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其前
(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中壩小學,貴州 銅仁 555104)
小學數學教育是數學教學中比較枯燥的工作,尤其對小學生來說,學習數學如果沒有好的教學方法,學下去便會很困難,甚至由此造成厭學的現象。但是很多數學問題都是來源于生活。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培養起學生的數學興趣,對他們的數學學習將有很大的幫助。
數學作為數據處理、計算、證明方面的必要輔助工具,能夠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大的便捷。但是由于數學具有一些抽象思維,這些對于思想還未發育成熟的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針對這樣的情況老師應該將知識與生活進行結合來使知識更加生動,讓學生們更容易理解,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并且在這樣的結合下,學生們會產生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記憶,建立學生們知識與生活之間巧妙的聯系。
教師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來幫助那些由于認知思維還未發展到一定程度對數學知識有時難以理解的學生,老師通過引用一些生活中有趣的情景來幫助學生們對于抽象的數學知識有一個更好的理解,讓學生們明白這些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以此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行提高,并改善課堂效果。
目前教育一直在進行改革,教育工作者也對自己的教學方法與內容做出了許多的挖掘和創新,產生了許多新穎優秀的教育方式。在數學這樣抽象知識的課堂上運用情景教學,以學生們熟悉的生活情景為基礎,不斷地發揮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這樣的情景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的自主探索與實踐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日常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數學本身的抽象性特點和教師枯燥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降低。并且很多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及了解不足,甚至是一些簡單的運算法則都理解不了。這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在教學中缺乏同數學知識相關的生活情境相結合導致的。我們都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教學中,如果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相分離,或者無法將現實生活融入進數學教學中,事實上就脫離了數學學習的本質。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適當在課堂中融入生活情境,幫助提高小學生的理解及實踐應用能力。像小學課本中,關于長度單位換算以及時間單位換算的講解,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的例子,讓同學們在課間親自實踐檢驗,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引導是極其重要的。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和思考。因此,在學習數學時,生活情境的設計就要有一定的目的性。這不僅要結合相關數學知識的教學內容,還要注意符合小學生的生活經歷,以及心理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師在提出數學問題以及列舉生活情景例子時,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多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以及一些簡單的問題,有層次的進入教學主題,讓學生一開始能夠輕易地解決,進而幫助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繼而將問題深入,拓展一些相對復雜的題目,從而讓學生在保持學習數學積極性的同時又明白數學學習的深度,進而達到學習數學的目的。這樣的講解擺脫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習數學的效率。
小學生理解能力尚弱,學習效率較低,學校采用情境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更好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之中。因此,將情境與現實生活結合就尤其重要。例如在立體幾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塑料模具讓學生了解立體幾何的樣式,還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結合教室里現有的課桌、粉筆等等加以認識了解,讓學生互相討論學習問題,在這種情境與現實相互結合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興趣以及效率都會得以極大的提升。
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不僅能夠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還能把抽象化的知識更生動地傳達給學生,使之更好的理解更深的知識點以及意義。生活情境教學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在教育改革下,必將成為一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