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梅
(四川省內江市第一小學校,四川 內江 641000)
教師在授課中,經常會聽到一些言論,即為學生喜歡哪個教師,就比較偏向喜歡上誰的課程。教師衣著、語言、外貌與性格等方面,也會成為學生評價教師個人魅力與風格的因素,同時也影響著其在學生心中形象。一些教師隨著經驗與年齡地增長,外貌逐漸成為過去式,唯有責任心與熱情依舊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魅力,以及上課的熱情也會“傳染”給學生,嚴厲中夾雜著幽默,上課氛圍較為輕松,學生也愿意聽講,主要是受到老師人格魅力的影響。在教師與學生拉近距離的過程中,這一方法不僅需要體現在學生,還可以擴展到課外時間上,在教學平臺或者是班級群里,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朋友,而不僅僅是教師身份,自然會慢慢融入學生生活圈與話題圈中。
提優的重點并不完全是優等生上,而是多數集中在中等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從培養其端正的思想品德開始,促使其養成認真學習的態度與習慣。可以說思想決定態度與行為,而態度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高度。對此,教師應了解班級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根據其學習能力、性格特征、態度與家庭環境等因素,利用課下或者是家訪時間進行溝通,再結合學生在校與在家生活習慣,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促使其自身認識到學習與提升品德的重要性,明白學習與能力的重要性,進而調動起學生的自覺性與求知欲望。
教師課下指導中,為學生提供分層練習輔導,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形式加強競爭與互幫互助,在學生間互相學習中發現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并在教師引導下發現自己的錯誤原因。進而在練習中逐漸形成反思習慣,并予以糾正。相對來說,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英語教師利用分層教學模式,將不同英語題給不同層次學生,為每個“層次”的學生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教育教學中,發揮優等生的價值,促使其成為班級模范帶頭作用,提升其威信,利用其良好的成績、紀律行為與積極思想幫助中等生與后進生,促使更多中等生與后進生加入到優等生行列中。
補差主要針對的是后進生,其與普通學生的特點所不同,表現出自卑感,受到其他同學的瞧不起與嘲諷,很多教師也容易忽視其感受,導致這一群體在班級存在感較低,久而久之形成逆反心理。但是從實際來說,這一群體也更加渴望別人的幫助、重視與理解,想要獲得家長、教師與同學的關愛。對此,教師應結合自己教學的學科特點,從多方面角度分析后進生個體特點,進而展開針對性的補差教育教學工作:
孩子自就是一個個體,其是自然人,但是也是個孩子,有其自己的自尊、感情與思考能力,以及渴望獨立與關愛的人。對此,作為教育工作者,不應該僅僅憑成績來決定學生,也不要一味地責備、埋怨與挑剔,而是發現和欣賞學生的有點,善于發現他們在生活或者是學習中的進步表現,予以其進步還應鼓勵,促使其在欣賞與認同中獲得自信。
后進生也需要受到他人認可,在這期間沒有得到心理滿足,則會逐漸產生自卑或者是失望情感。對此,在其取得一定的進步時,應該給予積極鼓勵,增加其自信心,幫助其獲得生活的勇氣,并將這方面的進步或者是優勢遷移到其他方面,引導后進生慢慢走出心理或思想困境,進而找到前進方向。例如在英語寫作教學實踐中,某位后進生從記不住單詞,到逐漸地掌握音標、聽寫與英語作文的仿寫,教師在其每一階段的進步中都予以鼓勵與方法指導,發現其在學習方法上的優缺點,以及生活上的需求,從低要求逐漸過渡到高要求,都是結合其自身特點及差異性,促使其產生一點點的成功喜悅,并對此加以合理運用,形成自信心。再加上,積極組織各種英語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參與這些活動,提升其教學主體地位,也是給每一位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以及增進其與教師和其他學生的關系。
并不是所有學生一開始就是后進生,也不是智力不足,多數是方法或習慣不好。如上課出現小動作、不認真聽講、不參與英語教學互動等,教師可以與后進生單獨私聊,了解其需求與問題所在,予以一定的針對性指導與鼓勵。相對于比較愛面子的后進生,教師可以合理利用這一點,組織其在黑板上進行單詞拼寫或者課文朗讀,擔心“丟臉”的原因,教師可以叮囑其提前做好準備,通過這些方式,促使其逐漸認識到問題的關鍵。
總而言之,教師不能完全依靠學生的成績為最終評價結果,而是結合其他方面予以綜合評價,促使其轉向“進步生”。學生在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學生的自覺性、上進心與教師的責任心都會影響提優補差教育教學工作質量,這一點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