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平邑縣文化館,山東 臨沂 273300)
文化是經過長期發展和沉淀才得以出現的,對于社會發展和進步有著重大的影響,群眾文化活動是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各種形式的社會文化中,以此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個性化的發展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通過政府以及社會力量的參與來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群眾文化活動作為其中的重點內容和主要表現形式,在時代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情況下,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設也需要具有時代感,通過建立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喜好和認知規律的活動,來豐富全民的文明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務中群眾文化活動是其中主要形式之一,通過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以及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的幫助下,通過人民群眾組織創辦的各種文娛活動。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的不斷升高,群眾文化活動的逐漸增多也是社會文化建設不斷發展和進步的結果,也是經濟迅猛發展后對于人民精神文明建設的帶動,能夠豐富群眾的業余生活,滿足對于文化的基本需求,促進人民身心的健康發展,展示了良好的社會風貌,對于群眾生活的豐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設在設計、表現形式等各個方面都充分體現了群眾的自主積極性,同時由于中國地大物博,有著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情況,不同地域的群眾文化活動也有著較強的地方特色,這能夠加強當地民眾的參與感和親切感,提高對于活動的認可,群眾文化活動往往是長久和深遠的,通過長期不斷地積累讓廣大人民群眾養成積極參與活動的習慣。以此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在不斷的實踐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文化的利用率。
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活動建設都是以人民群眾作為對象,因此在建設過程中要加強以人為本理念的輸入,根據當地人民群眾的實際精神需求出發,以人民群眾的愛好和利益作為核心,通過豐富服務形式和活動內容,加強地域文化的融入和信息技術的融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活動的地域特色和時代感,通過深入挖掘和發展地區文化,建設具有地區特色的服務和活動。在開展前需要明確以人民群眾做為主題的基本原則,同時要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程度的服務和活動,才能夠達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標準,利用本土文化的優勢,加強人民群眾的親切感和參與度,通過多樣化的地域文化活動建設,帶動整個地區的文化活動品牌建設。我國民族眾多、地域遼闊,在長期的歷史積淀和發展中不同地區的精神文化訴求有著顯著的差別,因此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活動建設一定要體現當地的文化發展標志,提高其適應性和生命力,實現服務和活動的可持續發展[1]。
在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地域的特色文化存在一定的流失,同時為加強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實現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群眾文化活動,需要結合人民群眾普遍接受的藝術形式進行重新演繹和編排,以此實現服務和活動的創新和發展,讓具有時代感的活動深入人心。例如:地方小戲、當地民歌、小品、舞蹈、書法、美術等都可以根據地域特色進行特色的主題活動,能夠為本土的藝術家提供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的機會,同時也提高了當地人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政府和社會力量需要提供相應的人力物力支持以及科學的指導,讓群眾在參與過程中感受文化魅力。政府需要發揮宏觀引導的積極作用,通過相應的政策來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設力度,通過專業人才科學的指導保證服務與活動的長久性,避免出現一時熱度的情況[2]。
群眾文化活動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成本低、影響大、參與度高、開放性廣的特點和優勢,充分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精神和價值,同時也是一種創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在建設過程中,活動的場地、資金、政策都需要當地政府和當地文化部門發揮職能,根據社會發展的方向和當地特色建立,保證活動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同時要明確活動的建設需要專業的人才來策劃,同時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將群眾文化活動從軟指標逐漸轉變成工作指標,提高活動開展的效率和效果。同時通過政府的幫扶,在運行過程中可以不斷總結經驗并進行改進,找到一條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斷提高具有地區特色的群眾文化建設活動的生命力和柔韌性,為人民群眾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藝術素養和文化水平[3]。
總而言之,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設需要通過理念、方式的改善,提高活動開展的實際效果,并且不斷加強政府的調控來提高文化活動的傳承性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