沒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管理方法不科學,地區發展不均衡。這些問題的研究是保障國土治理有效性,生態保護科學性的關鍵。
在國土治理和生態保護工作中,生態文明成為了核心理念、基礎思想,優化著我國的國土空間開發布局。追求節約資源,不浪費資源的理念。其能夠全面提高生態系統的保護強度、保護力度。并且還能完善我國的生態系統、文明制度的建設有效性,對保護與修復國土而言意義重大。
對于國土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來說,國土空間品質的提升是很基本的要求和工作。必須合理設計國土空間的各種比配,這樣才能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和使用效果。應加強受損系統修復,打造更宜居的生活環境。
為了更好地推進國土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僅僅依靠中央下撥的財政資金是不夠的。有必要拓展渠道,獲得更多投資與融資渠道。使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獲取保護生態的資金,激發有關部門和工作人員積極性。
在國土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中,必須拓展要素,全面兼顧國土空間的各種要求。這里說的就是國家主權下轄所有土地與有關資源,反映的是國家主權管理能力。生態保護整治的對象有土地、水流、草原、礦藏、深林、海域等等。
從當前的表現可以看到的是,如今很多自然資源和非自然資源的低效利用、不合理使用是影響國家發展的關鍵。包括礦山資源、耕地資源這種不可再生資源。對此有必要科學、高效使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城市地區有必要重視對閑置土地的充分利用,使用率不高的地區應盡可能盤活,提高城市的土地資源使用率和使用能力。農村地區需要做好空心村以及危舊房的改造與治理,優化調整農村地區居民點,提高農村地區的空間利用能力。各個級別的國土資源和發改委需要主動作為、積極行動,使用綜合措施,貫徹農村優先發展原則,用各種節約用地和耕地保護制度,確保農村土地的合理使用,推動我國現代化農村建設,落實中央要去和黨十九大要求,加強農業地區供給側改革,為農村地區的一級、二級、三級產業的融合提供土地資源支持,綜合利用土地,發揮資源引導作用。按照農村狀況合理規劃土地資源,做好農村用地類型規劃,復合利用土地。此外應當做好分散土地整合,集約化管理構成生產合力體系,加強旱澇區域、貧瘠耕地、坡耕地管理,提高耕地收益。應集中復墾礦山地區廢棄區域,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海島地區應當根據海陸位置情況,合理優化調整土地結構,發揮存量碼頭閑置的作用,合理改造無用空間。
首先應充分研究和分析未來國土整治的各種要求,以此為基礎創建針對性修復機制。在修復、復墾、開發中提升土地資源整治修復能力。其次應主動拓展融資渠道,使用多元資金保障系統,確保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此外企業、銀行和政府部門需要共同合作,創建生態修復、國土整治生態基金。銀行或政府可以發布債券,保障資金有效性。此外不同部門資金使用情況同樣需要整合,在社會資金、金融資金、財政資金整合中保障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保護資金穩定性。此外需要建立統籌協調管理制度,在自然資源有關部門的帶領下,實現多部門協同發展、合作發展,保障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有效性。最后應創建權責分明的管理機制,以此為基礎展開專項監督、常規檢查。不斷創新監管機制,提高監管效果。
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需要根據生態系統情況使用差異化措施應對。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包括人工干預和自然恢復一共兩種類型,其最為核心的便是做好人和自然關系的修復。方法上,應使用生態化技術與近自然方式,將保護與建設適合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作為前提,使用自然彎曲河道、生態護岸辦法保障環境管理效果。比如生態系統輕微受損難問題,使用補水保濕、封山育林、降砂育草手段恢復生態功能。對于嚴重受損生態系統,使用遞進式、多層次方式修復。尤其是土壤方面整治。對于被嚴重污染的土地和沿海灘涂圍墾土地,需要加強綠色植物種植,改善土地資源問題。綠植種植除了能夠凈化土地,同時也能提高當地防風固沙防護效果。
結語:新時期背景下,國土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成為了社會趨勢,其具有現實意義。必須加強土地資源的整治與處理,創建系統完善的生態結構、生態體系,不斷推動我國生態文明體系建設與發展,打造生態文明與經濟系統和諧共處的新環境、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