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美
(遼寧省遼陽市遼陽縣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遼寧 遼陽 111200)
中職院校是我國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核心陣地。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中職院校服裝工藝課程教學問題不斷顯現,比如,課堂教學靈活性不高,專業課程內容連貫性不高,課程理論以及實踐銜接度不高,課程實踐有待加強,急需要革新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課程實踐,深度銜接服裝專業課程教與學、理論以及實踐。
服裝工藝教學中,通常具有以下特點:(1)藝術性。服裝作為一門藝術,在中職院校已經被分到藝術類專業,服裝工藝教學中,通常要求教師具備藝術欣賞以及美學知識,從而詮釋服裝美與人體美。(2)靈活性。中職服裝教學通常具有顯著的靈活性,對不同的教師而言,其通常對服裝具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學方法的選擇是有所不同的,由于教學模式的多樣性,服裝教學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1]。(3)實踐性。中職服裝工藝教學是一門需要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專業課,在具體教學中,需注重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原則。因此,在職業院校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還需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傳統服裝專業人才培養具有明顯的方向性,服裝工藝專業生源不同,課程設置基本不同,導致學生認為服裝設計工作只需要繪制設計圖的能力,忽視服裝制作能力。而事實上隨著人們對服裝審美和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如果傳統教育下的設計師、制版師、工藝師三者不能完美配合,就達不到消費者的需求,企業需要的是有一定制版能力和制作能力的創意型服裝設計師。從世界技能大賽和中職高專全國技能大賽時裝技術賽項的比賽環節設置上也可以看出這一導向,即融合設計、制版、工藝制作為一體,體現出藝術與技術的緊密結合。在入學之初,可以設置“專任教師講就業崗位需求”課程,轉變學生專攻設計的思想,強調服裝工藝對服裝設計師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它是服裝設計師設計理念到服裝產品的實物載體,對服裝的工藝設計也體現了設計師對細節的把控能力。學生應端正心態,不能將服裝工藝制作能力視為設計師可有可無的能力。
教師要針對服裝工藝課程課堂教學情況,從一體化教學角度出發,優化引入服裝課堂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作用,操作現代教學軟件設備,創設圖文并茂以及動靜結合的服裝一體化教學情境,讓復雜、難懂、枯燥的服裝工藝理論知識變得簡單、具體、生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在一體化教學課堂將多種教學方法協調統一,比如,案例教學法、分層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將其滲透到服裝信息化課堂情境中,分層導入服裝工藝理論知識、典型案例的同時,設置梯度明顯的思考問題,讓各層次學生在問題探析、案例探究、質疑過程中,輕松掌握零散的服裝工藝理論知識。教師可以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將信息化教學手段、多種教學方法有機聯系,合理設置課堂實踐任務,指引各層次學生在自由組合的過程中進行服裝工藝實踐,將剛才掌握的理論知識學“活”,鍛煉能力的同時提升服裝技能水平,高效建構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同時提升服裝工藝教學的信息化水平以及有效性。
中職院校的大多數學生文化知識不扎實,但并非說明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比較差。因此,教師需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學生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進行培養,從而使學生形成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對于服裝而言,其款式通常有多種變化,且制作的方法比較多,工藝制作過程中的關聯內容通常很多,因此,教師可將同類型不同款式的服裝工藝實施對比,對其異同點實施區別[2]。例如,對女裙制作的工藝進行教學時,教師可通過西服裙的制作工藝,通過理解與掌握西服裙的制作,引導學生對A 字裙、百褶裙、斜裙等實施比較,并對其異同點實施分析,從而使學生掌握不同裙子的制作方法,從而使學生技能以及綜合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同時,教師需鼓勵學生勇于拓展制作和教材案例有關的作品,注重學生的操作技能與知識面的拓展,從而使學生制作服裝的興趣得到有效提高。經過舉一反三的練習,不僅有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強化學生技能,還需注重創造性練習,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自覺性,加強理論與操作的完美結合。
總而言之,我國中職服裝工藝課教育情況和服裝企業現狀迫切要求服裝專業的實踐教學突破現有模式,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將服裝賽事引入實踐教學,將職業考證作為實踐課程的要求,以崗位需求作為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有目的地、有計劃地進行實踐教學改革,這有利于學生掌握實踐技能,開拓創新能力,培養出符合服裝行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