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延志
(黑龍江省克山縣交通運輸綜合執法大隊,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600)
改革后,應根據行政執法主體和職能的變化,對法律法規進行相應的調整。例如,《山東省公路和道路管理條例》將公路和道路管理部門改為交通運輸主管部門,“道路管理執法人員”改為“交通行政執法人員”。《山東省道路運輸條例》第三十條“取得道路通用貨運和道路貨物專用運輸業務許可證,應當向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提出申請”。其中“運輸管理機構”應修改為“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由此可見,現行法律對道路運輸業的退出機制尚不明確。
1.人員數量與職責不平衡
綜合公路和公路管理,公路運輸管理,水路運輸管理,水路管理等職能,綜合運輸執法人員的監督范圍更大,鏈條更長,任務難度更大,工作任務也有所增加。人員數量的減少致使工作任務不能及時完成,影響了執法的效率[1]。職能整合后,人員難以產生協同效應,由于執法人員部署不均,一些業務難以開展。
2.人員素質與崗位要求不平衡
全面改革后,執法人員負責多個領域的行政執法。即使是具有執法經驗的人,也很難從單一的執法專家變成全面的執法專家,要適應多種工作內容就更加困難。但是,新成立的團隊很難在短期內對業務有深入的了解,而外行人員很難適應全面的執法任務。隨著改革的深入,執法人員仍然需要掌握一些法律,法規和行政處罰程序,基層交通運輸執法人員的年齡結構普遍處于老齡化狀態。由于缺乏基層執法人員的專業培訓,無法對復雜的案件進行處理
盡管交通運輸部門的全面執法改革已經實現了行政審批和行政處罰的相對分離,但在實際操作中,行政許可部門與執法機構,行業管理機構和綜合執法機構之間的權力和職責界定尚不明確[2]。一些縣區已經建立了綜合考核審批機構,原來的運輸管理部門已經納入綜合審批局,由綜合審批局進行審批工作。因相應人員尚未調動,改革后,申請人需要先向綜合審批局提出申請,然后向交通管理部門申請“行政確認”,審批部門申請批準和蓋章,最后向運輸管理部門備案監督。復雜的程序增加了案件的處理時間。
完善和調整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時適應社會的發展。目前,法律法規的更新速度與運輸業新運輸形式的蓬勃發展不符,導致交通執法出現無法可依的局面。由于法律的立法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并且程序相對繁瑣,因此建議省和市級交通行政部門首先發布臨時措施或規定,以避免交通執法方面出現空白[3]。例如,在改革背景下修訂《山東省道路運輸條例》,并改善道路運輸行業的準入條件,行政確認,行政許可程序,行政監督范圍,行政處罰和退出機制。
提高交通綜合行政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確保他們熟練運用與執法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通過定期舉辦或參加法律知識方面的特殊培訓,不斷學習新頒布的法律法規,通過對知識點考察來增強法律法規的基礎知識,并提高執法人員對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定期的業務研討會,執法人員對實際執法中的應用和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形成交通綜合執法部門內部的信息共享機制,提高各部門的法律水平。
改善內部和外部工作之間的聯系,不僅確保了系統內部機制的穩定性和順序,而且還確保了與外部的連接。在執法體制內部打破道路運輸管理,公路管理等多個部門之間的壁壘,理清職責分工,理順與省、市相關部門和綜合執法業務部門的關系;明確執法體系之間的關系,建立公安,工商等部門之間的雙向信息傳遞機制,協調執法機構與各職能部門的協調,實現法律共享執法信息資源。提高行政執法效率,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努力的新形勢。運輸執法部門和檢察機關應建立相互舉報案件,相互移交案件和共享信息的機制,以促進執法與刑事司法之間的有效聯系[4]。此外,還應建立跨區域的整體合作工作機制,以確保在調查和處理跨區域的案件時可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改革后,濰坊市和縣級交通運輸執法隊伍從改革前的50個團隊整合到目前的13個團隊。節省了辦公相關設備和車輛的費用,從而闡明了市縣兩級“一個執法機構,一個團隊辦案”的新工作模式。。
運輸領域綜合執法改革的全面部署,有助于消除運輸領域執法造成的管理分散,交叉和重復。改革和整合執法資源,加強執行力度,集中和貫徹專業精神,與公安等部門進行一對一聯系,使協調更加順暢,有助于提高執法效率[5]。
結語:在交通領域綜合執法改革的浪潮中,濰坊市的綜合執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隨著改革的進行,出現了執法觀念不明確,法律法規的修訂滯后,人員配備和執法保障不足,運行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通過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和工作機制等措施,促進濰坊市交通綜合執法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